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林雄对话张汉青:讨论转型期社会人文关怀

句子大全 2011-01-19 21:56:50
相关推荐

社会转型时期,尤其需要注重人的精神建设,满足人们的心灵需求,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和凝聚力。

7月2日,在“我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建言献策”网民代表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回答网友提问时谈到,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今天的人们带来了许多压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应运而生。目前,广东文化强省建设还存在“四个不相适应”:一是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程度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文化战略意识与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软实力、竞争力迅速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政府不能直接决定文化的形态,但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文化的发展走向。古今中外,政府发展文化都要处理好有益引导和尊重规律的关系,处理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关系。最近,围绕着党委和政府在文化建设中应如何发挥作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来到广州市委拜访了广东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老同志张汉青。

政府部门如何把握政府行为的边界和有限性?如何以加强人文关怀作为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全社会可持续性的、健康协调地发展?除了这些话题之外,林雄和张汉青都认为,网络文化是将来最有影响力、辐射力、穿透力的文化现象,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为建设文化强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当下文化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林雄对话张汉青,讨论政府行为边界和转型期社会人文关怀

1931年出生于广东揭西。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广东省人大制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广东岭南诗社社长。著有杂文集《挑灯集》,散文集《故乡的榕树》,论文集《在改革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专集《张汉青文集》等。

○现场速写

“世纪广东学人”体现媒体创意

与之前拜访对象不同,张汉青是一位阅历丰富、学识渊博的“学者型领导”,他与林雄的访谈集中在文化政策的制定、把握舆论导向、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

对话中,张汉青对今天的媒体环境流露出一丝忧心,他说:“你看,现在很多年轻人翻开报纸首先就看娱乐版,‘八卦’新闻看得津津有味,前面的时政、社会新闻反而是一瞥而过。一些电影、书籍为了吸引观众和读者,在媒体上连篇累牍地猛炒“话题”,我听说一些家长也很反感这种做法,他们曾经公开质疑:要是你的孩子天天去看这些书和电影,你放心吗?可见百姓对这些不良倾向是存在担心的,心里是有一把衡量的标尺的。”对于今天的80后、90后,张汉青叹了一口气,笑着说:“现在的孩子聪明、开放,接受新鲜事物快,但也有难管的一面,逆反心重,你要是一味去制止他,越是禁书、禁片,他越是追着要看,可见引导还是要注意方式方法。”

访谈中,林雄和张汉青都对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近年来锐意创新、勇立潮头的种种举措,予以了高度肯定。例如他们认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云南出版集团联合打造新版《云南信息报》,树立了省内媒体“走出去”的典范。张汉青还大力赞扬了《南方日报》今年推出的“世纪广东学人”大型系列报道;他说,这一策划体现了新时期媒体的公益心和责任感,很有创意,也很有气魄和前瞻性,是真正的“高度决定影响力”。同时,他建议,除了“学人”,广东文化名人还可以梳理出一批对时局民情具有独立见解的“智者”系列,还可以经营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的“闯将”系列和“实干家”系列。

任何时候都要坚信真善美

张汉青: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信真善美对人心的感召力,人都是择善而从之的。王安石有一句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塑造一个时代的精神是最难的,但唯有精神可以跨越时代,传承下去。我们就是要着力做好“培根”的工作。

林雄:一家志存高远的媒体,一定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充满正气和积极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和谐、维护国家利益的健康力量,而不是相反。现在的一些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上有些不同声音难以避免,不能完全不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但是,意见泛滥,主旋律的声音被淹没也不行。

林雄:广东省对文化工作一直抓得很紧,力度很大,7月中旬即将召开省委全会专门讨论建设文化强省的工作,规格之高是多年未有过的。您被尊为学者型领导,长期参与文化建设和领导,您怎么看今天广东文化建设问题?

张汉青:目前广东所处的历史阶段,既是改革开放前30年的延伸,又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我觉得,今天我们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它的意义可以说不亚于当年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个新时期很关键,思想阵地很活跃,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机遇,新挑战,需要我们调整思维和工作方式。不转变是不行的,转变得不好,也不行。

拿传媒作例子,现在像《南方日报》这样的大报,都在要闻第二版开设整版的评论,加强社论,强调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政府政策、国家大事,甚至可以直接进行批评,提出不同主张和看法,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事。媒体监督的力量比过去大大增强了,这是很好的,但传媒领域在探索中深化改革、适应当今读者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成熟的倾向,比如大篇幅炒作明星绯闻等。过去抓思想工作很讲究“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今天我们同样也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传媒自律,做到宽严结合,疏堵有序。

林雄:你提到了媒体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传媒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要通过改革,增强媒体的生机活力,扩大主流媒体的阵地和传播力、影响力。当然也出现了媒体在市场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一些媒体为了应对竞争,专在吸引眼球上下功夫,格调不高,缺乏社会责任心。好比最近很盛行的一些电视相亲节目,反映出一些电视台媚俗失格的倾向,同时也是电视媒体收视率竞争日趋激烈的结果。说到底还是一个怎么竞争提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相促进的老话题。

一家志存高远的媒体,一定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充满正气和积极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和谐、维护国家利益的健康力量,而不是相反。现在的一些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上有些不同声音难以避免,不能完全不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但是,意见泛滥,主旋律的声音被淹没也不行。如何管理和引导?“和风细雨”的方式往往效果更好。我认为,广东是传媒大省,这是我们建设文化强省很大的一个优势,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张汉青:我也算是一个老报人。对于媒体,我向来的态度都是关心、支持,应该给予宽松的环境,为他们做大做强创造条件和空间,但是对于一些媒体过度娱乐化、到处是花边新闻的倾向,要持续予以正面的引导,提升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欣赏水平和甄别能力。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信真善美对人心的感召力,人都是择善而从之的。王安石有一句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我把它改了一下,“去芜存菁培根底,天长地久见精神。”塑造一个时代的精神是最难的,但唯有精神可以跨越时代,传承下去。我们就是要着力做好“培根”的工作。当年小平同志说,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现在还是一样的,GDP固然重要,思想工作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