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规范网络用语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句子大全 2010-11-08 17:39:27
相关推荐

编者按: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记协联合举办的“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专题座谈会8月14日在京召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中央和北京市新闻单位、网站以及社会有关方面代表和学者40余人出席座谈会。中国记协、首都互联网协会在座谈会上发布《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倡议书》,号召新闻媒体和网站负起主体责任,净化语言传播环境。现将会议发言内容予以摘发。

1.媒体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代言人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

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营造清朗、干净的网络空间,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最基本的底线。

新闻媒体和网站担负着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自觉使用文明、规范、干净的语言文字,是媒体担负起各项职责使命的基本前提。同时,新闻媒体和网站也是接续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使用文明、规范、干净的语言文字,是媒体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最低要求。

语言是新闻媒体和网站传播文化的基本载体。媒体的报道导向、价值取向、文化品位,渗透在一篇报道、一个节目的字里行间。媒体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代言人。完成好这一历史使命,核心是要把握四个字——“以文化人”。

第一,要用美的语言表达。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有生活气息。口语中的一些粗话糙话,不能任由在网络空间传播。媒体向群众学习语言,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把低俗当成通俗。现在,“追俗”者多,“通俗”者少。新闻工作者必须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多一些短话、实话、新话,少一些大话、空话、套话,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第二,要用艺术手法感化。完成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要有政治家的头脑,艺术家的手法,学会把深刻的道理、正确的观点,蕴藏在平实的描述中。现在的新闻报道中,“歌德”者多,“讲德”者少。所谓“歌德”,就是主观、概念、大道理先行,以教育人的心态说话。“讲德”,是通过新闻传播让人有所得,并且能够帮助解决问题。把“歌德”转化为“讲德”,中间要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考的过程,还要从理性思考到最平实描述的飞跃,两个飞跃完成了,就是报道方式的艺术化,也就提高了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第三,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和引领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闻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新闻媒体和网站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化为日常工作的底色,把正确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魂”,引领做好新闻传播这个“体”。只有“魂”“体”合一,才能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

媒体和网站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要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要在日常报道中,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舆论场,引导人们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使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通过网络,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继而生根、开花、结果。

媒体和网站要从自身做起,在网络空间倡导文明风尚,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展示平凡人的善行义举,展示普通百姓的感人故事,展示当代中国的文明风貌,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为崇德向善、文明有礼、温暖人心的精神家园。

2.采取积极措施规范网络用语

教育部语用司副司长彭兴颀

语言是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载体,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网络等媒体的发展,网络空间语言文字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进行引导规范。

一是高度重视。教育部、国家语委高度重视,把学校教育作为加强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主阵地。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作为头条列入“重点工作”,提出要引导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2013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研制调研工作,召开了网络监管部门、语言文字专家、网络运营商、教师代表等参加的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题研讨会,听取意见建议,为立法做充分准备。

四是开展监测研究。委托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相关高校,开展网络语言使用发展变化、政府网站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等专题研究。

五是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教育。我们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并将继续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开展了“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书法名家进校园”等活动。同时,在高考中提出了“笔试一律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题”的明确要求。

今后,我们将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和《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对网络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特别是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使用网络语言提出明确要求,并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3.营造健康清朗的社会语言环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戈晨

如何“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我谈几点体会:

要高度认识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的重要性。语言文字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优雅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敬意,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严谨地使用语言文字是主流媒体的传播责任。因此,主流媒体担负着推动全民族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提升的重要责任。

广播电视要把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切实化为行动自觉。近些年来,网络语言在广播电视中时有出现,这种现象影响了主流媒体的形象建设和健康发展,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此高度重视,并对监管中发现的严重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广播电视影响力大、覆盖面广,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必须带头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要形成行风,化为行动,为全社会做出表率。

加强规范监管,推动广播电视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2014年11月,总局发出了《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此举得到了社会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家长的支持和拥护。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日常监管,把广播电视规范用语作为监听监看的重点内容,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警示、及时纠正;要继续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要求新闻出版广电从业人员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加强宣传引导,指导广播电视媒体做好语言文字规范的宣传工作,为全社会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净化网络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首都互联网协会活动策划部主任 闫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公众在网上花费着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而北京在去年年底,互联网普及率就已经达到75.3%。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催生出层出不穷、个性鲜明的网言网语。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出现后,原来在传统媒体上话语权较少的公众开始介入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人们用自己习惯的话语来表达意见、发泄情绪,这导致了网络语言环境处于一种丰富多彩与混乱无序并存的状态。

如今年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所言,低俗话语表达在网上逐渐常态化,而这种常态化还导致“网络低俗语言向传统媒体转移”,网络低俗语言对社会文明的消极影响跃然纸上。

早在2013年,首都互联网协会就曾经向广大网民和北京属地互联网企业发出过《使用文明用语共建网络家园》的倡议,呼吁整治网上存在的“造谣传谣”“恶意攻击谩骂”“网络用语粗俗”的不良现象,也曾经作为社会组织在网络治理方面向政府部门献言献策。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是互联网企业以及广大网民与政府管理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文明办网”是社会各界的一致呼吁,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净化网络环境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希望网站能够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搭建绿色网络平台,向网友提供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为净化网络语言,清朗网络空间作出贡献。

5.建议开出网络低俗语言“清单”

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主任余桂林

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语言比较符合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碎片化表达,已经成为汉语词汇的来源之一,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了“宅、给力、雷人、山寨、粉丝”等网络热词。但也毋庸讳言,现在网络上出现一种轻视语言、游戏语言的不良风气,一些网络低俗语言出现在传统媒体和书刊中,甚至蔓延为公众生活中的交际用语。

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调查,像“屌丝”“逼格”等造词格调不高、品位低下的词语,不仅在网络上高频使用,在报纸、广播电视中也常有出现,而且使用频次不亚于网络。如“屌丝”,在2014年度国家语言监测语料库中出现了1942次,使用频次最高,与2014年很火的“私人订制”相当;2014年产生的“逗比/逗逼”,在2014年度国家语言监测语料库中出现了1117次,频次比火爆的“微信红包”还要高;“逼格”也在160个文本中使用了242次。这种以丑为美、以低俗为流行的价值取向,会降低我们的文化高度和文明品质,使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华文明变了味儿。

网络低俗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语言生活低俗一面的网络再现。现实语言生活中的低俗语言虽不绝于耳,但更多表现为口语形式,难以记录、统计、量化,而网络低俗词语是口头语言的书面化,可存储、记录、检索;书面化的文字可能掩盖了一些词语的低俗性,客观上形成了其可以使用的错觉,进而在公众使用中蔓延开来。

治理网络低俗语言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刚柔兼济,引导网络媒体自觉抵制网络低俗词语的传播。建议有关部门搜集网络低俗词语,开出网络低俗语言“清单”,供主流媒体把关使用,消除这些低俗词语扩散传播的途径。

6.进行网络用语的文明教育与传播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网络中的用语存在诸多问题,谩骂侮辱、人格贬低、粗俗低级等随处可见,尤其自媒体是网络文化的主流,用语问题则更加凸显。一是不少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可以随心所欲,不像现实中有环境和法律法规的严格制约。二是网络没有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因此缺少规范。三是有些人以爆粗口为“率性”,以说脏话为“真挚”,也受到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对社会形成了某种负面的示范。

因此,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需要更多的公众自觉以及道德规范的制约,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监管。首先,需要建构网络社群的秩序,通过自我约束和群体约束来自我管理;其次,要有平台和道德规范的制约;再次,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要在年轻人和中产群体中进行网络用语的文明教育与传播。这两个群体使用网络最多,影响最大,应该在他们中间多传播文明用语的知识和礼仪规范等,让人们有所遵循,让坏的示范逐渐绝迹。

7.知行合一促进网络空间文明清朗

人民网总编辑余清楚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在6月2日举行的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上,发布过一份《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抽取25组/个网络低俗用词,在中文报刊系统、新浪微博以及百度搜索引擎、360搜索引擎的辅助下做数据统计和分析,指出一些生活中的污言秽语经由网络变形而广泛传播。报告发布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媒体界、学术界形成对网上正确表达,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的大讨论。

那么,网络低俗语言的广泛渗透要怎么治理?首先,需要我们媒体自身高度重视,摆正心态。人民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使用规范文明语言,明确要求人民网、人民日报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端正文风,讲究格调,禁止使用低俗庸俗语言,在导向、文字、风格上与人民日报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人民日报、人民网一直秉承中国语言文化的美文传统,但是也没有排斥反映互联网时代语言要素的词汇。2010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曾引发热议,2012年十八大特刊评论中也有关注“屌丝心态”受到网民赞誉。

作为人民日报旗下的网站,人民网始终自觉抵制低俗庸俗语言,从思想认识、规范引导、强化自律等方面,全面净化网络语言环境。一是提高思想建设,牢固建立思想防线;二是人工和技术双重管控,引导和鼓励网民文明用语;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坚决抵制低俗网络语言。

我相信,在各家媒体同行共同参与努力下,一定能对网络低俗语言打出声势、打出成效,使互联网空间不断文明、清朗、洁净。

8.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党组成员、总经理李俊

在全球化、商业化和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汉语和汉字正遭遇巨大的挑战。土话、俚语、大白话成了流行语,泼皮气、下流气、“屌丝”气成了接地气,粗糙、粗鄙甚至粗暴的语言文字充斥网络空间。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作为新华社建设网上通讯社的主力军,在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中,有责任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把握语言文字“度量衡”。不管传播介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语言文字的传播中都要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清新文风、文明表达,传统媒体要做到,新媒体也要做到;雷人雷语、污言秽语,传统媒体不能有,网络媒体同样要说不。

不迎合、有担当,做新媒体时代网络文明语言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媒体,甚至主流媒体,语言低俗、面目可憎,对使用低俗语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是社会之痛。我们始终坚持,新媒体可以放低身段,但绝不能降低报道格调;可以“碎片化传播”,但是职业规范绝不能“碎了一地”。

把握规律,不断创新,做网言网语、清新文风的探索者。如何用鲜活的网言网语实现“三贴近”的要求,是我们近年来始终探索的命题。我们有责任在新媒体事业发展中,从网言网语里汲取养料和智慧,去粗取精,去芜存真,探索新时代的清新文风和精致表达。

《礼记·少仪》对礼仪之邦应有风范的描述,第一条就是“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期待专家学者和媒体同仁携手合作,让汉语之美在网络时代传承下去,共同构筑文明、理想的大美网络空间。

9.对网络用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京华时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郑辉

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一个社会心理的缩影。透过线上的网络语言,我们看到的是线下的现实社会。那么,如何才能净化网络语言的环境?

首先,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应倡导网民加强自律,自觉使用规范用语,不发布、不传播低级恶俗的语言。

其次,作为新闻媒体,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净化网络语言环境。第一,高度重视、区别对待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把握好尺度,正确引导社会各界使用“蛮拼的”“点赞”等向上向善的网络语言,借助新闻媒体的自身传播优势,充分展现中华语言文化的精神魅力。此外,新闻媒体不应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应从新闻的源头遏制网络低俗语言的传播蔓延。第二,新闻媒体旗下的网站、微博等,应加强对网络评论的自查,过滤粗俗、带有侮辱性的词汇,积极清理低俗网络语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第三,呼吁相关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规定,组织制定网络语言使用标准和规范。此外,虚拟的网络世界也应处在法律的监管之下,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执法,针对由于网络低俗语言而发展出的网络暴力问题,应该对发布者和传播者进行严惩,才能以儆效尤,营造文明的网络空间。

(本版文字由光明网记者张薇、郭佳、李政葳整理)

SourcePh"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