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对话徐峥 我的表演有死穴

句子大全 2011-08-28 16:34:49
相关推荐

电影《我不是药神》海报。

电影《无人区》海报。

电影《心花路放》海报。

电影《港囧》海报。

从喜剧到人物传记电影,徐峥转型成功了吗?扫码上封面新闻看精彩视频。

作为一部含义丰富的现实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就像一针“强心剂”,为今年暑期整体电影市场添加靓丽新元素。《我不是药神》的火热上映昭示着中国电影里程碑式的发展,无论是题材选择、故事呈现,都展现着中国电影的新进阶。

《我不是药神》上映9天票房超20亿,上映18天达到29亿,截至7月25日已达29.8亿,即将突破30亿大关,届时该片将成为继《战狼2》、《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和《美人鱼》后,内地市场第五部票房破30亿的电影。

票房狂刷纪录,新片口碑逆天,影片幕后有怎样的精彩故事?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徐峥,他不仅谈到了片中饰演的程勇这个角色,还对老搭档宁浩评价甚高。而对于大胆启用的年轻导演文牧野,徐峥表示,文牧野是个有天分的人。情感带入

赋予角色以生命和魅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你饰演的程勇这个角色,给予了他什么?你从他们身上都得到了些什么?

徐峥:

我们在塑造一个人物时,总想呈现这个人物光明的一面、美好的一面、正能量的一面。但我觉得这个人物的宏观是通过整个剧作、整个故事架构来呈现的,程勇就是一个非常不堪的人,一个自私的人,一个完全是为了自保和自救的人。他的良心中,那微弱的一点点善意,最后被放大了。善意怎么被放大?有时候我在片场,甚至分不清楚,哪些是属于演员个人的,哪些是属于那个角色的,所以当我们在最后演决裂的那一场戏时,自然而然就有情感带入了,那一幕是让人难过和痛心的。我相信是这些演员赋予了角色以生命和魅力。偏于理性

凡有哭戏的电影都躲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拍戏过程中哪几场戏你觉得是挑战难度最大的?

徐峥

:导演原来写作的时候一直想象程勇是一个东北人,但后来把整个背景放到了南方,那么南方人身上一些精明世故的特点,就需要从生活当中,包括他从小长大的街坊中汲取多种元素。

最初有过方言的设想,但只要一讲方言,一定会具有现实生活的色彩。我们希望现实作为背景依托,但又要高于现实,所以最终还是采用了普通话来演绎。我们又希望普通话有一种腔调,我们先翻译成上海话,然后再用那个腔调来讲普通话。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来找到现实中人物的生活质感。但在电影后半部分,当吕受益去世了、彭浩去世了,程勇的整个人物就变了,他的造型变了,整个气质也变了,身份也变了。

对于我的表演来说,其实我有个死穴,就是我不太会哭。生活中,我是一个偏于理性的人,从来没有在很多人面前呈现过自己痛哭流涕的一面。所以那个哭戏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障碍,很多戏要面对流眼泪时,我能躲就躲、能遮就遮。但在这部戏里就是遮不过去,所以后面两场大哭的戏,面临了很大挑战,最后全剧组的人一起来帮我完成这样一个挑战,希望最后呈现出来的是大家以前没有看到过的徐峥。拒绝无聊

有了幽默戏才生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虽然影片是比较严肃的思维性题材,你是否在表演上赋予程勇这个角色一种幽默属性?

徐峥:

我觉得幽默的属性是每个角色都需要的,不管是演绎一个正片、演绎一个悲剧、演绎一个悬疑,人物的幽默是身上的魅力,更不要说在整个电影里面,我们在前半部分呈现出某种讽刺性和一点点戏剧性。这是让整个人物生动,也让整个戏剧更加生动,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很重要砝码。但幽默并不是搞笑、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种娱乐,而体现的是讽刺性的一面、更让你感同身受的那一面。所以我们在影片中赋予了很多幽默元素,我觉得并不是因为这是一部艺术电影,而要把自己搞得很死板、很无聊。我们拒绝无聊,希望每一场戏看起来都是生动的。谈老搭档宁浩

我们非常有默契有共通的电影观

宁浩是徐峥的老搭档,这次还在《我不是药神》中客串了房东一角,作为该片的联合监制,宁浩和徐峥可以说非常有默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我不是药神》是你和宁浩第五次合作,一起为新锐导演文牧野保驾护航,有老搭档也有新伙伴,如何描述你和两位伙伴之间的合作方式?

徐峥:

跟宁浩已经合作很多次了,我们的电影观有很多深入的交流。虽然我们有不同的喜好和方向,但很多基于电影观念是共通的。我觉得我们也很有默契,老宁抓到这样的题材,还是基于他对电影本身的一个判断。我们知道中国电影需要这样的类型、这样的故事、这种人物传记电影,同时也具备商业价值,可以感染到普通人的这种电影。

文牧野作为导演,可以不需要我们监制,但我们有很多经验,老宁可以在剧作方面提供支持,我在后期宣传方面可以提供帮助。我们做监制,其实就是要让这样的电影浮出台面。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我们知道您以往的作品都是以喜剧见长,这次题材是否有一种自我表演的突破?

徐峥:

喜剧是一条挺被动的路径,就是因为一开始演了喜剧,后来很多喜剧来找我,在喜剧方面也有所发展。但每一个演员被观众认识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别人如果能够接受你的喜剧,就是说跟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连通。随着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你肯定不会满足于只有喜剧这一个符号,它其实可以衍生出去、辐射出去。这些年我也尝试了很多类型,包括做导演。今年拍的三部不同的电影,不全是喜剧,但多少会有一些喜剧的影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这部片子上映之前,想过票房破20亿、30亿没有?

徐峥(笑了):

当初没有想到票房有那样高。我只是想认认真真做电影,观众一定会回报我们的。现在大家一说到电影,讲到的就是票房、口碑。但对我们来说,更希望电影能够形成影响力,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新的类型。人物传记题材,往往占据在奥斯卡领域里,因为它是一种与观众连接性很强的类型,这种类型既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又具有可看性,还兼顾到一定的艺术性。最重要的是这样一个题材,能够感动观众、影响观众,同时证明这样的类型题材可以站住脚。谈导演文牧野

天生应该做导演早就该拍一部长片

《我不是药神》大胆启用年轻导演文牧野,每一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徐峥对文牧野到底有怎样的评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听说是你鼓励了文牧野?你们有怎样的交往故事。

徐峥:

这是一个年轻的剧组,而且整个剧组的流程工序都梳理得很清楚,每个人各司其职,调理得很好。所以我觉得文牧野真的是天生应该做导演的人,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在影视界发展,每个人都说我要做导演,但真的不是所有人能做导演。文牧野不一样,他天生就知道该怎么弄。我之前看他的短片的时候,在电影节就跟文牧野说过一句话:你其实早就应该拍第一部长片了。

所以,我到剧组住进宾馆的那一天,文牧野就把这句话写了一个字条留在我的房间里,说我的那句话鼓励了他,他的第一部长片真的要开始了,也很高兴我加盟过来,见证这个时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拍摄过程中,哪几场戏是让你印象比较深刻的?

徐峥:

有很多,因为每一场戏我觉得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由于导演的拍法,有很多戏需要我们拍很多条,我之前戒烟了,因为这个戏,我要重新开始抽,因为每个角度都要拍很多遍,所以这包完了再来一包。但我告诉自己,用最大的耐受力,以特别平和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场戏。所以不管是抽烟的戏,还是那场吃火锅,都非常动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关于程勇送孩子这场戏,这是一场离别的戏,你经常辗转各地,拍摄的时候有没有感同身受?

徐峥:

我原来读剧本的时候,我理解这场戏最应该呈现这个角色最软弱的一面,当一个人失去孩子监护权、探视权时,他会有一无所有的感觉。这场戏是我在全剧里最遗憾的,那天到现场拍孩子的每一条我都哭得稀里哗啦,最后翻过来拍我的时候,我哭完了,那个难过的劲儿全部都过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恩湖

他的感悟/

电影里仅存的良知最触动我

《我不是药神》,毫无疑问成为了暑期档乃至2018全年的“现象级”作品。豆瓣上超过59万人打出了8.9分,这是世纪之交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改革之后,国产片中真正意义上的“票房口碑双丰收”成绩。

7月20日至22日,记者连续3天在四川太平洋院线、峨眉院线,《我不是药神》在成都各大影院持续热映,观众火爆,好评如潮。四川峨眉院线董事长申书凤很兴奋地说:“像《我不是药神》这样上佳的好电影,上映16天,仍在我们旗下各大影城持续热映,票房冲上40亿都有可能!

7月22日晚11时,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与徐峥进行了电话对话,听他讲述《我不是药神》的感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四川今年是中国电影的五大票仓,上半年电影票房已超过北京、上海。而《我不是药神》目前在四川取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

徐峥:

谢谢四川观众朋友对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支持,我本人一直很喜欢四川。在四川,我有许多朋友,比如刘仪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电影《我不是药神》最早的故事是怎么来的?

徐峥:

最开始听到这个故事,是宁浩向我介绍的,说有这么一个真人真事。最终拿到这个剧本以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救赎自己也救赎别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那你觉得触动你的地方是在哪?

徐峥:

从电影类型上讲,我以前在中国没有看到过。我一直期待看到一部真正的人物传记电影,就是以一个人物的经历,作为整个故事的发展线。

这个类型之下,包含了一层社会英雄题材,它是基于现实主义的基础,在这上面讲一个人物,整个人物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这个人物一开始是一个完全不负责任的loser,也没有责任心。但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渐渐成长为一个英雄。这个故事中最触动我的部分,是这个人物的转变。他见证了生命的脆弱,最后勇敢地站出来。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被最后那一幕触动,因为这是达到了一个情感的爆发点,也是人物至关重要的光辉。但当他把这一面呈现出来以后,其实剩下的是那一点点微弱的光线,是那一点点仅存的良知,而正是那一点点仅存的良知支撑他走到了最后。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恩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