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新建一中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考试试卷

句子大全 2011-07-15 15:13:57
相关推荐

(摘编自吴月辉《人类首次“看到”黑洞正面照》,《人民日报》2019年4月11日)

材料二 虽然黑洞距离我们过于遥远,但天文学家仍想出了观测它的办法。传统的光学望远镜需要使用口径非常大的光学镜面来观测宇宙中的物体,但科学家还有一种虚拟的方法能把望远镜的口径变大,制成搜集射电波的望远镜,这就是此次拍下黑洞照片的视界望远镜(EHT)。他们利用分布在全球的8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组成了一个观测阵列,阵列的基线长度几乎与地球相同,这就意味着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地球大小的视界望远镜来观测黑洞。这个望远镜的能力有多强?据麻省理工的新闻报道,它可以数清万米开外的棒球上的缝线。

2017年4月,EHT团队连接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8座射电望远镜,让他们都指向人马座A方向进行几天的观测。实际上,除了人马座 A、他们还有另一个目标——M87星系中心黑洞。这次公布的就是M87 黑洞的“照片”。要保证这8座望远镜能同时看到这两个目标,且达到最高的灵敏度和最大的空间分辨率,每年只有 10天左右的最佳观测时间。

要看到黑洞的“照片”,另一大难点就是“洗照片”。虽然“洗照片”这一操作在当今社会已经少见,但科学家得到的是黑洞发出的射电波数据,要把它们还原成一个可视化的图片非常困难。视界望远镜阵列一晚上就要产生20 000TB 的数据,和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一年产生的数据相当,科学家不可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因此他们选择先将其传输到两个数据中心后再集中分析。观测10天,分析两年,最终才得到这张黑洞“照片”。

(摘编自《人类认识黑洞的小小一步》)

材料三 在2017年EHT全球联合观测的3月至5月期间,上海65米天马望远镜和新疆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作为东亚 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成员共同参与了密集的毫米波VLBI协同观测,为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室女座超星系团中超大质量的M87星系中心的黑洞成像提供了总流量的限制。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介绍说,参与本次黑洞拍照的EH丁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的全球200多位科学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有16 人,包括中科院上海天文台8人、云南天文台1人、高能物理研究所1人、南京大学2人、北京大学2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人、华中科技大学1人。另外,还有部分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

“中国在这个项目中的参与是多方面的,我们与中国同事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EHT 董事会主席、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所长安东·岑苏斯说,“特别是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科研人员,他们使用VLBI方法进行观测,随后也实际进行了数据的成像重建,并帮助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使用JCMT射电望远镜进行了观测。同时,中国的同事参与了已获数据的理论建模工作。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同事参与其中。”

(摘编自《中国科学家为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问世做出积极贡献》,中国新闻网,2019年4月10日)

1. 下列对“视界望远镜”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视界望远镜成功拍摄到了黑洞的第一张“照片”,实现了人们“看”到黑洞的愿望。

B.观测宇宙中的物体时,光学望远镜失去了作用,只能运用分布于全球的视界望远镜。

C.视界望远镜事实上是一个虚拟望远镜网络,它的分辨率极大,对观测时间的要求也很高。

D.黑洞的影像并不能通过视界望远镜被直接看到,仍须科学家进行数据重建。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黑洞是大质量恒星衰老死亡后,形成的具有超强引力,可以扭曲周围时空且体积无限小的天体。

B.从“听”到黑洞到真正“看”到黑洞,科学家们成功验证了广义相对论对于黑洞的预言。

C.虽然黑洞自身不发射和反射电磁波,但科学家们通过搜集分析黑洞发出的射电波数据,得到了黑洞“照片”。

D.中国科学家在拍摄黑洞的工作中,积极参与了协同观测和数据的成像重建两项工作。

3.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解析

1. 【答案】B【解析】曲解文意。由材料二“传统的光学望远镜需要使用口径非常大的光学镜面来观测宇宙中的物体”可知,光学望远镜仍然可以用来观测宇宙中的物体。

2. 【答案】D【解析】由材料三可知,中国科学家还参与了“已获数据的理论建模工作”。

3. 【答案】(6 分)

①材料一侧重介绍黑洞的相关知识及人类对黑洞的认识过程。

②材料二侧重介绍科学家利用视界望远镜拍摄到黑洞“照片”的方法和过程。

③材料三侧重介绍中国科学家对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问世做出的积极贡献。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报道的侧重点”,即要求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主要信息,找出每则材料的侧重点。仔细阅读每则材料,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精准概括即可。

古诗文阅读(52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每小题2分,共 24分;)。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垓下(gāi) 刈旗(yì) 数阕(què) 美人和之(hè)

B.喟然(kuì) 风乎舞雩(yú) 莫春者(mù) 冠者(guān)

C.迨诸父(dài) 异爨(cuàn) 阖门(hé) 扃牖(jiōngyǒu)

D.肩之所倚(yǐ) 兔起鹘落(hú) 砉然向然(xiǎnɡ) 技经肯綮(qìnɡ)

答案: B 冠者(guàn)

5.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答案:B 【解析】 例句,方:方圆;A 地;B 方圆;C正;D方形。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向是 ( )

A、吾为公取彼一将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B、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C、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D、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答案:B 【解析】A替,给/何……为,为什么……呢;B“之于”的合音; C原先,以前/因为;D近来/等到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于”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向是 ( )

A、不拘于俗,学于予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于其身也则耻师颜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A 【解析】 A 都表被动; B 对于/在,介词;C 介词,比/介词,和、与;D 与、和/到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②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③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④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⑤我何面目见之 ⑥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⑦序天伦之乐事 ⑧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⑨ 大块假我以文章

⑩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A. ①②⑨ B. ③④⑩ C. ④⑤⑧ D. ①⑤⑦

答案D。【解析】 ②成立 古义:成长立业;今义:开始存在。③从事 古义:官名,泛指一般属官;今义:做某个职业。④人事 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⑥左右 古义:左右侍卫;今义:副词,左右方位;⑧几何 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⑨大块 古义:指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指面积大的。⑩山东 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向是 ( )

A、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B、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

C、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答案:A 【解析】 A是……还是 B然而/这样;C整日/最终;D旧的、原先的/所以

10.下列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

A、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左右欲刃相如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D、燕赵之收藏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答案:A 【解析】 A 都为名词作动词,风:迎着风,乳:喂养;B 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刃:名词走动词,用刀杀;C 垣墙:名词作动词,修筑垣墙 ; 焚:被焚毁 D 收藏:动词做名词,收藏的宝物;西:名词作动词,向西走;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答案:D 【解析】 A都为宾语前置句;B 都为判断句;C 都为被动句; D 介宾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12.下面是对不同年龄的代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立 ②花甲 ③ 耄耋 ④始龀 ⑤弱冠 ⑥古稀 ⑦知命 ⑧不惑

A.④①⑤⑦⑧②③⑥ C.④⑦⑤②⑧①⑥③

B.④⑦①⑧②⑤③⑥ D.④⑤①⑧⑦②⑥③

答案:D

【解析】 始龀(chèn)指乳齿,代指小孩乳齿脱落长出恒齿的换牙时期;

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半百):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指80-90岁。

13. 苏轼66岁在真州,作《自题金山画像》诗,这首自题诗,道尽一生坎坷,但是仍然表达出豪放的性格,他觉得自己在政治生涯里,引以为自豪做出政绩的地方是黄州、儋州和( )

A. 密州 B. 杭州 C. 湖州 D. 惠州

答案:D

14. 苏东坡“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诗中拿( )开玩笑,

A.徐大受 B.陈慥 C.马梦得 D.朱寿昌

答案【B】

解析:陈慥字季常,是东坡随时可以开玩笑的朋友,在一首诗中,苏东坡用“狮子吼”来戏谑他惧内,于是他惧内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季常癖”仍是惧内的代称。

15.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 )都曾得到苏轼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A. 范仲淹 B. 辛弃疾 C. 张耒 D. 晏殊

答案C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19 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 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已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①两造:诉论的双方。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B. 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C. 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D. 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车,在古代,“就车”和“下车”都是指官吏新到一个地方赴任的意思,如《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

B.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各种事宜。

C. 进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D. 礼部,管典礼、学校、科考等。礼部长官叫礼部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称员外郎。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淳善于断案。百姓都说张淳断案就像当年的包拯一样迅速,他们只带了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

B. 张淳体恤百姓。永康县人贫穷,生下女儿大都不抚养,张淳耐心规劝,又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C. 张淳聪明机智。他故意放出强盗卢十八逃跑很久没法抓的风声,令他放松警惕,然后再用计,将卢十八缉拿归案。

D. 张淳料事如神,离开永康县之前,他告诉下属,有个逃跑的盗贼就在附近,现在可以去抓捕他,手下人按照他的话,果然抓到了盗贼。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5 分)

(2)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5 分)

答案:

16. D 17. A 18. B

19. (1) (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股不已,官司逐渐减少。

(2)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按照道理推断,哪有什么神明呢?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抓住关键词“曰”,虚词“者”“而”“则”,相同句式“留则有用”“汰则叵测”“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结合句子意思断句。本句翻译为: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土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留下那些强壮有勇力的,那样的话,留下的不会想骚乱,淘汰的也不能捣乱”。故选D。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就车’和‘下车’都是指官吏新到一个地方赴任的意思”错误。“就车”在这里就是上车的意思。“下车”,意思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源于《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就车,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登车。故选A。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永在县人贫穷,生下安文就不抚养,张淳耐心规劝,又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错,由原文“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诚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可以知道,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而且他拿出俸禄给无力抚养的人,不是给百姓。故选B。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讼者”,打官司的人;“剖决”,判决;“如”,像;“骇”,惊讶;“浸”,逐渐。(2)“此”,这,代词;“遁”,逃走;“闻”,听说;“乃”,连词,就;“以”,按照;“卜”,推断;“何神之有”(宾语前置),哪有什么神明呢。

【点睛】参考译文: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中进士,被任命为永康知县。(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时大多奸猾,接连告得七个县令被罢免。张淳到任,日夜翻阅公事文书。(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不已,官司连渐减少。见是前住官府申诉的,张淳当即定下审判日期,(到时)诉论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审决案件很快没有拖延积压的。百姓带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论,于是称他为“张一包”,说他像包拯一样快速断案。

有个叫卢十八的大盗抢劫库藏的金帛,过了十多年还没俘获,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张淳办理。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十计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故意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辅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史的妻子与卢十八暗中勾结,那官史很留心案情,听到张淳的话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张淳于是让差役假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犯死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未偿还,卢十八听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张淳等人)趁他喝醉酒将他祝拿。等到上报御史,(俘获大盗)只有两个月。

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诉讼。张淳查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性命活下来的无数。过了许久,凭执政成绩第一的身份前往应召,离开永地,刚上车,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距离此地只数里地,你们可以替我捉拿他。”根据他的话追寻,发现盗贼正在河里洗脚,拘捕到官府,盗贼服罪,永地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认为有神明告知。张淳说:“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按照道理推断,有什么种明呢?”

升任礼部主事,历任郎中,因病辞职离开。后但任建宁知府,升任浙江副使。当时浙江有招募来的士兵,巡抚商量将他们解散,士兵们(知道后)都骚乱不宁。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土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留下那些强壮有勇力的,那样的话,留下的不会想骚乱,淘汰的也不能捣乱。”听从他的意见,事情就平定了。(张淳)官最终做到陕西布政。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20~21 题。

赤壁

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诗中的“秋渺渺”“荻纷纷”“乌鹊寒声”等描写内容可以推测出,诗人登临赤壁的时候恰逢深秋时节。

B.“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这两句诗具体描写了赤壁之战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开篇即气势逼人。

C.“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两句表明,诗人站在拥刘贬曹的立场上,对火烧赤壁予以高度褒扬。

D.袁枚作诗论诗崇尚“性灵”,而“性灵”的审美价值核心是彰显独特的个性,本诗体现了浓厚的个性色彩。

21.尾联所用的“吹箫客”和“乌鹊”两个典故,分别出自哪篇传世诗文?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20.B “具体描写”并不准确。本联属于概述,是概述的当年赤壁大战以及这次战争的意义。

21.第一问:“吹箫客”出自苏轼《赤壁赋》,“乌鹊”出自曹操《短歌行》。第二问:尾联的意思是说,我这次来赤壁并没有带着吹箫的友人为伴,所以只能听到安静的夜里有乌鹊在凄凉啼鸣。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也暗含着得不到英明君子赏识、才华无法施展的失落抑郁。

四、情景式默写题。

22.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 论语 十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答。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阿旁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 ”。

答案: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2020年春运 。当我们纷纷乘坐高铁、飞机、动车回家时,似乎已忘记了当年的绿皮车,也就是这种存在于大多数人记忆中的“慢火车”。像这样的“慢火车”在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共有81对, 非客流集中方向列车开行,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人民群众春运出行提供便利。

在高铁已成为主流出行方式的当下,人们开始 “慢火车”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可“慢火车”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犹如舞动的针线,编织出偏远贫困地区一起奋斗、共同圆梦的画卷,( )在湘西,很多农副产品通过“慢火车”被输送到了城市:在大凉山,很多人借着“慢火车”找到了自己的“致富经”……一列列“慢火车”就是一列列扶贫专列,将党的扶贫惠农政策与偏远地区的百姓联系起来,让每一个人都 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公益的温情,传达着“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坚定信念。

在铁路市场化的当下,全国81对“慢火车”虽然在做赔本,但站在民生视角来看, 这种做法不仅考虑到了民生的需求,更没有让铁路背离公益属性。它虽很慢,但却满载着民生情怀。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约而至 不可偏废 置疑 切实

B.不期而至 不可偏废 置疑 确实

C.如约而至 统筹兼顾 质疑 切实

D.不期而至 统筹兼顾 质疑 确实

24.下列填入文字括号内的语句,表意最简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慢火车”连接着两端,一边连着赤贫的山区,而另一边则是发展崛起的城市。

B.发展崛起的城市和赤贫的山区通过这穿行“慢火车”连接在了一起。

C.“慢火车”的一端,是赤贫的山区;另一端,则是发展崛起的城市。

D.赤贫的山区和发展崛起的城市被这穿行的“慢火车”连接在了一起。

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国81对“慢火车”虽然在做赔本买卖。但站在民生视角来看,这种做法不仅考虑到了民生的需求,更没有让铁路背离公益属性。

B. 虽然全国81对“慢火车”在做赔本买卖。但站在民生视角来看,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让铁路背离公益属性,更考虑到了民生的需求。

C. 全国81对“慢火车”虽然在做赔本买卖。但站在民生视角来看,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让铁路背离公益属性,更考虑到了民生的需求。

D. 虽然全国81对“慢火车”在做赔本买卖。但站在民生视角来看,这种做法不仅考虑到了民生的需求,更没有让铁路背离公益属性。

答案:

22.C(如约而至:按着约定准时到达。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春运”是每年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发生的事件,所以排除“不期而至”。不可偏废:指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作谓语不能带宾语。统筹兼顾: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可带宾语,可作定语。质疑:提出疑问,以求得解答。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切实:指符合实际情况的行为;切实一般加在动词前,表示将要做什么。确实:只表示自己说的属实;确实加动词,一般强调做过些什么。)

23.C(从前文看,陈述对象当是“慢火车”;从后文看,应先说“赤贫山区”再说“发展崛起的城市”,排除B、D。从“简明”来看,排除A。)

24.B(原句有三处错误。一、“虽然......但是......”部分,前后主语不一致,故“虽然”要放置开头;二、“做赔本”缺宾语中心词;三、“不仅......更......”部分分句位置错误,据文意,应强调慢火车的民生关怀。)

2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为荔枝写下的名句,表达了对这种水果的特别喜爱。然而,如果真的像诗中所写的那样,每天吃下数百颗荔枝,恐怕是会患上“荔枝病”的。也许你会奇怪,荔枝那么甜, ,怎么会让人患上低血糖呢?实际上,荔枝所含的糖是果糖,必须经由人体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如果过量食入荔枝,人体内的转化酶就会供不应求,多余的果糖, ,还会刺激胰岛细胞释放大量胰岛素,引发低血糖反应。此外,荔枝中含有的CT次甲基环丙基甘氨酸,也有降低血糖的效果。吃“糖”不补“糖”,还让人缺“糖”,这仿佛是一个隐喻。吃,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补, 。 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吃上,就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想当然地以为消化了、吸收了,并且于己有补。而实际上,可能非但不是如此,还有截然相反的效果。

答案:25. 含糖量一定很高 不仅无法转换成葡萄糖 则是一种内在的效果

27.下面这封信五处不合规范,请指出并改正。(5分)

敬爱的爷爷:

您好!近来身体好吗?我们已有几个月未见面了,我常常惦念着您,有时思念心切,①我恨不得一下子很快飞到您的身旁,向您汇报我近来的情况,倾诉对您的思念之情。爷爷,②通过您多年对我的谆谆教导,使我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各科成绩都很好,请勿挂念。我即将毕业,不久就要填报升学志愿,我准备报考师范学校。您同意吗?请您务必来信谈谈意见。

此致敬礼!

孙××敬上

××年×月×日

(1)这封信格式有两处错误:

(2)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第一处

第二处

(3)文中加点的三个词中有一个不得体,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改为

【参考答案】(1)①称呼没有顶格写;②“敬礼”应移到下行顶格写。

(2)①“我恨不得一下子很快飞到您的身旁”,删去“一下子”或“很快”。②“通过您多年对我的谆谆教导,使我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删去“通过”或“使”。

(3)“务必”不得体,改为“一定”或者删去。因为“务必”一般是用于上对下的要求或晚辈对长辈说不得体。

六、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观念和行为大多是通过社会学习和模仿榜样习得的。

材料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人以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草根人物”进入大众视野,他们是“最美环卫工”“最美警察”“最美母亲”“最美教师”……这些“最美人物”刮起最美风尚、引领社会潮流,引发人们争相转发点赞。

材料四:北京某小学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小学生未来最想从事的职业中,网络主播和网红占54%。

材料五:2019年9月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等8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学校“每月文化讲坛”邀请你以“榜样”为话题给全校同学做一次演讲。请综合以上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对“榜样”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树立人生榜样 谱写壮美华章

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每月文化讲堂”上阐述我对“榜样”的见解和思考。有研究表明,人的观念和行为大多是通过社会学习和模仿榜样习得的。法国科学家科﹒达勒维耶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不正启示我们,良好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人生需要榜样。请同学们好好思考一下,你是否有生活中、学习上的榜样?你对榜样又是如何定义的?

榜样无处不在。屈原满腔爱国热情,《楚辞》文赋里,洋溢着追求真理的不屈;李白仗剑四方,诗行河山,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璀璨;毛泽东随军长征到达陕北,写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美诗篇;邓小平励精图治,在神州大地掀起改革开放热潮;马云白手起家,创立整个“阿里巴巴”帝国;雷海为虽是外卖小哥,却满腹诗情,直夺“中华诗词大会”第三季桂冠。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从不缺少榜样,从不缺乏精神领袖。时至今日,更有袁隆平、于敏等8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被颁授“共和国勋章”……

那么,他们为何可以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一代又一代人敬仰的对象?其实榜样作为公众性人物,他们也许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却能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内将自己最具正能量的闪光点展现给大众。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草根人物”被冠上“最美”之词,成为他人的榜样。在物质文化生活富裕的当代,人们已将自身的审美与价值取向抬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只要你有够硬的实力,如在科技领域能够自主研发新型产品;或者你有悲悯情怀,可以远至偏僻山村支教,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爱,如此等等,那你一样也可以成为社会焦点,成为众人的榜样。

遗憾的是,当下不少青少年对“榜样”的理解往往偏颇,树立的榜样可谓“乱象”。叶嘉莹先生曾对此感到惋惜,她说:“前面有一座宝山却看不见,为了追名逐利甚至不惜犯罪,这是当代青年人的可悲之处。”如今互联网和娱乐圈里小鲜肉横行,有调查显示,小学生未来最想从事的职业,当网络主播和网红占54﹪。我们需要的不应是这种“娘代”的榜样,应崇尚的是“铁血铮铮筑军魂”的军人之风气。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集《热风》里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话在告诉我们,要以有限的时间和生命投入到对社会的奉献中,鲁迅先生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他称得上是名副其实“榜样”。

也许人们会问,难道当代青年明星就不能成为榜样了吗?也不是,如果他们有极强的专业技能,如“小鲜肉”黄璟瑜一般,只专注于走自己的路,不是为了博人眼球,也一样担得起“榜样”二字。

以上所谈皆为我个人见解,愿同学们都能找到正确的榜样,向心目中的榜样靠拢,从榜样中汲取力量,在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谱写自己最壮美的华章。

老师评语:

作为考场作文,本文篇幅不短。文章紧扣话题,充分而灵活地运用了所给的材料,抓住了“演讲稿”这一文体特征,较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本文语言流畅,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开篇明确主旨:良好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人生需要榜样;主体部分举例阐释我们需要怎样的榜样,即榜样人物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能够给时代给大众展现出正能量;文章最后提出自己的希望与建议。

稍嫌不足的是对榜样的标准阐释不够充分,对当代青年、明星也可以成为人们的榜样的理由,缺乏更具体有力的论证,给人感觉说理论证不够充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