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没想清楚的话 劝你最好别报新闻专业

句子大全 2010-12-04 20:51:44
相关推荐

原创 博士宝宝宝宝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摘要:这些想清楚之后,再在人生重大选择的那一栏写上:新闻。到大城市,到最好的新闻学院,与一群自由奔放的灵魂相遇。我见过太多因为自恋和膨胀而翻车的,见过太多新闻四年什么也没学到、到媒体就业时被其他专业学生碾压的庸才,见过太多自己懒却把问题推给专业的人,见过太多遇到一点挫折就不爱不爱了的。

吐槽青年出品

好几个小朋友在后台问我,比较喜欢新闻,报新闻专业怎么样?工作好找吗?有竞争优势吗?做新闻有前途吗?收入怎么样?有很多的问号。几年前面对这种咨询,我一般都会鼓励一下,“煽动”一下其新闻理想,讲一些新闻专业的优势,聊聊不得不报新闻系的N个理由,爱了爱了。后来总担心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描述会误导很多孩子,让他们对新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入行后产生巨大心理落差。所以如今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一般都会说,如果没想清楚的话,劝你最好还是别报新闻专业。

倒不是我人近中年失去新闻激情了,我爱新闻如初,只不过是希望正在做人生重大抉择的孩子对这个专业能有信息对称的、深入的了解,不要被表面的职业光环和流行误解所迷惑。虽然大学读什么专业,未来并不一定会进入相应的职业和行业,新闻专业毕业后进媒体的越来越少,但我一直以为,大学专业与最终从事的职业不对口,是挺遗憾和浪费的事,有专业积累的对口就业,可能更容易成功。起点上选择专业时能有较清晰理性的判断,更可能不走弯路地对口就业。

很多人选择新闻专业,是觉得“做新闻很风光”,经常能出现在电视上,名字出现在报纸上,重大事件中发出声音,在亲友熟人眼中俨然是个人物,比一般工作更容易成名。这其实是站在行业外看新闻业的一种幻觉。新闻人只是新闻的记录者和报道者,新闻人的名气,很多是附着于所报道的新闻之上的,一个报道重大外交事件的人,新闻带来的影响是“爆炸性的外交事件”带来的,而不是报道者。甘斯在《什么在决定新闻》中也提到这一点:新闻媒体的主要角色是信息的传输者,例如,如果他们报道失业增加的新闻,其产生的效果源于失业,而非源于报道。名气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平台和机构,一篇报道,一种声音,往往因为发在特定平台才产生特别效果,别误把平台当自己的牛逼。

明白这一点,就能克服很多自恋。干这行干久了,很容易产生一种“我很重要”“我身在舆论中心”“聚光灯对着我”“我一篇文章打掉股市多少点”的职业自恋,滋长一种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点虚名就膨胀。不知道报道者的名气是依附于新闻和平台,产生一种凌驾于新闻之上、冲到新闻中心让自己成为新闻的精英自负,因为这种自恋和膨胀而翻车的人太多了。

实际上,这行在“成名”问题上是很残酷的,干得越久越知道,这行的“名气”更多会产生一种反噬的力量: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你在报纸写千篇报道,可能都很难让人记住你,但哪一天你标题错了一个字,白纸黑字删都删不掉,立刻会成为全网群嘲的对象。你第一篇10万+,可能是让人丢人现眼的10万+。当然,这个行业有不少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但没有一个“成名”的过程不经历了舆论的锤炼、不需要从业者有面对争议的强大内心。克服那种“光环加身”的自恋和辉格式的成名想象,才会在自己面前树起一面平滑的专业之镜,有一颗平常的入境之心。

再说说这个专业的“学问”,这个更要想清楚了,否则以后自己大学四年没学到什么找不到工作,再反过来怪这个专业。常有人说新闻无学,真的无学吗?不是这样的,有学,而且很有学问,但这个专业的学问并不像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那样有一个稳定而坚固的学科内核,可以对外专业的人形成垄断和排它门槛。这么理解新闻专业,方向就错了,四年学下来既无理论又无实践,那就毁了。新闻的专业知识不是“内向内敛”的垄断,而是外向的开放,是围绕未来所报道的新闻而进行的知识积累。——你要为未来能报道这个社会而进行充分的知识积累,你必须在大学博采文史哲的知识营养,让自己有一个坚固的知识金字塔基,才能驾驭未来无数不按专业领域、纠结着很多社会因素、涉及众多社会问题的新闻。这种建立在文史哲整体知识塔基上所形成的对整体事实的敏锐洞察力,就是新闻之学。

新闻教育家詹姆斯•凯瑞说,新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他借用已故历史学家奥克肖特对历史的定义“定位于过去的真实之整体”,给新闻下的定义是:定位于现时的真实之整体。——每天变化多端的新闻,不会按经济、政治、文化、国际、体育、社会的领域去化,它的事实本身是一个整体,是社会整体真实的一部分,所以需要文史哲的宽阔视野。新闻专业的训练,就是以文史哲的通才为基础,在实践中去训练“认知现时真实之整体”的新闻思维,“专业知识再生产”远高于专业本身,专业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再生产能力。习惯专业上的自闭和内卷,没有以文史哲为基础的通才积累,想抱着几本新闻专业的书就想学好新闻,以考研式的知识点结构去积累新闻专业知识,那,就算了吧。

常有人说学新闻缺乏专业自信,容易有专业上的挫败感。如果你寄望着这个专业能给你很硬的专业知识从而去树立自信,那就错了,这个专业的自信,需要你自己在大学开放的知识场域中去树立。新闻专业给你创造了自由宽松的氛围,开放的实践平台,“见什么都不怯”的专业气场,还有专业主义精神的启蒙和熏陶。——但更多的专业资本和学问架构,需要你自己去填充。一所大学的新闻学院,往往是这所大学选课最自由、管理最宽松、最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学院,这种自由用得好,能通过四年的培养塑造出一个有自由灵魂的通才,用得不好,那就是什么也没学到、到媒体就业时被其他专业学生碾压的庸才。

还想说的是“干”,懒人不适合学新闻,新闻是勤奋的人“干出来”的,而不是电脑前憋出来挤出来的。有一种误解,觉得新闻是“耍笔杆子的”,大错特错。在这行要干出名堂,写出可以让自己在此起彼伏的热点节奏和残酷的新奇追逐中免于焦虑的代表作,需要极度的勤奋。用脚采访,用笔才能还原,脚力高于脑力和笔力,这是金规则。培根在《新工具》提到知识的三种生产方法,凭借经验漫无目的收集的搬动材料的蚂蚁,用内部体液编织网格的经院式蜘蛛,用采来的花粉酿制蜂蜜的蜜蜂。——新闻人的知识生产更像是蜜蜂,蜜蜂不仅隐喻着一种生产方式,更隐喻着勤劳。你必须不断飞去采花粉,才能酿出蜂蜜。

一个名记者说过,我遇见过许多幸运的记者,但我从没遇见到一个懒惰却又幸运的记者。独家新闻的发掘看似幸运的偶然,实际上辛勤积累的产物,独家只垂青勤奋的家伙。新媒体自媒体时代,产生了一种幻觉,好像坐在电脑前就能编出个爆款,微信聊几句、打个电话、翻几条微博就能写篇新闻。如果这样看待新闻,完全不必读新闻专业,随便读个什么专业都可以,然后去自己去玩自媒体,搞内容变现,即使会很辉煌,但缺乏专业主义训练,终有如“一个寒门状元之死”那种方式爆雷的时候。

另外,虽然理想在当下受到嘲讽,但不吹不黑,干这行还真需要点儿理想,理想是什么?它是一种比饭碗追求高一些的东西,Having dreams is what makes life tolerable,新闻并不是一个每天都面对新奇之物的行业,相反,它会有不断的重复,热点的重复,问题的固化,框架的重复,程序的重复,这种重复常常带来周期性的职业疲倦,理想,可以让自己在这个行业走得稍远一些。

理想,不是一个自我感动自我美颜的自恋之物化对象,理想不是物,而是把自己从某种物质利益锚定中解放出来,在公共追求中与他者产生意义关联的超越性思考。小清新们还没有接触新闻,会对新闻有很多美好想象,会被一些英雄主义的扒粪故事搞得热血沸腾,但这些并不是理想,而是幻想,脆弱得很,大三大四时就碎了。经历过冲撞和打击,受到了反理想的教训,仍保持着相信,那才是理想。

这些想清楚之后,再在人生重大选择的那一栏写上:新闻。到大城市,到最好的新闻学院,与一群自由奔放的灵魂相遇。

原标题:《没想清楚的话,劝你最好别报新闻专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