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战火中的文化涅槃

句子大全 2010-12-24 13:21:15
相关推荐

2014年09月03日16:16来源:

原标题:战火中的文化涅槃

1942年4月,演员金山(饰屈原)和张瑞芳(饰婵娟)倾情演绎郭沫若的剧作《屈原》。

抗战期间,重庆话剧雾季公演的主要场所——国泰大戏院。

抗战期间,曹禺的话剧作品《北京人》在重庆上演。(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6位大师,除抗战爆发前已经逝世的鲁迅外,都曾先后来到重庆,并留下传世之作

●面对日军的轰炸,在渝的文化界人士非但没有绝望,反而更加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连柔弱的女诗人

冰心,也忍不住呼喊“可惜我没有枪!”

●在日军轰炸间隙,重庆居民仍通宵到戏院旁排队买票。他们看戏,既是为了寻求共鸣,更是为了寻求力量

“中国的都市里面还有像重庆这样,更能表示出人力的伟大的吗?”

1946年,在重庆度过了6年半抗战岁月的郭沫若要离开了。他写下《重庆值得留恋》,作为告别的赠礼。短短数百字,道尽对重庆的深情。

而这只是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的沧海一粟……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鲁郭茅、巴老曹”的说法,指的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6位文学大师。他们中,除抗战爆发前已经逝世的鲁迅外,都曾先后来到重庆,并留下了传世之作。

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化地位,可见一斑。

战火,让诗人、小说家、戏剧家们成了难民;战火,也让他们在国仇家恨中变为坚强的战士;战火,更将重庆这座西部山城,淬炼成了真正的文化之城。

1 爱国文化界人士的选择——

“唯有经川江到重庆, 才能保住最珍贵的气节”

1937年11月,抗战爆发4个月后,众多文化名人从全国各地陆续来到战时首都重庆。奔涌的川江,成了他们入渝的主通道。昼夜穿行在川江上的船只,除了运送人员物资,也为重庆输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血液。

“仿佛全宜昌的人都上了船似的。不要说甲板上,连烟囱下面还有几十个难童呢……”

1938年夏天,经历了难熬的一个多星期等待后,老舍终于登上了一艘从宜昌开往重庆的船。船上的拥挤令他永生难忘:挤挤挨挨的人头,甚至遮住了船行两岸的三峡。

根据老舍长女舒济的回忆,老舍是“旱鸭子”,并不会游泳。乘坐严重超载的船沿川江到重庆,对他而言无疑是有生命危险的。

“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我不能等待敌人进来,把我的那点珍宝劫夺了去。”在回忆抗战岁月的长篇散文《八方风雨》中,老舍称,唯有经过川江到重庆,才能保住最珍贵的气节。为此,他愿意用生命去博自由的希望。

当时,著名作家叶圣陶也在逃难的人群之中,他曾在宜昌苦等7天,也没有找到一张入川的船票。

老舍和叶圣陶的选择,也是众多爱国的文化界人士的选择——《新华日报》创办者潘梓年、画家徐悲鸿、戏剧家曹禺、宋之的、陈白尘……川江水,如一双有力的手臂,将他们接到重庆的土地上。

2 重庆抗战文化独有的底色——

“用火一般的句子,去摧毁企图灭亡中国的敌人”

重庆,这座战时首都,既为爱国的文化界人士提供了庇护,也激发了他们新的创作热情。

1940年,诗人艾青和妻子韦荧从湖南奔赴重庆,在川江的木船上颠簸数日后,到达朝天门码头的夫妻二人已身无分文。他们只得相互搀扶着步行到临江门,寻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帮助。没想到,刚刚在一间小屋里安顿下来,日军就开始了轰炸。

走出防空洞,艾青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城市,已成焦土的街道,痛苦呻吟的人们……他悲愤地写下诗歌《抬》,为死难同胞祭奠。

“这是一个妇人,她的脑盖已被弹片打开……这是一个服务队的队员,灰色的制服上还挂着他的臂章……请向他表示悲哀,他已为了减少你们的牺牲而被残害……请大家记住,这些都是血债!”

来渝前,艾青已经写出了《向太阳》、《北方》等著名抗战诗篇。然而在重庆,近在咫尺的大轰炸、坚强不屈的人民,让他的诗歌中更增加了抗争的意志。

正如他在《炸后》一文中所提到的,“中国的诗人就每日用着这些句子去烧起中国人民比火更粲然的仇恨,去摧毁一个企图灭亡他的敌人——日本法西斯强盗”。

此时的艾青,已不仅仅是诗人,而更是一位以笔为武器、奋勇斗争的战士。

而被这火热的抗战意志所感染的,绝不只是艾青一个人。

曹禺写道“中国,中国,你是应该强的!”茅盾赞美着敌后土地上“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诗人臧克家喊出了“上帝……给了奴隶一双反抗的手!”连柔弱的女诗人冰心,面对日军的轰炸,也忍不住呼喊道“可惜我没有枪”!

面对日军的轰炸,在渝的文化界人士非但没有绝望,反而更加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重庆抗战文化独有的底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