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思想者对话创新者:创新是如何从无到有的?

句子大全 2010-10-22 19:37:19
相关推荐

本周早些时候,猎云网忠实读者强烈向我们推荐了一篇名为《Thinkers and Tinkerers》的读书笔记。本文作者对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创新者》和彼得·泰尔的《从无到有》两本“姊妹篇”科技巨著,给予了概括性的总结。猎云网编辑君为您独家编译如下,希望这两本充满创新启示的“食粮”,可以填饱您饥肠辘辘却也早已消化不良的“头脑”。

猎云网2月13日报道  (编译:米粒)

猎云网注:本周早些时候,猎云网忠实读者强烈向我们推荐了一篇名为《Thinkers and Tinkerers》的读书笔记。本文作者对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创新者》和彼得·泰尔的《从无到有》两本“姊妹篇”科技巨著,给予了概括性的总结。猎云网编辑君为您独家编译如下,希望这两本充满创新启示的“食粮”,可以填饱您饥肠辘辘却也早已消化不良的“头脑”。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开启了令人惊叹的新篇章。虽然之前也时有新的发明与创造,但直到工业革命时期科技才有了持续的突破与进展,同时也开始稳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科技的进步在工业和农业两个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在过去的近60年里,科技的革新主要来自我们现在统称的“信息技术”这一单一领域。谈起美国今日的革新,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硅谷。简单地说,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创新者》(The Innovators)主要就是向我们阐述了这种革新是怎样产生的,同时也从他的角度解释了是什么促使了这种革新。

这些创新者并不是从硅谷起家的,甚至不是从美国,也不是从二十世纪。艾萨克森选择从两个有梦想的英国数学家Ada Lovelace和Charles Babbage的故事讲起,19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他们两人奇迹般的提出了类似现代的通用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从这里开始,艾萨克森追溯了二战前的一百多年里科技上的一系列概念性进展与突破,直至第一台计算机原型的构建完成。艾萨克森的这本书,如同书名所暗示的那样,是一部描述一系列人物的传记,因为在书中他描述了一个又一个人物是怎样把计算机从理论概念变成了现实。这种写作手法也有它的局限性:读者在了解某个人物时某方面单一信息量过多,但又缺少关于人物的全方位的信息。为了避免这本书给人以人物草图的感觉,艾萨克森总能将人物安排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出现。他能在平衡文章结构与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些人物娓娓道来,同时又能突显出对这些人物有影响的以及被这些人物所影响的社会趋势。因此这本书真实而又生动的描绘了这群人物创造历史的伟大图景,虽然这些创造在他们各自的年代里还并未完成。

开拓者们

从总体框架来看,艾萨克森的叙述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成就以1946年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问世最为突出,艾萨克森认为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因为它是全电子的,可编程的,从理论上讲可以完成所有任务,而不是为某个单一任务所设计的。这一时期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大都依从于美国军方的要求(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最初就是为计算弹炮轨道而研发的),而且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在大学实验室和军事机构内进行。

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年里,一些私营公司对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研发出晶体管的贝尔实验室,然后就是美国硅谷。在这个过程中,联邦政府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基金。20世纪的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国防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同私营公司一样,在基础研究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从微型芯片的发明和应用就可以看出,早期科技研究成果的主要客户是美国军方。因此,在这一时期推进科技发展的真正动力正是艾萨克森所说的“军事,工业以及学术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动力也直接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因特网的出现。

因特网的出现以及个人电脑的问世,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电脑应该像艾萨克森所总结的那样,“是私人的和互动的”,因此,如何使电脑更具个性化,使电脑从操作复杂的高价机器转变为操作简单的价格实惠的家用设备,同时赋予用户更多的自主权,已经成为近三十年来计算机行业研究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和企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近二十年里我们也见证了令人惊叹的软件生产和信息整理的新方式,比如开源软件和维基百科。

这种新方式很有意义,就像艾萨克森解释的那样,数字革命中的进步与发展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发展成果是那时人们的发明和他们编写的软件,比如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半导体,微处理器,个人电脑,因特网以及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等。在金融领域,数字革命带来了风险投资的增加。在一些企业机构中,数字革命带动了他们的进步与发展,比如在公司旗下的贝尔实验室和帕洛阿尔托研究所,他们都在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成为带动科技改革的强劲动力。在管理领域,数字革命带来的是由Robert Noyce,Gordon Moore和Andrew Grove在因特尔公司首创的非等级式管理体制。最后还有被艾萨克森称为近几年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成果,即互联网带来的团队合作以及普通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对科技的发展有深入研究的人会发现书中的这些内容很熟悉,但艾萨克森在书中总能用他独特的方式来阐述细节,将这些创新者的工作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比如Douglas Engelbart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发明了几乎具备现代计算机所有特征的计算机,在国防部工作的J. C. R. Licklider是怎样指导和监管了因特网的诞生,以及那些对现代生活有重大影响但我们却不曾了解的人们。本质上,艾萨克森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但同时他也在尝试利用这个历史故事来研究改革与创新是怎样发生的。

怎样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这也许比你想象的更加难以捉摸,你的第一反应也许只是简单的看一下成功的创新者哪里做的好,失败的创新者哪里做的不好。而问题就在于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而且可供研究的成功案例也并没有那么多。正如艾萨克森所写道的那样,有时候天才和蠢材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想法最终是否被证实是正确的。这应该会让那些以为可以通过明显特征来区分天才和蠢材的人们谨慎起来了。

同样,一些常见的话题也会从数字革命的历史中浮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不要在开始时就完全依赖于天才。这听起来也许很奇怪,因为大多数发明创造的故事都是以伟大的发明家们为主线的。但艾萨克森指出,改革创新的真正动力是合作。一个有创意的梦想家与一个务实的工程师的组合在工作上将会非常有效率,比如发明了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John Mauchly 和 J. Presper Eckert,再比如苹果公司的Steve Jobs 和 Steve Wozniak。而且这不仅仅局限于两个人的组合,很多在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机构也大都依赖于不同领域的学者组成的强劲团队。这些团队并不会压制个人的观点,反而会很欢迎。正如艾萨克森所说的那样,强烈的个人主义与达成共识的愿望是可以兼容的,甚至可以是互补的,尤其是当团队在合作探索新事物的时候。

多样化成员的团队更易获得成功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更善于将想法转化为有形的产品。这也是艾萨克森在书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真正的创新并不仅仅是卓越的见解和想法,而是将这些见解和想法付诸行动,变成对人们真正有用并且愿意接受和购买的产品的过程。在《创新者》中非常有趣的一个篇章是艾萨克森关于John Atanasoff的讲述,20世纪40年代早期,John Atanasoff痴迷于独立构造一台通用计算机的探索,他参与了构建完成ENIAC所需的很多重要步骤,同时完成了通用计算机原型的构建,但由于他是独自一人在爱荷华州进行研究工作,而不是在实验室里与其他科学家和工程师一起合作,因此他的计算机从未真正成型,而他也只能成为科技历史中的一个注脚,在Mauchly 和Eckert对比下黯然失色。艾萨克森很看重Atanasoff的贡献,但同时他也指出,“我们不应该美化这样的孤独者”,真正的革新不仅仅是一项发明。Eckert也指出,真正的革新需要使整个系统运转起来,而这些是很难由某个人独立去完成的。

同样,艾萨克森在书中也歌颂了公共融资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所谓的“知识共享”中的内容才能被不断的更新和补充。虽然当今科技行业都是围绕专利权和知识产权来运营和盈利的,但在过去的60年里,人们却可以自由的利用别人的观点来研究出自己的新成果。

当然,所有这些条件并不一定能带来一场革新的热潮。有时候会感觉艾萨克森简化了这个过程,他将推动美国进行革新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资助研究工作的政府,追求利润的企业以及能够协同工作的充足的劳动力,艾萨克森认为这些是推动一场革新的必要因素和经典模型。但这些论断我们无法去证实,我们能证实的是这些因素确实推动了一场革新,但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因素和方法也能如此,我们无从知晓。

关于想象力

尽管艾萨克森所描述的这些创新者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相信未来有万般可能,并且电脑和互联网能够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PayPal联合创始人,当代知名的风险投资家及硅谷领军人物Peter Thiel认为,现代企业家们所缺少的就是这种信念。鉴于每天的新闻里都充斥着各种新创企业成功获得大量风险投资的消息,Thiel的这种想法可能会让人感觉很奇怪。在他的新书《从无到有》(由其在斯坦福讲授的课程“初创企业”摘编而成)中,Thiel指出在当今时代,很多的初创企业对未来发展持过分谨慎的态度。这些企业只想到要将现有的产品不断升级、完善和美化,却未曾尝试再去开发新的产品,如同他们现在热衷于研究和打造不同款的社交软件,却把更为复杂和重要的问题扔在一边。Thiel认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应该是类似SpaceX和特斯拉汽车创始人Elon Musk这样的人才。而现在的初创企业大都是在重复着别人的工作,仅仅希望自己能够再做得好一点。

Thiel认为,这样的创业模式是非常不明智的,企业发展的天敌是竞争,如果一个初创企业从事的是别人已经在做的工作,那么它不可避免的要与别人竞争。企业的创始人真正应该追求的是垄断,达到垄断的最好方法就是打造别人所没有的产品,比如Musk所打造的外形既时尚,价格又合理的电动跑车。Thiel的这种观点新奇又有趣(我们不是应该反对垄断吗?),他想要表达的重点是:企业要避免产品的商品化,避免自身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的雷同和类似。虽然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也是有利可图的,但无疑难度非常大,而且利润也是少得可怜。相比之下,垄断市场的利润是非常丰厚的。在Thiel看来,这是件好事,因为企业与公司为争取垄断市场,夺得巨额利润,必须要研发出与众不同的新产品。

当然,研发新产品并没有那么简单。Thiel在书中给企业家们提出了很多新奇而又实际的建议,比如他建议初创企业要先以占领一个小市场为目标,而不是力求从一个大市场中分得一席之地。同时他强调,也正如艾萨克森所说的那样,营销和展示对于打造成功的产品非常重要,他还指出这些初创企业带来的大部分经济效益是由其中的一小部分企业所创造的。或许有人会说这就意味成功的机会非常渺茫,但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Thiel却有着不同的解读。他说,关键在于创业者能否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哪些世人所不知道的信息?”如果创业者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他就应该把他的想法付诸实践了。

《从无到有》这本书中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如何从组织结构上,从文化建设上帮助初创企业(包括有很好想法的初创企业)走向成功。但Thiel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这些独立的企业,他的写作是为了揭示他所看到的整个企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缺乏野心和创造力的这一现状,这也使得他的书与艾萨克森的书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创新者对科技的进步和美国革新是非常有信心的,但相反,Thiel却认为在过去的40年里,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是停滞不前的,这一阶段也被他称作为“横向发展阶段”。人们越来越擅长于复制已经存在的东西,却很少有人能像过去的创新者一样提出新的研究,引领科技的进步,即Thiel所说的“纵向发展”。有人也许会问,全球化难道不算吗?它可是提高了数以亿计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在Thiel看来,全球化属于典型的横向发展,它仅仅是发展中国家对其他国家成功案例的模仿而已。虽然全球化切实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但Thiel认为它并没有使整个世界比之前更为富有。

出乎意料的是,Thiel在科技发展和革新上的这种消极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同时长期性经济停滞以及世界或许已进入长期缓慢发展阶段的现状也非常令人担忧。或许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比起上一个50年,刚刚过去的50年里发展更快,变化更多。这种观点你也许很难与之争辩 ,但回顾1915年到1965之间,我们见证了收音机、电视机、喷气式飞机、青霉素、空调、州际高速公路、微型芯片、半导体等等一系列新事物的发明与诞生,与这些相比,刚刚过去的50年就要逊色许多。

到达彼岸

同时,Thiel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互联网、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内的科技发展成果的轻描淡写,大大低估了这些成果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益处,因为这些成果不仅影响了人们娱乐和接受教育的形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合作与交流的方式。与Thiel不同,艾萨克森则高度赞扬了互联网这个前所未有的能够集思广益的伟大平台,而Thiel似乎对这些并没有多大兴趣。他自称是一个“门外汉”,所以这些先进的网络技术在他看来不值一提也是情有可原的,但以他的观点却很难解释人们为何对网络科技如此热衷和频繁使用。在采访中,Thiel以Twitter员工的数量少为例指出这个公司是没有革新能力的。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就此否定Twitter公司的价值,因为当今衡量公司社会价值的标准是它给用户创造了多少价值,而不是它拥有多少名员工。Thiel用员工数量来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似乎让人觉得有些迷惑。

更奇怪的是Thiel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因为早期他曾投资Facebook,而且在《从无到有》这本书中他也将Google、iPod、iPad、Uber称作为真正的创新,但在一定程度上,他也表明对这些创新还不够满意。这些创造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Thiel寻求的是类似阿波罗计划那样的影响力更大的创造(虽然Thiel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仍对当年策划和实施太空计划、曼哈顿计划的政府心生敬意,令他失望的是近几年来政府似乎已经没有当年那样的野心了)。当然,阿波罗计划似乎并没有对普通美国人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但Thiel钦佩的是它庞大的规模。

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Thiel对当今时代缺乏野心和抱负的批判以及对企业家们要高瞻远瞩的建议仍旧是不容错过的。现在有太多的初创企业集资研发不同形式的应用程序以求创造最大增值。同时很多的企业痴迷于优化他们现有的产品,而不再去寻求真正的创新与突破,或许他们已经丧失了这样一种追求甚至是能力。当Thiel提出战后时期乐观的发展前景由确定变为不确定的时候,是有一定的原因和道理的,之前的确定是因为人们坚信美国人的改革与创新会让世界越来越好,而现在,Thiel暗示,美国人虽仍在努力,但却已经没有了方向。

实际上,Thiel想对企业家们表达的内容,不只是让他们想想如何变得更富有,还包括他们希望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难道他们真的想成为iTunes Store里众多应用的开发者之一?亦或是帮助一些公司节约小部件成本的技术顾问?或者像大多数的企业家们一样,得过且过,祈祷好运降临?又或者是打算尝试一系列伟大的改革与创造?

很明显Thiel认为真正有想法的企业家们应该尝试后者,而没有想法的最好还是去给有想法的企业家打工。正如Thiel所说,与其默默无闻,不如大胆尝试。虽然他也承认一个人成功与否有一定的运气在里面,但同时他更强调企业家们应该把计划摆在运气前面。虽然明明知道结果是不确定的,但仍需要好好规划,而不是把不确定当做借口,艾萨克森笔下的那些创新者就是这样去做的。艾萨克森所描写的历史告诉我们,成功的创新需要有强大的信念去支撑,一种相信人可以从无到有的信念,或者,像计算机科学家Alan Kay所说的那样,“对未来最准确的预测方式就是自己创造未来。”

想要了解更多创业创新知识,快速添加猎云网微信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