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46年前的国庆阅兵 我踏着正步通过天安门

句子大全 2010-11-25 05:22:34
相关推荐

我从小在军营中长大,当兵是我儿时就已确立的梦想。1969年2月,我还没过16周岁生日,一纸应征入伍通知书将我送上了北上的列车,从江南水乡来到胶州湾畔的一个海军基地。当年,接兵干部在我们这群新兵第一次集合时在队前所讲的第一句话是:“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人民海军的一员了”。从此,我经历了一段至今难以忘怀的军中岁月。

在我的军旅生涯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四十六年前我有幸参加的那次天安门广场受阅。作为当年的亲历者,我觉得有义务提供一些如实的介绍。

青岛集训

1969年7月,我从新兵连分配到老连队还不到三个月。一天下午,排长郑重其事地通知我,连里决定派我代表全连参加北京国庆20周年受阅,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喜事。第2天,我们部队参加受阅的50多人乘坐卡车前往北海舰队受阅部队集训地‐青岛海洋学院报到。

海军参加1969年国庆受阅的人员选拔有着明显的那个时代的烙印。除了政治、身高(165~175厘米)等要求外,参加受阅的人员全部选自基层部队,原则上每个连(中队)级基层单位只能选拔一名,而且只有部分基层单位能够得到这个荣誉。整个海军参加受阅人员为4500人,其中北海舰队1500人,东海舰队1500人,南海舰队1000人。

北海舰队受阅部队编为一个受阅团,下辖15个连队,每个连队100人,我编在8连。居住地点为海洋学院教室(当时学院内不上课,住校师生很少)及附近学校,训练地点主要是中山公园及海洋学院的操场,就餐地点为海洋学院的学生食堂(我们当时就餐的一个食堂很大,可以同时容纳500人)。

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队列动作,正步训练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7、8月份的青岛,很少出现高温天气,但阳光还是蛮强烈的。当时的海军夏服是灰色的单布军装,远没有今天的水兵服漂亮。按部队规定,夏天可以着衬衣外出。训练外出时,我们常上着白色衬衣,下着灰色军裤,头戴一顶灰色军帽,加上整齐划一的队列动作,在当年的青岛大街上,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北海舰队对我们这支受阅部队还是非常重视的,舰队主要首长曾亲自出席对受阅部队的欢迎、欢送仪式,舰队文工团对受阅部队作专题慰问演出。直到8月下旬,训练告一段落,受阅部队离开青岛,去北京与兄弟舰队的受阅部队进行合练。

北上航渡

8月下旬,我们从青岛出发去北京参加合练。1500名受阅人员、50辆崭新的解放牌卡车、每人一副崭新的木铺板(睡觉用),搭载2艘山字号登陆舰(中国海军登陆舰名以山命名)从青岛启程去北京。对于通过渤海湾的这段航程,通常称为航渡。

我们当时乘坐的是334舰(舰名:大虎山;舷号334),另一艘是332舰。这两艘舰排水量都是3000多吨,,单艘载运兵员约800多人,汽车均固定于甲板上。334、332舰隶属于北海舰队登陆舰大队,是当时中国海军最大吨位的登陆舰。

两舰编队第一天上午从青岛出发,于傍晚进入威海军港停泊。威海军港属于威海水警区,配属舰艇主要是排水量几百吨的小型国产高速护卫艇,我们的登陆舰在港区内明显是个庞然大物。第二天清晨,编队继续出发,于傍晚通过长山列岛,此时与岸上的信号灯光、旗语联络不断。整个航程风平浪静,夜晚时分月光洒在平静的海面上,使大海变成了漂亮的银色,特美。第3天清晨,编队驶入海河,进入天津塘沽港。

部队下船并集结完毕后,沿京津塘公路向北京出发。到底是受阅部队,即使在卡车上也要排列整齐,横平竖直地坐在各自的背包上。当时的公路可不是今天的高速,我们的卡车编队经过一个下午风尘仆仆的行军,傍晚终于进入北京城。50辆卡车的编队浩浩荡荡驶过天安门广场,气势还是蛮大的。海军三个舰队的受阅部队均集中居住在北京城南面的房山县良乡镇,距离北京城100多里路,著名的卢沟桥是必经之路(当时该桥还是主通道,未被封闭)。在良乡有一个海军机场,其水泥跑道就是我们的训练场地。当年可没有今天受阅部队专门建设受阅村这样的条件,海军受阅部队4500人分散住在良乡的各个民房内,我们的居住地点是良乡小学的大礼堂,几百人的木铺板就地摆放,全是地铺。

为了保密,我们对外称作海字6920部队(1969年国庆20周年的意思),同时对外不允许写信(那个年代写信是唯一的通讯方式)。由于从青岛开始我们就严格执行这一规定,以致家中3个月没有接到我的信件,又无从打听,以为我失踪了。

训练期间

提起阅兵,人们更多看到的是那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难以忘怀的震撼。而训练的艰苦,常人往往不得而知。训练期间,正值盛夏。训练用的机场水泥跑道上温度计根本无法测量,没有任何地方遮阳,除了暴晒还是暴晒。部队每天凌晨五点前就开始训练,中午则避开高温休息,傍晚天黑前回到驻地。由于本次受阅全部是徒步方队,正步训练成为主要内容。训练场上的标准装束是:头戴单军帽,身穿单军衣,腰扎一条帆布腰带,脚穿一双帆布胶鞋,下身常常只穿一条军用裤头(方便拔慢步时查看腿伸得直不直,况且整个海军受阅部队没有一个女兵)。正步走时,脚离地面25厘米,每一步65厘米,每分钟116步。战友门自觉加大训练强度,在驻地空地上用白灰画上一道道步幅线条,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练习走正步;为了保持腰背挺拔,常常在背后绑上一个木制十字架。徒步方队的单排人数达到80人,要做到整齐划一,难度相当大。正步走的距离按天安门东侧到西侧的实际距离计算,训练中加以模拟。训练中汗如雨下,衣服是干了湿、湿了干,一天下来确实累得够呛。但战友们都把能参加受阅当作一生中莫大的光荣,从来没人打退堂鼓。

当年的受阅部队可没有今天的条件,部队住在临时腾出的礼堂、仓库等民房内,全部地铺(铺板自带);吃饭从来没有饭桌,无论是在训练场的水泥跑道上还是在驻地民房前的空地上,都是一个班围成一圈,蹲在地上吃饭,根本没有食堂(幸好北京不常下雨)。海军受阅部队的伙食费均由受阅人员所在部队提供,执行原部队的伙食标准。当时的标准是:水兵1.25元/天,地勤0.90元/天,陆勤0.45元/天,海军受阅部队人员中水兵占相当比例,伙食标准相对其他军种的受阅部队是最高的(陆军伙食标准为0.45元/天),所以伙食还是相当不错。

受阅轶事

1969年国庆20周年庆典的安排是:上午部队受阅和群众游行,晚上天安门广场联欢晚会。游行队伍的前导是受阅部队,整个受阅部队人数达到2万人左右(历次阅兵式受阅部队一般规模也就是2万人左右)。除了国旗护卫队手持56式冲锋枪外,所有受阅部队均是徒手徒步方队,不携带任何武器,但全部是正步通过天安门的(和历次阅兵式上的徒步方队相同)。海军方队是右手高举毛主席语录本(每人专门发一本大号红色语录本),左手保持正步姿势,还要随着正步步点高呼口号(记得口号内容是: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毛主席万岁-万岁-万岁-万岁),难度挺大的。反而紧跟受阅部队后面的首都民兵师方队倒是全副武装,手持56式冲锋枪及56式半自动步枪,这也算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一大奇观。

受阅部队的排列顺序是:国旗方队、国徽方队、陆军方队、海军方队、空军方队。国旗、国徽方队由北京卫戍区201师组成,陆军方队由38军组成,海军方队从三个舰队的基层单位选拔,空军方队的组成不太清楚。打头的国旗方队的训练时间长达8个月,曾经给我们做过示范表演,其他受阅部队一般都要经过3个月的严格训练。

当年的部队受阅、群众游行和现在一样,需要在事先举行多次的彩排演练(不过当年可没有现今公告式的事先通知)。我们曾在国庆节前利用夜间举行过2次完整的演练,其规模与国庆节实景完全一样。当年周恩来总理曾登上天安门亲自观看演练的全过程,并作出“国徽队走得不错,国旗队走得不行”等这样具体的指示(当时曾作传达)。可能由于当年我是全连年龄最小战士的原因,我得到了上观礼台观看演练这样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从而能够一饱眼福,观看了部队受阅和群众游行的全过程。整个演练过程规模非常宏大,除受阅部队方队外,群众游行主要由一个个彩车方队组成。群众方队大部分不是正步行进方式,整齐程度比受阅部队差得很多,但仍然看得出来是经过长时间严格训练的。印象最深的是运动员方队,全身着全白运动服,戴白手套,很像后来阅兵式中大连舰艇学院组成的海军学员方队,看着特别整齐。演练不光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进行必要的交通管制。傍晚时分,就要对东西长安街进行清场。清场过程是:部队人员沿天安门正门金水桥前一字排开,分别向南侧的天安门广场及东西长安街行进,将沿途遇到一切行人及车辆驱逐。从此至当天演练结束,任何非演练人员及车辆禁止进入。正式演练过程近2个小时,演练结束回到驻地已经是后半夜的事了,第2天还是照常训练。

毛主席将要在1969年10月1日二十大庆之际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受阅部队,那个年代能够亲眼见到毛主席的巨大幸福是今天的年轻人不可想象的。为了保持部队通过天安门时绝对整齐(当年可没有“向右看”一说),部队领导特别将通过天安门时不许向右观望作为一条严格的纪律反复强调,党员要求以党籍来保证执行。所以,绝大部分受阅部队人员在受阅当天只能远距离观看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近距离时是不能转头向右观看的。为了保证军容整齐,在9月下旬发放受阅用新军装。当年的海军灰色军服,是全棉布料的,缩水、掉色均很严重。新军装全部按小一号发放,不许缩水,用后上交。海军受阅部队标准着装是:灰色单军帽、单军衣;腰扎灰色帆布腰带;脚穿解放胶鞋(今天穿的可是皮鞋、皮靴哦);领章、帽徽都是全新的。

国庆节那天,部队凌晨三点即起床(实际上由于激动,很多人一夜未眠),从驻地乘车出发,凌晨五点进入天安门地区。此时天安门地区早已清场,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两侧站满标兵(按一定距离排列作为标志的部队人员,广场人员不得越过标兵)。军乐队安排在正对天安门城楼的广场北侧紧靠长安街处。广场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天安门广场组图,具体实施过程是,大量经过训练的人员整齐地坐满整个天安门广场,手持折叠式花扇(有红、黄两种颜色),根据悬挂在灯杆上的信号旗决定举扇或落扇。举扇时,广场出现红底黄字的口号(如: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落扇时出现广场群众集会的场面,现场是相当壮观的。广场的东、南、西侧,由部队人员手持大幅红旗(旗杆约4米高)组成镶边部队,为天安门广场组成一道巨大的红色镶边。由于当时中苏边界冲突爆发不久(1969年3月爆发),受阅部队还编制了防空预案,发生空袭时转移疏散的方向是广场南侧的松树林(现毛主席纪念堂处)。

上午十时,庆典正式开始。在宣布庆典仪式开始后,礼炮鸣响。受阅部队通过天安门时,军乐队奏“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旋律。受阅部队开始为齐步走,到达天安门城楼前的东华表时开始正步走,至西华表结束改为齐步,距离约96米,时间约1分钟。所有的艰苦训练,全部体现在这一分钟。受阅部队通过天安门后,迅速向长安街两侧的街道疏散,为后续队伍让出通道。受阅部队后面,是盛大的群众游行。群众队伍通过后,广场人员涌向天安门,很多人在近距离见到了毛主席。中午时分,广场人员全部退场。

傍晚,受阅部队再次进入天安门广场,参加当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联欢晚会。晚会现场是很壮观的: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畔由人群手执花扇组成一个巨大的半球型红色太阳,然后以太阳为核心由受阅部队坐在地上组成人墙形成宽近十米的九条通道向东、南、西方辐射,通道用探照灯照得雪亮,象征着红太阳的光辉射向四面八方。我们的任务就是坐在通道两侧,维持通道畅通。广场上由无数个文艺演出队伍在一个个预先安排的方块场地内不停地演出各种精彩的文艺节目,天空不断地由礼炮部队发射五彩缤纷的焰火,整个广场简直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当时盛传毛主席要到广场上来,我们当然就可以在极近的距离见到毛主席了。不过,有九条通道,毛主席会走哪一条呢?很多战友打赌肯定会走我们这一条,理由是我们这条通道正好从天安门直达人民大会堂。时间在等待中过去,最终毛主席并没有走下天安门,真是非常遗憾。半夜时分,随着联欢晚会的结束,我们乘车返回了驻地。这时才发现,已经几乎是两个不眠之夜了。

受阅结束后,通信限制予以取消,我也给家中发出了3个月来的第1封家信,以报平安。我们继续逗留在北京数日,一方面,是部队受阅总结及对北京的游览;另一方面,是想等待毛主席对受阅部队的接见。在此期间,部队都是集体活动,每次达到一千多人。我们乘坐了尚未投入运营的北京地铁1号线(当时是全国第一条地铁,而且据说为了保证天安门的安全,这条环线特地绕过了天安门),率先感受了火车在地下急驶的滋味。游览颐和园时,很多战友对划船跃跃欲试,以致领队干部大声告诫:“千万不要在内湖上翻船,别给咱们海军丢脸”。当然,众多的水兵中不乏舢板高手,昆明湖顿时变成了“海军演练”的场所。部队居然还组织我们游览了北京动物园,在这里战友们当然是彻底放松了。我还作为连队的代表观看了在北京天桥剧场由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那可是当年原版的原版哦),当然是大开眼界啦。当年整个受阅团也没有一部相机,以至没人能留下当年的影像。好在部队专门安排半天时间在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排队留影(当年天安门广场只有这三处有摄影点),总算留存了点念想。

等待接见无望后,我们终于踏上了返回的路程。仍然是从塘沽乘坐登陆舰回北海舰队所在地‐青岛。这次海上航渡从一开始就遇上了风浪,航行中大浪直接打上距海面约两层楼高的登陆舰甲板,老舰员都开始呕吐。我们在傍晚抵达青岛大港码头,在锣鼓队伍的夹道欢迎下,我们迅速下舰并集合前往舰队军人俱乐部礼堂,参加了舰队组织的欢迎受阅部队归来大会并观看文艺演出。第2天,战友们互道珍重后陆续返回各部队。

当年参加二十大庆受阅的战友,如今都是六十开外的人了。四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记忆却依然清晰。每当我看到阅兵式上那整齐划一的威武军容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的受阅往事,那种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到的酸甜苦辣,那种光荣与艰辛。受阅部队,是我永远的回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