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生活在树上》高考满分作文现象引发的思考

句子大全 2011-03-23 00:39:14
相关推荐

何为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此类文章应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分析合理。语言表达是作者与读者思想交流的桥梁,语言不在华丽,关键是准确、真实,现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耐人咀嚼,而非以以文辞华丽繁复,生涩难懂为上。

语言表达反映在文笔上,文笔好的基础是准确性和真实性。看懂是准确性的基本标准,情绪或想法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是准确性的高层次要求,但这篇文章成为人们讨论热点的因素之一也在于初读的晦涩难懂,没有直观地表达和传递作者思想。真实性在于思想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的人、事或自己的观察,当通过文章表达时也应是来源于现实而超脱于此,最终读者得到一种循序渐进、感同身受、回味的体验,这也是优秀议论文所具备的特质。

满分?

知乎大佬用三句话概括了这篇文章:

1.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塑造并定义了每个个体。

2.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解构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3.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生活在树上》或许真的需要我们“爬上树去看”,文章引用了许多哲学家、晦涩的概念和词汇,对于一位高三学生来说这样的文学积累和思考难能可贵,但这也是条歪路,一条我们对歪曲评判所谓“好文章标准”的路。从多少年前高考作文鼓励引用事例、典籍开始,对诗意、深刻和凝练的文笔期望逐渐变成了对生僻、晦涩的追求,并美其名曰“个性化”。文章第一段中“树上的男爵”,上来就抬高了阅读理解的门槛,而下文中这样的操作还很多。

作者通过大量的名词替换和引用,将通俗的语言表达复杂化,筛掉了不了解相关哲学家和概念的读者,并没有提高文章的美感,反而增加了阅读难度,给予这样的文章满分也意味着高考阅卷评分赞同这样的玩法操作,也是鼓励后来之人踏上同样的路,造成恶性循环,最终真正的个性化表达在高考作文里销声匿迹,只剩下满满的套路。辞藻华而不实、假大空文章已是过去的陈腐,文字是记录、叙述和传播的载体,当其变身为一个用于“秀操作”的舞台时,已经迷失了本意,这对于文章表达清晰、思想主旨明确的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如前所述,准确性和真实性这篇文章都没有展现到位,作范文,并不合适,给满分,也不合适。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小学、初中考试作文中套用的古诗词,即使无法理解诗词中的深刻含义,只要引用得多就有高分,这一趋势似乎在强迫我们的审美标准归一化。

8月4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回应争议称,“这篇文章的评卷程序没有任何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篇作文能够获得满分,是尊重个性化表达的体现。(封面新闻)

事件的发酵,已不在文章本身,而是浙江考试院的评判标准,给不出令人信服的评判标准,公众无法认同,只能拿“包容性”“多样性”这样的说辞来做挡箭牌。文章作者无法驾驭内容而导致的衔接连贯不畅,网上流传的相似范文模板,应试作文的套路,让浙江考试院面对质疑的回复“作文评判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和“考试评分标准有着它自己的专业性”看起来十分可笑,也透露着所谓“标准”的不真实。

现代去中心化的思潮和对传统的解构导致了价值观的迷茫。

病态的折中骑墙成了常态,拼凑的套路得了赞赏,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仍有待明确与规范,第一位老师39分的评判,才是中国语言教育中真正缺少的审美正常。

《生活在树上》全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