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对不起 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句子大全 2011-03-20 23:15:37
相关推荐

网友们眼中的“爹味”精髓,集中在好为人师、控制欲强、缺乏共情等几个方面——《爸爸去哪儿》第六季中的杨烁、《少年说》第五季中撕毁孩子亲笔创作的五十多本小说的涂思睿父亲,都因为“含爹量”过高而遭到了强烈的批评。

无论是中文里的 “爹味” “爹里爹气”, 英文中的 “dad jokes” (无聊、干巴巴,对于听者来说根本不好玩的笑话),都精准捕捉到了“爹”们受到的嫌弃。

几年前,梁文道 也曾调侃过 ,即便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父亲们受到的“重视”,也不过是十分套路的几种实用中老年礼品。

人到中老年被嫌弃、嘲弄和忽略,几乎是父亲们的必然命运。这么看来,对于男性来说,生儿育女仿佛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不可否认的是,造成中老年父亲群体被排斥的原因, 既来自他们自身,也无法从社会整体的性别文化与政策中抽离。在某种程度上,中老年父亲们被嫌弃,恰恰是父权社会下,对无需承担过多育儿责任的男性们的一种“报应”。

父职的滋养

已经成为父亲的男性,大多对于这一角色具有着高度的认同。

一项对于上海城乡父亲的调查显示,尽管孩子的到来让众多男性在工作和家庭两边焦头烂额、休闲时间大幅减少,但绝大部分男性从未后悔过要孩子的决定,反而常常感受到喜悦、自豪、兴奋、被需要和有价值。

而许多男性都表示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自身在责任感、成熟度和自信、爱心、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促进(徐安琪,张亮,2009)。

即便是职场上已经呼风唤雨的成功男性,升级当爹之后也常常发现巨大的成长空间。

老舍就曾生动地在《有了孩子以后》里记述了自己如何在养育孩子之后“眼睛似乎戴上了一双放大镜”, 在“熟习的街道上和家里”发现了一个长着婴儿医院、药房、儿童衣帽家具的新大陆。

而贝克汉姆和巨石强森在有娃之后,同样极大开发了球场片场之外的技能点,包括但不局限于帮布娃娃缝衣服、喝粉红主题的下午茶等等。

手工缝纫中的猛男贝克汉姆

事实上,世界各地的父亲们,都极大肯定作为父亲的积极体验,认为这是促进自身成长的有益经验(Palkovitz, 2001)。这些成长不仅体现在心理与人格方面——在针对美国中部男性的深入访谈研究中,不少男性表示,有了孩子之后,自己吃得更好、锻炼更勤,冒险伤身的傻事也做得更少了——

当爹,让原来的愣头小子摇身一变,成了“养生boy” (Garfield et al., 2001)。

这一结果并不只是老父亲们的“政治正确”或自我洗脑。

基于全美家庭调查(NSFH)的数据显示,与无子的男性相比,做了爸爸的男性们在交友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更为积极,原生家庭关系更为紧密,也较少失业(Eggebeen Knoestner, 2001)。

当爹的红利

对于男性成为父亲后所享受的种种身心福利的现象,学界还没有统一的理论。

一种可能性是,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养娃虽然累,但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实打实的百科技能培训班。育儿期间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可能运用到职场上—— 例如高效完成多项工作、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提升职场表现,增强了自信 (Greenhaus Powell, 2006)。

另一种可能性是,在父权社会的身份构建逻辑下,“成为父亲”对于男性来说, 意味着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双重认可,而这些来自外界的认可让他们有条件过上更健康幸福的生活。

比如,有孩子的男性常常给他人留下成熟、稳重、可靠的印象,而这些印象使得雇主,尤其是那些性别观念保守的单位(Hodges Budig, 2010)愿意为他们支付更高的工资,并在升职的时候对其优先考虑(Glauber, 2018)。

更重要的是,养育孩子本身,为男性提供了与他人进行深度情感联结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在目前的性别结构之下,是男性生活中极为稀缺的。

一份关于性别发展的研究指出,男性在很小年纪的时候,便面临着来自传统男性气质标准的严苛要求:深入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一种羞耻,温柔敏感地与他人建立深入的关系被视为软弱无能(Way, 2013)。

然而孩子并不生来自带这些传统观念的条条框框:小生命从父亲和母亲那里需要同等的关爱、共情、理解、亲密。对于很多男性来说,发现自己面对孩子也能“柔软”下来,意识到自己应该或者有能力满足他人的这些需求,打破不合理的性别期待从而接受自己的局限和脆弱,都是全新的体验。

这种体验可以帮助男性建立与改善其他人际关系,并从这些人与人的联结中获取情感的支持,对于男性的毕生身心健康是难得的滋养和解放。

有意思的是, 男性从做父亲这件事中的受益程度,并不来自于生育这一生物过程本身,而是由男性日常育儿的实际参与水平决定。

中外诸多实证研究发现,越是深入参与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和亲子互动的男性,越是更强烈地体会到养育孩子的回报(徐安琪,张亮,2009),也越是经常表现出富于爱心、帮助他人的行为(Eggebeen Knoestner, 2001),并能够体会到更好的工作家庭平衡感(Li Zerle)。

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父亲,更多是“丧偶”式地对孩子的日常照料不闻不问,“诈尸”式地对妻子或孩子的问题指点江山,或是以进行“挫折教育”、培养“阳刚之气”为名高压粗暴地对待孩子……

这样的父亲,的确能够短暂地享受甩手掌柜的快乐或者批点他人的权威感,然而当今的父权文化对于男性的这种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那些不曾在日复一日的照料与互动过程中生根繁茂的共情与社交技能,会在孩子长大后时不时地暴露出来,成为一根难看刺人的枯枝。

当个“好爹”的困境

尽管实证研究不断指出男性参与育儿对于孩子、女性和男性本身的种种好处,但父权社会下的传统性别分工依然压榨着女性的育儿劳动,同时没有提供男性回归家庭的选择。

许多真正想要参与育儿的中国男性要面对的,可以说是hard模式中的地狱模式—— 没有国家层面的法定陪产假或灵活的育儿假,即便是各省市有一些意愿良好的地方政策 (上海的10天陪产假),在实际操作中也常常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例如互联网和金融产业盛行的“狼性”文化和“996”文化,就根本没有将男性员工的家庭需求放在眼里。

国内有限的医疗资源——尤其是妇产与儿科资源——则将大部分男性在做父亲的最初阶段就挡在门外。除非支付高昂的费用享用私立医院或公立医院的VIP服务,绝大部分男性即使能够请到假,也无法进入相关院区陪伴妻子产检,也不能进入产房经历孩子的出生。

近几年来,即便各城市中产家庭对于父亲参与育儿的呼声已经越发强烈,市场上绝大部分的育儿指南、课程、产品、社交活动依然直接面向母亲。

国内,在微信“妈妈群”遍地开花甚至已然形成产业的时候, 却鲜见“爸爸群”的存在;在国外,加拿大社会学家Andrea Doucet在其著作中也曾生动地描述过男性作为父亲面对的隐形障碍。

很多时候,两位各自带着孩子的女性在公园相遇,即便此前素不相识,也能很自然地藉由母亲的共同身份打成一片,只需要一句“你家孩子多大了?”即可。

而同样场景中的两位男性,往往只能交换一下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不会进行过多的交谈,不然要么被视为太“娘”,要么会被认为是别有用心的怪叔叔。

这种因性别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割裂,一定程度上斩断了育儿父亲们的外界精神支持。 久而久之,他们不免对育儿感到索然无味,甚至是羞耻。

这些政策、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种种困境,不仅 直接增加女性的育儿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男性体验父职的机会,让许多男性虽然成为了生物学上的父亲,却最终不知不觉地枯萎成了一个个无趣,甚至油腻的“爹味”中老年男人。

讨论参与育儿对男性的益处,并不是为了用同一套压迫女性的性别鸡汤话语去给无生育意愿的男性“催生”,而是提醒所有人,变成被嫌弃、无社交的“我爸”,绝不是所有男性的必然归宿。

对于没有被育儿政策考虑,在有毒职场文化中浸泡已久,退休后又沦为家中被嫌弃的中老年父亲们,儿女和伴侣或许可以试着指出并提醒他们所持有的父权特质,引导他们祛除“爹味”。

而对于已经或将要成为父亲的年轻一代男性来说, 积极、深入、平等地投入到育儿之中,放下“男儿必刚”的雄性姿态,尝试“像女性一样”与家人孩子进行深度的情感联结,正是打开人生新次元的绝佳机会——

一个不仅孩子和女性受益,同样也解放和滋养男性的新次元。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 Eggebeen, D. J., Knoester, C. (2001). Does Fatherhood Matter for M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2), 381–393

2.Doucet, A. (2018). Do men mother? Fathering, care, and parental responsibility (Seco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3.Garfield, C. F., Isacco, A., Bartlo, W. D. (2010). Men’s Health and Fatherhood in the Urban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s Health, 9(3), 161–174.

4.Glauber, R. (2018). Trends in the Motherhood Wage Penalty and Fatherhood Wage Premium for Low, Middle, and High Earners. Demography, 55(5), 1663–1680.

5.Hodges, M. J., Budig, M. J. (2010). Who Gets the Daddy Bonus?: Organizational Hegemonic Masculinity and the Impact of Fatherhood on Earnings. Gender Society, 24(6), 717–745.

6. Li. X. Zerle-Elsäßer, C.. Can fathers have it all? Work-family dilemma of German fathers.

7. Modig, K., Talbäck, M., Torssander, J., Ahlbom, A. (2017). Payback time? Influence of having children on mortality in old ag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71(5), 424–430.

8. Palkovitz, R., Copes, M. A., Woolfolk, T. N. (2001). “It’s Like... You Discover a New Sense of Being”: Involved Fathering as an Evoker of Adult Development. Men and Masculinities, 4(1), 49–69.

9. Way, N. (2013). Boys’ Friendships During Adolescence: Intimacy, Desire, and Los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3(2), 201–213.

10. 徐安琪 张亮. (2009). 父职参与对男性自身成长的积极效应:上海的经验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 3, 123–129.

11. 老年“直男癌”没朋友,这是一项正经研究 | 果壳

12. 父亲节到啦!再厉害的老爸都拿她没办法 | 石榴婆报告

虽然但是,

祝爸爸们节日快乐!

延伸阅读

配图:《请回答1988》、《飞驰人生》

撰文:李萱

编辑:林蓝

监制:猫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