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青春课堂】任务驱动型作文抓关键词(句)审题法

句子大全 2010-10-10 23:59:44
相关推荐

任务驱动型作文抓关键词(句)审题法

文/冯培妮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的特点。

2. 教给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词(句)进行审题立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学会寻找关键词(句)进行审题立意。

题型解读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是近两年被应用较多的高考作文新题型。它虽然隶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但命题者在提供现实材料、创设真实情境的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型指令,要求考生根据指令完成任务。相比单纯的材料作文,它的口径收得更窄。这是命题者在避免高考写作套作、宿构等方面进行的新的尝试和探索。纵观近三年全国卷及各省市卷作文命题的形式,不难看出,任务驱动型作文已成高考新常态。

任务驱动型作文因材料不同、任务不同,在写作中各有区别。大致可分为“组合延伸类”、“权衡选择类”、“看法评价类”及“体验思考类”等,具体形式虽有所不同,但“任务驱动”的核心是一致的。

典题回放(2017天津卷高考写作题/2018陕西高三重组卷写作题)

1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与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与分歧……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典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属于“体验思考类”。材料明确提出任务——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因此,考生需按此指令完成任务,如果忽略任务型指令,就可能偏离题意。

审题方法

就材料而言,首先需要我们整体阅读和把握材料,读懂文意。在此基础上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即在材料中出现频率高的或者能体现材料中心概念的词语或句子。

仔细阅读材料,我们会发现 “我们”、“长辈”、“重读” 是这则材料的关键词。审题立意都应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请同学们注意,既是“我们”,就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经历、情感、思想;既是“长辈”,就应该与我们有某种生命的连接;既是“重读”,就应该有新的发现和与以前不同的认知。

抓关键词进行审题解读时还需注意材料中关键词的语境。如“我们”的限制语是“十八岁”,正是与考生身份契合的、由青涩迈向成熟的特殊阶段;再如“长辈”,材料中有“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一句,同时,长辈又是一个外延较大的集合,需同学们注意。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割裂语境,不但要着眼于树木更要关照整片森林。

长辈如书,而曾经的我们自以为了解他们(真的了解吗?),现在的重读是我们个体生命成熟之后对长辈的再认知,是跳出肤浅的认知,是跳出感性的桎梏,是用我们的灵魂去触摸,感悟长辈曾经的生命历程。

同学们可以这样思考,成功华美的光环之下是否也曾有过辛苦辗转,痛苦抉择?朴素平凡的外表之下是否隐藏着高贵的灵魂?是否也曾跳动着一颗怀有梦想,不甘平庸的心?

从以为了解到真正了解,请同学们把握好转折与过渡。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请同学们根据你的审题立意选择合适的文体进行表达,切忌文体模糊。

误区警示

1. 对“长辈”的理解出现偏差,写作训练中出现“孔子”等形象,忽略语境“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

2. 未抓住关键词“重读”,只表现对长辈平行或递进式的认知与理解。

类题例解

我们以2017年全国卷Ⅰ写作题为例做类比理解。

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属于“组合延伸类”。材料提供了一组“中国关键词”,需要考生进行选择、组合,并做延伸思考。任务指令明确:“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忽略此任务指令就可能偏题。

指令中“两三个”是关键词,多选或少选都不符合要求。“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则是关键句,实际上限制了写作对象。只有把握住这些关键词句,厘清任务指令,再按照相通性、相对性或整体观照性原则进行组合思考才能进行正确、合适的立意。

习作欣赏一

重读母亲

高2018届二班 詹雨倩

传说,每一位母亲在有自己的宝宝前都是一位仙女,她们穿着美丽的羽衣,不知疲倦地飞着,仿佛是希望人们都能看到她们的美丽。后来,仙女们有了自己的宝宝,她们不忍心再飞走了,便褪下美丽的羽衣,把它深深地,深深地压在箱子的最底下。

我的母亲就像大多数平凡的母亲一样,常年在灶台、洗衣机前“两点一线”的忙碌着。每天回到家,雾气弥漫的厨房里总会传来一句“洗手去,饭马上就好!”;每天清晨醒来,枕边总会放着几件折叠好的干净衣服……渐渐地,我开始对这一切熟视无睹,总以为这是应该的,仿佛母亲就是仆人。后来我厌倦了这机械一样的生活,对母亲开始恶语相加,我也自知这是不对的,但仿佛与母亲置气会让心底的某一处得到莫名的满足。

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母亲会对我生气,我知道错误在我,却依然嘴硬。在一次偶然的整理物品的过程中,我无意间翻出了母亲年轻时的一些用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张母亲老家一所重点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和几张奖学金发放证明,证明上那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里,那位女子笑靥如花,眉眼中尽是温柔。不敢相信,母亲年轻时的容颜竟如此美丽。底下是几张母亲的手画稿,每一张画稿的笔触都是极为细腻的。但为何母亲从未和我提起?

我拿着手画稿和录取书问母亲,母亲惊奇地问我在哪里翻出来的,快放回去,不然一会儿她还要收拾。我问她:“妈,为什么你从没告诉过我你的画画得这么好?一点都不逊于科班出身的舅舅!”母亲叹口气说:“年轻时不懂事,一天只喜欢写写画画,文化课功底太薄弱了,尽管有录取通知书,那也只能是艺术生,我们那个年代,艺术生是根本没有前途的,家里没有经济能力供我和你舅舅一起上学呀。”后来,母亲放弃上学的机会,来到大城市打工。为了生活,母亲放下了五彩斑斓的画笔,拿起了能支撑起家的钳子扳手;再后来,为了我,母亲放弃了可以继续画画深造的机会,选择做了一名家庭主妇!

母亲,我的母亲!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母亲拿出了那压在箱子底下的“羽衣”——一摞摞手稿,空气中弥漫着箱子里樟脑球的味道,却又挡不住母亲身上久违的“仙女香”。

愿曾经的每一位仙女都能重新穿上羽衣,追寻当初的梦想!

习作点评: 这篇习作在审题上牢牢的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达到了本次写作训练的要求。十八岁的“我”对“母亲”(长辈)的“重读”。链接关键词,小作者确定了文章的立意。从对母亲的轻视、厌烦到对母亲的敬佩、理解与挚爱,显示了“重读”的味道。感情的变化以发现母亲的画稿为转折,自然真实,描摹细腻,显示了小作者个体生命的成长与成熟,令人感动。但在语言表达上还稍显稚嫩,小作者在后期的备考过程中还需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冯培妮)

习作欣赏二

滴水藏海

高2018届二班 丁浩洋

饭桌上的父亲在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上播报的一则则新闻,一如既往,他旁边的我在对着新闻中的内容侃侃而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电视上的娱乐和综艺节目失去了兴趣,而是慢慢的,将目光聚焦在新闻台上,从中了解世界上所发生的事。这其中不乏专家学者的时事评论。我从这些声音中汲取着营养,开始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对社会上种种现象有了新的思考。与此同时,我乐意于将我的想法分享给父亲,但与其说是分享,不如说是一种思想上的博弈,一番语言上的辩论。我如此自信于自己所思所想的绝对正确,始终站在父亲的对立面以一副批判者的姿态对他的观点予以否定。这渐渐成为我的一种乐趣,看着曾经权威的他在我的珠连炮语下沉默而让我倍感得意。

一直以来,父亲对世界的态度是消极的,他总是对周遭的事物抱有深深的不满。而我对这样的性格嗤之以鼻。每当讨论到这间种种时,我都会要求他积极、阳光的去面对世界。今天又是这样的话题,而以往谈到这里就选择沉默的他,这一次却没有。

“你知道为什么吗?”他突然的发问让我不明所以。“一个人怎么看这个世界,怎么想这个社会是由他的经历决定的,你明白吗?”这次换我沉默了。“我当然知道人要积极、要阳光,我不否定你的观点。可是孩子,我和你不一样。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生活对我来说很不容易的,到你这个年纪我就来这城市闯荡,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你想象不了,刚来时我连吃住都是问题……”

我心里的某处忽然松动了。他神色动容得诉说着过去,熟悉的眼神里翻涌着我不曾见过的星辰大海。我突然发现自己从不曾真正走进过眼前这个男人的世界。

“我在社会的底层长大,接触的、看到的都是它黑暗的一面,我无能为力,所以我的性格才是现在这样。为了不让你和我一样,我从小就让你无忧无虑的环境里生活,让你在阳光下长大。现在,你能用你明亮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我真的很欣慰……”

有那么一瞬间,我确信我的灵魂就站在父亲的面前,他每说一个字,我就离他的世界近了半分。他把那和岁月一般深长的苦难著成了一本书,而现在,到我重新翻阅它的时侯了。

习作点评:这篇习作同样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审题立意,符合本次写作训练的要求。十八岁的“我”对“父亲”(长辈)的“重读”。文章从我与父亲思想的对峙开始,却以我与父亲的灵魂接近为终。行文过程的重点在经由语言而进行的灵魂对话,深沉含蓄。文中语言“这渐渐成为我的一种乐趣,看着曾经权威的他在我的珠连炮语下沉默让我倍感得意。”真实地描摹了当代青年学子的心态,为下文的情感转变做了铺垫,凸显“重读”之味。

结尾段:“他把那和岁月一般深长的苦难著成了一本书,而现在,到我重新翻阅它的时候了。”抒情笔调,既紧扣文题又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本文存在的问题是情感的转折处,仅仅因“父亲”的一番话“我”的内心便发生巨大的变化,过于突兀,在以后的写作中需要注意。(冯培妮)

作者简介

冯培妮,西安东仪中学语文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热爱语文,热爱教育,期望带领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获得生命的成长。受青春语文人的影响,愿栖息湿地,努力前行。

策划:青春课堂编辑部@语文湿地

编辑:周忠玉 韩凌青 董亚君

卷首:韩凌青

美编:董亚君

终审:周忠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