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孩子语言发展 父母必须要知道的7个常识

句子大全 2011-08-12 23:04:07
相关推荐

一般而言,如果孩子1岁时不能喊出“爸爸妈妈“,2岁时不能使用简单的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3岁后不会过家家,那意味着孩子语言发展存在问题,同时他的思维能力也需要提高。

语言是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很复杂。几乎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孩子,乃至智力较迟钝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4~5年内,不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不可谓不令人惊叹。

从一开始主谓不分的单词句(“妈妈”、“灯灯”),到双词句(“吃饭”、“睡觉”),而后又发展到简单句(“我要玩”),最后出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复合句(“我现在想玩这个玩具”),这个过程会在短短2、3年内都实现。这一快速发展过程,即是孩子思维能力萌芽的过程。

孩子们不仅模仿语言,他们还会创造。

在静观育儿微信平台上,一位妈妈这样跟我讲过:

大女儿两岁那年见到饼干时,把饼干叫“干饽”,她此前没有见过饼干,或者见过也不认识;但是她见过也吃过玉米面的饽饽,而且她脑子中有“干”的观念,于是,他创造性地把“干”与“饽”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干饽”的概念。两个字的语法关系,完全合乎汉语语法的要求。

也是那一年,她竟然能说出几句诗来。春节时,爸爸问她:“妈妈做什么去了”,她脱口说出:“黄狗汪汪(狗的叫声),我妈拿棒,打狗咣咣(打狗的声音)。”多么美妙的四言三行诗。没有人教过她读诗,这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创造性能力。

二女儿,在她第一次欢呼下雪时,把雪叫做“白雨”,因为前一年的冬雪,她还不懂“雪”是什么,但是当年下雨给她留下了印象,雪的白颜色,她看来已经知道,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白雨”的概念。

善于观察的父母们,总会在孩子点滴的成长脚步里,发现神奇之处,并给以积极的认可、关注,以及赞叹。这种积极暗示,反过来又会促进孩子的发展。如若不懂孩子,往往则会人为地阻碍孩子的心智发展。

下面我就给出孩子语言发展中的3个父母教养原则,以及4个注意事项。

首先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父母应该牢记的3个原则:

原则一:别打断孩子的自言自语,那是他们的思维在运转

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独自玩耍的时候,会有自言自语的现象。在心理学家看来,那并非是无意义的、仅仅是有趣的,而是孩子与自己对话。它能帮助小孩子制定策略并调整行为方式,以便更大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到,语言发展,在思维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就曾观察到,孩子们自言自语的现象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简化。从4岁时的完整句发展到单词句,直到7-9岁时常见的只是简单的动动嘴唇。这不意味着孩子的自言自语消失了,只是变成了更加隐蔽的自我语言。

有研究表明,有更多自我语言的孩子更聪明,认知能力更高。所以,下次再看见孩子一个人叽叽咕咕说话,不要随意打扰,更不要笑话他了。可见,孩子独自玩耍的时候,“不打扰”的做法,有多宝贵。

原则二:不说“你错了”,而是通过问句进行提示

孩子学语言,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你不用一个语法一个语法地教,他们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主谓宾定状补”。

当孩子说“小狗”、“小狗吃”,父母在边上可以说:小狗吃掉了你的饭,对吗?句子经过大人的扩充后语意明确,也更合乎语法。句子的变化会引起孩子的注意。被孩子的注意力照亮的地方,就会是孩子有收获的地方。

在此特别提示:有的孩子说话迟些,或者有口吃的现象,家长会过于着急,孩子一说错了就纠正,一说不出来就批评或者直接替代。正确的做法是,多创造好玩的事儿,给孩子表达的欲望,当孩子想表达时,听,并且适当进行补充、提示。

不去直接粗暴地纠正,而是温和地补充、提示,对孩子来说是种暗示:嗯,对了,你的表达方式正确,我听懂了,下次继续加油~这样,孩子的语言发展就会得到有效促进。

有学者进行过数据统计,发现若大人经常通过有效的提示、扩充、拓展孩子的言语,孩子会很快学会语法规则,并且在语言表达能力测验中得到高分。相反,大人较少使用这种交谈技巧的孩子,语言发展偏慢,语言表达能力测验分数也偏低。

原则三:听,不能让孩子学会说话;只有让他们开口说才行

研究显示,仅仅是接触语言远远不够,孩子们必须亲自去用。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人传统学英语的方式大错特错。学再多的语法、背再多的单词,没有开口的机会,缺少语境,一切都是白费,最终落得一套“哑巴英语”,以及一套中式英语思维。

而研究人员发现,即使父母是聋哑人,只要孩子听力正常,他们只需每周花5-10个小时与听说正常的人交谈,通常语言发展就不会有问题。

学习一门语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经常参与使用该语言的社交互动。因此,对于那些想要孩子学第二外语的父母,首先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使用语言、开口交流的氛围。这也应是父母们为孩子选择语言培训班的衡量标准。

除了上述大原则,孩子们在不同年龄段,语言发展也会有不同表现。父母若能读懂并给以相应支持,会对孩子的语言,乃至整体心智发展都很有帮助。

敏感事件一:话多,尤其爱问“为什么”

“21个月的孩子总喜欢随便乱指某样东西后问这是什么,某次我促狭的反问这是什么,她回答火星文…… 屡试不爽。她明明某些东西认识,也会说会表达,为什么回答我的问题却是火星文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常在其他文章中零星提及。面对爱问问题的孩子,父母首先要耐心。对他们所问出的问题,表示认可,如“你能这样去看事情,真有创造性啊!”“哦,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啊”……

若孩子的问题你答不出,也可以说:“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呢”(也许问题的背后还藏着孩子的一些小心思比如好奇、担忧等),再或者“你的问题我还真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一起去查一查……”引导孩子学会使用辅助工具,并鼓励孩子的探究精神。

当孩子问得没完没了时,可以这样答复他:你问的问题我不知道,也许目前这世界上没人知道,也许你长大后会知道,那么,你将会成为第一个发现这个答案的人。

不要嫌孩子缠人,这样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嫌烦而不敢再提问题。而一个没有问题的孩子本身就是个“问题孩子”。

敏感事件二:孩子喜欢说脏话

微信上常有父母问我:

罗老师,五岁宝宝很爱说脏话,三句话不离臭、屁之类的字眼,怎么办?

这些词,也许是从别的小朋友哪里听到的,也许是从大人或者电视里听来的。为什么他们会对这些词这么敏感呢?

其实,孩子对于词汇,并无道德上的“好坏”评判。事实上,说脏话的过程,孩子能够感受到一种语言带来的力量。比如,他一说“屁”,就能逗乐听话的人。下次,他就会继续。也有一些“咒骂”的话,本身就是新奇又野蛮的,也能够成为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所以,有时候,说说“脏话”,对孩子来说,是种心理需要。

因此,父母不可盲目打压。

再遇到宝宝说脏话的情况,妈妈可以对宝宝的话置之不理,妈妈的训斥反而是对宝宝说脏话行为的一个强化。如果宝宝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不理我”,妈妈可以告诉宝宝:“这样说话别人是不爱听的,就不会理你了。”并告诉宝宝怎样说更好。当宝宝逐渐用规范语言替代脏话后,妈妈要及时鼓励和称赞宝宝的正确行为。

还可以考虑用更好玩的方式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说:你是个大臭屁!你就可以回复:哎呀,我可最怕别人骂我大南瓜!大萝卜!往往孩子立刻就会“上钩”,转而开始追着你喊“大南瓜”、“大萝卜”。而原本嘴巴里那些不被社会文明接纳的“脏话”,就很容易被孩子遗忘到脑后了。

当然,家中文明有礼的用语习惯、好的语言环境、父母的示范,也都很重要。

敏感事件三:口吃、说话晚等“问题”

首先说说口吃这件事。在2岁多孩子学说话的高峰期,有时会出现语音的重复和句子的中断,这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一般称为“暂时性结巴”,大脑转的很快,语言词汇储备却不够用才导致了“结巴”。随着孩子的发育成熟,多数能自然矫正。

但父母要注意消除周围环境中有可能导致口吃的因素,并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孩子矫正口吃:首先,要寻找原因,如周围人中有口吃患者,应尽量让孩子避开。如父母对孩子口吃的态度有问题,应及时纠正,切不可急躁,因为越训斥、越禁止,使孩子越紧张,则口吃越加重。其次,可以采用转移方式,用游戏或其他话题分散孩子注意力;或者通过唱歌的方式,把孩子经常结巴的字音编成歌,用曲调唱出来,让孩子跟着学;也可以由父母带着孩子说歌谣。在此过程中,可对孩子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加他纠正口吃的信心。

再说说“说话晚”这件事。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一般3岁之前孩子话说不利索,都很正常。在排除了器质性问题后,对于说话晚的孩子,学术上有个说法,叫做“语言沉默期”。即孩子在观察、听,在内心积累词汇,只是不开口。

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不能着急。平时多跟孩子聊天,虽然孩子会说的话语有限,但其实孩子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表达不出来而已。

还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故事结束后和孩子简单地讨论一下故事中的精彩内容,比如问问孩子最喜欢谁?在孩子对故事的兴趣中更有利于习得和发展自我的语言,但妈妈不能偷懒,讲故事最好是家长亲自陪伴孩子进行,有面对面的沟通,而不是简单的打开故事机、早教机而已。还有就是要少看电视,常看电视同样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敏感事件四:双语教育,越早开始越好?

第二语言的学习一直都很火,而且火得有理由。

一个多世纪以前,国外学者的研究就已经确定,孩子3岁以前接触两种语言,可以毫不费力地精通这两种语言。婴幼儿期,也许他们会有混淆现象,把一种语言的词汇或者语法用到另外一种语言当中,但是3岁后,孩子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这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系统,是完全独立的、截然不同的。而到4岁以后,孩子就均能熟练掌握两种语言了。

研究同样显示,除了收获两种语言之外,双语孩子在注意力上优势也很明显。对此的解释似乎是,孩子从一种语言切换到另一种语言,经常需要抑制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当下要使用的语言上,隔离开与当前背景无关的另外一种语言。

当然,双语教育对老师、教育条件要求很高。如果父母语言能力欠缺,或者所找到的培训地点师资不够,建议还是不要冒险。

——————————————

静观育儿微信公众号“jingguanyuer”原创文章,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jingguanyuer”,获取更多育儿资源。

“静观育儿”是由罗静博士——中科院心理所博士,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积木宝贝首席教育官——主创的科学早教微信公众号,与爱奇艺同名脱口秀节目互为补充。创办至今,不仅坚持发送大量原创文章,还有免费的后台答疑。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在当下的早教市场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为有育儿困惑的广大父母们传播更多公益的、也更加科学成体系的早期教育知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