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过年的“人情债”:礼轻情意重 还是“礼比人情重”?

句子大全 2011-04-29 14:55:26
相关推荐

鸡年春节假期已近尾声,这些天,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的人们内心充溢着喜悦。然而,不少人在欣喜中也夹杂着一丝烦恼,这就是回家后的走亲访友,要付出一笔不小的人情消费,在经济上是一种不堪的重负,以至有些人不敢回家,成了“恐归族”。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家,这一传统在春节表现得特别突出。农历除夕,一家人一定要吃“团年饭”,餐桌上飘荡着浓浓亲情;节日里忙着走亲访友,也时时透露着亲切的温情。在传统年节中,春节之所以具有格外强大的生命力,春节的年俗能够延续千年传承至今,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贺年中带着最珍贵的人情味。

 

不过,人情往来,重在心灵的相通,感情的交流。传统的贺年,多是一种祝颂,一种问寒嘘暖,一种衷心关怀,其间,有些人也互送礼品,也只是人情物化的一种表现,强调的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礼”是为了体现“情”,看重的是“情”而不是“礼”。是故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古训。

 

然而,如今一些地方在“礼”与“情”的关系上,却出现了某种颠倒。礼物的份量越来越重,情意的分量却越来越轻。送礼不再是一种真情流露,而更多是向社会行情“对表”的任务。有些地方,送礼行情的不断上涨,甚至超过不少人经济条件的许可,为了跟着行情走,不失面子,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一边咬着牙送礼,一边暗暗地叫苦,以至逼使一些人成了春节想回家而不敢回家的“恐归族”。这样的送礼,已非真正发自内心的赠予,“礼”虽然重了,而“情意”却轻了,异化为“礼重情意轻”。

 

实际上,现在的人情消费,还远不限于春节期间的“礼尚往来”,它贯穿在全年的各种活动中。遇到亲友添丁增口、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入学拜师、升迁调动、新店开张等等等等,往往都要送礼,春节不过是人情消费的集中期。近些年,我国的人情消费名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动辄上千元的支出,使人们感到“吃不消”。前些年有统计显示,我国户均礼节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7.9%,农村家庭则高达11.4%。辽宁省中部一个山区农民家庭年收入仅2万元,2013年送礼竟达9600元,为收入的一半。也有工薪阶层曾经统计过,随礼要占收入的三分之一。过度的人情消费对民众是巨大的压力,送礼成一种“礼灾”。

 

“礼灾”的形成,官场的“礼贿”起了恶劣的带头作用和催化作用。贪腐分子以权谋私,多是以收礼的形式索贿收贿。他们是不送礼不办事,逼得有求于他们的人,把送礼当作通门路、打关节的一种手段,形成了一种“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畸形风尚。已经揭露出来的腐败分子,几乎没有一个没有接受过“礼贿”。春节假期,则是发生“礼贿”的高峰期。流风所及,其危害扩展到社会方方面面——看病要送礼,上学要送礼,求人要送礼……原本体现情意的“礼”,异化为让人吃不消的“人情债”。这就像一座“围城”,老百姓虽然不满意它,但好像又拿它没办法。

 

反腐败斗争深入后,全社会向“四风”开刀,党政公职人员收礼也少了,民间往来送礼情况随之也有所减少。这表明,有效地消除“礼灾”,需要持续地清除官场“礼贿”现象,党风政风的好转,会带来社会的风清气正,让民众从送礼的“围城”中突围而出。

 

同时,民众也要努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要真正认识到,人情不在于送不送礼,不在于礼物的贵贱,而在于感情的真挚。不要过于看重“礼”的物质成分,不要为那些浮靡之风所迷,不要被“人情债”绑架,不让“礼”中本应荡漾的“情”变淡变味——当然,更应该不进行任何的“礼贿”。这也是如何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新课题。要让“礼轻情意重”不被异化,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更不妨在民众自愿的基础上,制订一些民规民约,给送礼也套一个“紧箍咒”。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