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文言文阅读和句读翻译

句子大全 2011-05-20 05:10:47
相关推荐

在词法上,可以对课文中学过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谦敬副词、兼词、时间词和各种词类活用的类型,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作一些归纳梳理,并且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高考将文言文翻译由8分增加到10分,考查的主要是考生对虚词、实词以及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

文言实词在“教学大纲”中规定了120个,考查时重点放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上。一词多义,是说一个词,它自身有很多种意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是确定的,因此要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加点实词此时的准确含义。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考查点在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比如,古今不同的词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的“再”,根据“一”“三”可以断定,应解释为“第二次”,而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再一次”。又如,文言词语以单音为主,其中实词应“一一落实”,而不能把它和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固定的词语相混淆。像“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璧有瑕,请指示王。”这中间的“政”是“政策、法令”,“治”是“治理”,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政治课的“政治”;“指示”,“指”是“指点着”;“示”是“给……看”,而不是今天所说的“发出命令作出决定”的意思。

这里尤其要注意的古今同形异义的现象。比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今都有“牺牲”一词,但文言中的“牺牲”是指“作祭礼的牲畜”;而今天的“牺牲”既可指为正义而死,也可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再看一例“是女子不好,烦大巫为人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不好”的意思是“容貌不美”,而不是今天的“坏”的意思。类似词语,还有“故事”“作息”“具有”“交游”“宣言”“老大”“稍稍”“具体”等,都是古今写法相同但内容迥异的词语。而这样的考题在高考中也多次出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碰到灾祸,断绝粮食的有千余家)

对实词的复习,应该以熟读课内所学文言文作为前提条件,如果课内文言文读得像日常说话一样自如,就可以有很强的语感,因为这种语感来源于对文字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所以在高考文言复习中,比较好的方法是尽可能多的大声朗读文言文。另外还可以利用下面的方法进行词义推断。1“因文定义”。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加点词的准确含义。例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夺:修改与:赞同《屈原列传》

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贾祸:消除祸患

(大家都在这样做,你不要因此招致灾祸。)2以古文中的实词为语素,和现代汉语组词;或者到含有此实词语素的成语,帮助判断。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恒其业恒:固定

B.可以喻大喻:比喻

C.道能讽之讽:背诵

D.遽命道对面草词遽:立即

恒,可以组词“恒久”“恒定”“永恒”,这些词语中的“恒”都是“固定”的意思;“喻”在古文中有表示“比喻”的意思,比如《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更多的时候是“明白、知晓”的意思。比如《兰亭集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还有成语“家喻户晓”等。原文说“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意思是我虽然说的是小事,但要说明的是大道理。所以“喻”的解释不对;再看一下“讽”,其本义就是背诵、诵读,比如南宋《鲍照传》说鲍照“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文中说冯道“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意思是我已经背诵下来了。“遽”当“立即”讲,在课文中出现过,比如《左传·殽之战》:“遂发命,遽兴姜戎。” 于是下令,立即调动在姜戎的部队。

又如: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副:符合 (组成成语“名不副实”其中“副”指相称、符合)3利用文中对应的结构,解释词语。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屈原列传》

(国家破败灭亡;圣明的君主安定的国家)4根据语法,进行推断分析。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做饭(拿来木柴做饭)

世家歙州家:定居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家:安家(柳宗元《愚溪诗序》)5根据邻字的意思,帮助判断词语。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冲:年幼,幼小)《三国志·和常杨杜赵裴传》

上述推断方法,不仅可以用在判断实词的词义上,更多的是用在翻译句子上。下面顺便说一说关于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

翻译要遵循三条原则:信:忠实原文意思;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尽量美一些,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翻译特别强调“信”,一定要直译,尽量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试方式之一。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一般要求做到“信”,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译”,让字字句句都能对译出来,忠实于原文。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时,才用意译。翻译时要注意:

①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②个别字的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保留下来即可。(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连缀成的语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④连字成句时原则是多就少改,即尽量维持原句的内容,只是该补的补出来,比如句子省略的成分;该删的删去,比如那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该调整顺序的调整过来。总之应使翻译过来的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不是通假或者活用。

翻译时当遵循四个步骤:

第一,审读: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第二,切分: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对应解释;

第三,连缀:再把解释好的词顺连成句;

第四,誊写: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后,再写在卷子上。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2005全国卷Ⅱ.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译文:

(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译文:

第一句三个关键点,“病肥”,病于肥,在肥胖上出了毛病,所以应该译成“患了肥胖病”;第二关键点,“丧之”,就是让大臣们来为它治丧;第三个关键点在“争之”,一般把“争”解释为争夺竞争,因为“争”是个会意字,上为一只手,下为一只手,中间的竖勾表示拉拽,两手拽东西,所以本义是争夺、竞争。从后面左右群臣都认为不可以,可以看出,此处的“争”只有通“诤”,解释为“直言规劝”,才能说通。所以这个句子要翻译成“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这个句子的翻译考查重点就是省略句的理解和通假字的判断。

再看第二句。考查的关键点,第一个是“持廉”因为“楚相孙叔敖”不需要翻译,“至死”和现代汉语区别不大,就是到死,所以关键点在“持廉”。此时应将“持”扩展为双音节,翻译成“坚持”;而“廉”要翻译成“廉洁”;第二个关键点在“妻子穷困”这两组古今异义的词语,“妻子”要解释为妻子儿女;“穷困”要分别解释为“困窘、穷困”和“窘迫艰难”;第三个重点在“不足”,可翻译成“不值得”;第四个关键点是“不足为”的主语必须补充出来,否则这句话就不完整。把这几处整理好,再串成整句应译为“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这个句子的考查重点是实词、古今异义的词语和省略句。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前面提到的五种解词方法,其实是要综合运用的。比如刚才说到“持”要和现代汉语组词,组成“坚持”“持久”“持续”等,放在“廉洁”前,只有“坚持”可以表现人物始终廉洁至死不变的特点;正是因为孙叔敖一直廉洁,所以他的家人才会靠背柴糊口。

文言文断句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2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比如:《吕氏春秋·本生》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 虽欲过之奚由?出 则 以 车 \ 入 则 以 辇 \ 务 以 自 佚 \ 命 之 曰 招 蹶 之 机 \ 肥 肉 厚 酒 \ 务 以 自 强 \ 命 之 曰 烂 肠 之 食 \ 靡 曼 皓 齿 \ 郑 卫 之 音 \ 务 以 自 乐 \ 命 之 曰 伐 性 之 斧 \ 三 患 者 \ 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出入”相对,“命之曰”排比出现,“三患者”又是对前面三种并列情况的总结。

(身居富贵却不懂得(应该知足的)道理,(富贵)刚好足以成为祸患,还不如贫贱。贫贱的人得到财物困难,即使想要过度(享受)又从哪里得到呢?出入不是坐车就是乘辇,追求自身的安逸,这就是招致挫折的开端;吃肥肉饮醇酒,追求自身的强壮,这叫做烂肠的食物;(迷恋)细腻的皮肤、洁白的牙齿的美色,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追求自身的享乐,这就叫做伤害人本性的刀斧;这三大祸害,都是由富贵招来的。所以古代有的人不愿意升官发财,是因为看重人的本性的缘故;不是为了用好名声向世人夸耀,而是为了保持自身本性的实质啊。那么这种有关富贵祸福的道理,就不能不详察了。)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一个“此四者”是对前面罗列的总结,据此断开句子。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以便确定断句的正确与否。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有这样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1)断句后,看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选自《白居易·草堂记》

有的同学这样断“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虽说现在庐山有个“香炉峰”,但从前后对应关系来看,这样断句就不对了。因为“山北峰”“峰北寺”是对在一起的,是以“庐山北峰”为中心,向外延伸的;这样后面的“介峰寺间”介于…峰寺之间,是最美丽的庐山的意思才能准确表达。这样分析后,可得到答案: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所以太原人白乐天见到甲庐山后,恋恋不舍不忍离去,于是就面朝香炉峰在遗爱寺旁边筑了个草堂。)

总之,文言阅读理解是以掌握词语和句式作为前提条件的,只有反复阅读,熟练运用前面提到的一些基本方法,才能读懂文章的内容。好在多年以来高考文言文的选文,一直是史传类的,其中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性格与经历、事件的过程、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之间的关系相对容易把握。阅读时应该按照下列脉络进行: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他的职务有什么变化?这个人做了几件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场合他说了些什么话?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有哪几句?人们对这个人物评价如何?作者的议论评价是什么?而在完成相应的选择题时,就特别强调要仔细审题,看题目的选项是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并在前后语义、时间地点、任职前后、事件排列、前因后果等方面细致与原文进行核对。

(责任编辑:黄越)

共找到 1,031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