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关于人类 自然 科技的跨界对话

句子大全 2010-12-29 23:11:34
相关推荐

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周运和他们三位

迸发出了怎样的精彩对话

赶快点击视频观看

继续阅读下文

领略大咖们的精彩观点

2020年,是“人退自然进”的转折点吗?

主持人周运:从0到1度,冰变成了水。从99度到100度,水变成了气,在自然的算法中,多一度大不一样。技术有温度吗?技术多一度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跨界对话,感受技术的温度。欢迎大家来到《跨界对话》。

今天这个话题显得有点沉重,在疫情当中人们见到了一些史无前例的场景——原来人是可以退,自然是可以进的。那在这样一些史无前例的疫情、山火、汛情等自然灾害的面前, 人和自然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们通过技术能够实现人和自然的共进退吗?今天我们的《跨界对话》也邀请到了各位,和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引发我们深思的话题。

主持人周运:首先请各位来做一道选择题,很多人都说到了2020年,人类快速的发展,经历那么多的世纪,尤其工业革命以来,这一年是真的到了“ 人退自然进”的一个转折点了吗?不知道各位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冯利民:今年非常特殊,因为有疫情的影响,但是像我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这么多年来看,实际上这个过程不仅是在今年出现,近些年它一直在出现,只是今年表现的更加特殊一些。

杨锐:我觉得为时尚早,进和退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有的时候是以进为退,比如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有的时候是以退为进,这是 很智慧的、很辩证的关系。因此你要问我是不是到了转折点?我说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诺言,很难回答。

陆川:我更赞同杨老师的观点,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人类要做出这样的一个牺牲, 人类要去真正尊重自然,我觉得人类是不情愿的。在事实上,人类也不会做出这样的牺牲,所以我会持一个审慎的悲观的观点。

周运:我不知道各位首先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直观的感受,上半年特别不同。哪些人和自然的瞬间,让您对2020年的记忆极其深刻?

陆川:肯定是疫情,因为我觉得我们从上半年年初开始,所有人都在目睹、现场经历一场巨大的人类浩劫。这场疫情从一个局部蔓延到全球,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我相信这是一个让很多人都终身难忘的记忆。

周运:其实除了疫情以外,咱们中国的汛情,有很多河段是创纪录的,澳大利亚、加州,包括西伯利亚极致的高温,这些也是创纪录的。

杨锐:去年我们到贝利加尔湖没有看到湖,因为西伯利亚的一场大火让烟雾笼罩了整个贝加尔湖,我们只是在伊尔库茨克转了转,所以“无灾不成年”成为我们整个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 学会如何与灾难共存。

周运:你还觉得是常态,我觉得很极端,像西伯利亚,你说的贝加尔湖旁边四十度的高温你能想象吗?在西伯利亚。

杨锐:天气的极端化、海平面的升高、整个地球变暖,这实际上是一种常态的一部分,为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跟思想准备。

周运:我们三个人说白了都是媒体界,还是得问一下专家的感觉。冯老师,你觉得我描述的大家看到这些场景,从一个严肃的学术的角度来讲的话,真的是到了一个转折点吗?

冯利民:我希望从不同的尺度来解释这个问题,疫情期间大家在新闻上能看到野生动物进城,这些很反常的一些现象,觉得人退自然进了。实际上在野外,尤其在疫情期间我不在城市里面,我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工作。因为疫情很少人进入森林了,所以我们在森林里面看到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可能是大家很难想象的。对野生动物来说,对它们最大的影响是人类干扰。

科技与自然是一场“零和游戏”吗?

主持人周运:可能有一个转折点这个概念,我不知道两位能不能同意,或者有其它的解读,一定是人退自然进这样一个“ 零和游戏”的状态吗?

陆川:我刚才已经说到,我说这是个美好的愿望。那么拿疫情来说,我觉得这个例子有点过于乐观了,因为疫情确实严重的限制了人的出行、人的活动范围。如果人的活动范围一旦被限制了,地球的自我的修复能力就还是很强的。我在担心的是,当这一波疫情过去之后,人类又到处乱跑,到处报复性的去补偿自己损失的时候,那这样地球获得的可怜的喘息之机是不是又被掠夺走?所以我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没有那么乐观。

杨锐:上半年的新冠疫情,以及我们谈到各个地方出现的火灾、洪灾,实际上我在想有些人类预言家认为这是人类的宿命,我们回避不了。但是我认为是重大的自然灾害,非传统的威胁挑战了人们的信仰底线,挑战了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的治理模式,挑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 疫情的来袭,带给我们很多的忧虑、很多的思考。

冯利民:要看不同的时代,从生物的发展史、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史来看,我们知道自然界的改变比较大。给我们感受比较大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首先是经历了蒸汽革命、电力革命、信息革命、实际上现在我们进入了 智能革命时代。虽然在疫情期间咱们能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在这里面, 危机中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希望。

周运:所以在这我打断一下,正好引到了我们下一个要观察的角度。从各位的判断来说, 科技到底是守护自然的力量,还是破坏自然的力量?

冯利民:我选择科技是守护自然的力量。

杨锐:这个不取决于科技本身, 取决于科技在谁的手里,如何利用。

陆川:我觉得科技在当下来说,要肩负的一个责任是要 保护自然、守护自然。

周运:从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的发明、人类的这种运动、飞机、轮船、所有的汽车,哪一个不是破坏自然,增加排放的?所以它难道不是一个破坏的力量吗?

陆川:我说一个小小的例子,当然我觉得我说的这个例子,在冯老师面前有点班门弄斧,但是我想为我方来稍微反驳一下。比如说作为特别具体的一个物种,像朱鹮是日本的国鸟,在日本它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已经变成一个濒危物种,所以他们希望在中国再找找还有没有朱鹮,后来我们就在陕西的洋县找到了几只朱鹮。在我们的动物科学家和保护学者的技术干预之下,朱鹮的种群现在开始恢复了,而且我们还赠送给日本很多只。作为一个具体的物种来说, 科技的干预是绝对能够保证延续它的种群的数量、对它的生存进行保护的, 科技是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的。

周运:这确实很具体,但是我们特别想听听,在冯老师接触的现在最多的东北虎东北豹的案例当中,它更在食物链的上端,您为什么觉得到了您说的这个智能变革的时代,技术、科技反而可以更加保护我们的自然物种,它到底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冯利民:我印象特别比较深的是陆导的两部作品,陆导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发展,尤其 中国自然保护的发展的一个历程。陆导最早的《可可西里》是人破坏自然的非常典型的一个作品;到了陆导第二个作品《我们诞生在中国》,我们就看到了很多的希望存在。现在对于虎豹来说,可能在您拍《我们诞生在中国》之后又向前大大的进了一步。

陆川:其实《诞生在中国》作品中,我把那东北虎放里边了。我想拍东北虎,但是大熊猫在海外是最有影响力的明星。原来我们那个电影就是围绕东北虎去架构的,但是为讲中国的环保、中国的野生动物,我们就拍了大熊猫。

冯利民:如果您那个时候去拍东北虎还真不一定能实现,但是现在有可能。因为你拍摄《我们诞生在中国》时,我记得是在2013年(2013年-2017年)。我跟你讲讲,东北虎在中国变迁的情况。实际上东北虎原来叫“众山皆有虎”,在亚洲有10万多只老虎。有森林的地方就有老虎,但是在短短100多年期间内,这个老虎基本上都消失殆近,95%以上的栖息地种群消失了。全世界有9个虎亚种,中国是有5个虎亚种, 中国是老虎分布的非常核心的一个地方。

陆川:咱们亚种还最多是吧?

冯利民:咱们是最多,比如说东北有东北虎,华南有华南虎、云南有印支虎、西藏南部有孟加拉虎,最后还有新疆虎。整个世界的老虎数量急剧下降,我们的动物界认为中国的野生虎可能不足20只。我们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展了野外调查,研究怎么样才能把这个老虎救回来。因为拯救老虎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老虎它是生态系统顶端物种,自然界它有个食物链、生态金字塔。如果它这个塔尖能够存在的话,它塔基一定打得很牢,这个是符合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的。 保护物种不是简单地保护东北虎,不是简单地保护珍稀物种。

冯利民:我们希望中国能够恢复生态系统。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您说的第一个问题,“人退自然进”这个逐渐的过程。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国家在上世纪末的时候,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制定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急剧下滑的趋势得到逐渐遏制。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东北虎。根据我们调查结果,越来越多的东北虎开始从俄罗斯向中国内陆迁移。所以在2015年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中国在当时至少出现了 27只东北虎。

陆川:27只,这么精确!好像在2013年那时候,好多东北虎都还在境外是吧?

冯利民:对,在境外。

周运:冯老师,我们现在通过尤其是华为帮忙在森林里部署的那张网,这个网也很大,它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周运:又多了一个大数据。

冯利民:对,大数据。您刚才说还有一个大数据,大数据怎么来的呢?首先是国家的一个大平台,国家在保护生态文明的大平台下,我们建立了一个 “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体系,这个监测体系也是运用到现代的通讯,比如说像华为的基站。我们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建了一系列基站,使得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基本实现了处处都有网络,有各种野外的科学信息、野生动物的信息、环境的信息、甚至人类活动的信息,它能够实时的传回来,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数据。同时我们可以运用人工智能能够迅速的把它的判断提供给管理者、保护者,使他们马上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去保护它。

周运:陆导,你看这些视频大数据能够帮你解决2013年不能做到的事情,那个时候那27只东北虎在哪,这一下全都知道。你要那个时候拍电影马上就能够拍到,这个会不会给你的创作带来一个新的思路?现在我们这些监测的大数据能够成为你的电影的素材,可以用这些视频影像和声音剪出来一部电影。

陆川:它能告诉我演员在哪,能够让我精准的捕捉到它的行动路线,我估计以我浅薄的科技知识,利用这种监控设备提供的影像清晰度是不够的,达不到影院级的,我们记录有RAW、4K这种的。

冯利民:陆导,您不用担心。技术发展非常快,现在我们正在筹备5G,如果5G能够实现,4K就很流畅了。

陆川:我连摄影师都省了。

周运:我们央视演播现在就用的4K技术。除监测老虎以外,如果想要更大范围保护自然的话,这些技术还能够做一些什么?

冯利民:我们的这套系统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叫做“ 看得见虎豹,管得住人”。首先我要把野生动物在野外怎么生存的基本生物学规律摸清楚,奠定保护的基础。刚才我们也看到,造成现在野生动物大部分退的原因是人为干扰,只有把人为干扰控制住了,才能有希望让野生动物适应快速发展的人类社会。所以说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要有技术。因为人类的技术已经发展到野生动物自然界没办法抵抗的程度,这个时候人需要转过来把科技让给野生动物,消除野生动物自然界受到干扰的这些因素。

杨锐:刚才冯老师讲的一番话,让我感觉到人性恶还是人性善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我觉得更多是人的恶,作恶多端导致了自然界、动植物都有个退的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于是我想到了英国剧作家,也是文学家George Orwell在1945年写的名著叫《Animal Farm》/《动物农场》,他说了一句话,我40年一直记在脑子里,叫“两条腿的坏,四条腿的好”。

陆川:人类要学会适时地住手,不要太多地去干预。至于到我们拍像这类的Nature Movie,像自然电影的时候,我觉得不去干预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去投喂,甚至当你看到它面临一个死亡的状态的时候,不去给它喂药,这其实都是一种尊重,这是拍摄伦理的问题。

技术到底是自然的什么?

主持人周运:这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到底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就决定了这个事情最后的结果,所以我们在面对自然的时候,那 技术到底是自然的什么呢?我想请各位做这样一道填空题,技术或者科技是自然的什么?谁可以先分享一下?

陆川:我觉得在冯老师这样的科学家的手里,技术是一个保护自然的武器。科学最大的一个问题,是 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如果科技落在有价值观、有情操、有梦想的人手里,科学是好的,有温度的科学;如果科学落在了坏人手里,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所以一说到这,冯老师是知道的,现在很多地方尤其在非洲,大的盗猎集团用的这个科学技术一点不比您差,而且他有更多的资金去支持,所以这是很恐怖的一个事情。

周运:那冯老师认同吗?您会怎么填这道填空题?

冯利民:我最开始的时候想的肯定是 科技是人类的朋友。因为实际上人类也属于自然一部分。如果把整个的自然界扩大到数十万、数百万年来看,人类历史才一两百万年。人类在整个过程中为什么发展的这么快,造成这么多破坏?其实也是人类为了自己这个物种的长期的生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发现原来的方式不对了,危及到咱们这个物种的生存,最后我们现在开始关注,关注这些怎么来保护它。实际上人类最厉害的、是有智慧、智慧很高、进化的很快,他会用科技的手段。但是,因为现在的确是科技发展太快了。如果就刚才像陆老师说的,假设技术一旦没用好的话,有可能会造成我们也无法想象的影响。

周运:那它就成了自然的对手?

冯利民:要看什么样的时代,假设这个科技足够改天逆地的话,就不好说了。如果还是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我相信自然它有反弹力。

周运:杨老师分享之前,我先分享一下我做这个选择题会怎么填,我觉得 科技会是自然的学生,因为很多情况下除了仿生学,我们都在向自然学习。都说我们现在的制造非常厉害,但是我们可能生产不出来一片树叶。我们再厉害,也得向大自然学习它运作的一些机理,我们不断的去向它学习了以后,理解它的运作了以后,才能够把这个技术 运用到我们人类和处理人和自然的这个关系上,不知道杨老师会不会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去理解它?

杨锐:我觉得 人类要学会对大自然要有敬畏感。每当恶性的灾难发生,我们都会第一个问题想到的就是天灾还是人祸。那么人类在从事自己的经济生活,在使自己的生存状态变得更好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大自然。我觉得从科学到自然,从A到B,能否把这个成为朋友还是敌人,它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你的认知,你认为它是敌人,它就是敌人,你认为它是朋友,它就是朋友。 善待动物,善待自然,也就善待自己。人如果不能够知天命,那么一定反过头来必遭受大自然对你的惩罚。所以我们要 呵护大自然,要 重建这个生态,要让它与我们人类友好。至今我依然认为人类的认知是有局限的,因此我们还是要带着敬畏感,一定要敬畏。

周运:可能这道填空题会一直做下去,它会不断的变化,但是不妨碍我们现在这种利用智能,像冯老师说到的智能变革的时代, 人类用这样的技术、向善的力量做更多的事情。

*本活动由央视网策划,特此致谢。

在华为我们始终相信

科技不是自然的对手

而是 和自然共生的一部分

用科技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守护自然

让自然也能受益于科技

这是 我们共同的目标

让科技与自然共生

更多精彩案例和深入探讨

敬请关注9月23日16:30-18:00

TECH4ALL在线峰会

科技普惠 助力数字包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