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对话公共卫生专家唐金陵:全球疫情不会很快结束 需长期保持警惕

句子大全 2010-10-09 08:00:57
相关推荐

为什么说是“序幕”,一是从疫情发展规模上看,中国过去四个月累计八万多新冠肺炎的病例,但最近全世界一天时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数量。二是从疫情维持的时间长短来看,目前很多国家对疫情的防控松紧程度并不一致,能采取到像我们国家这么严格的防控措施的地方比较少,还有些国家根本就没有准备采取很严格的防控措施,例如,意大利想控制但没有控制好,英国在疫情发展初期的防控措施也较为保守,还有东南亚、非洲、南美等一些欠发达的国家,可能检测能力不够高,难以辨别新冠肺炎患者,疫情到底如何可能根本不清楚。

试想一下,每个国家的流行开始时间有先后,防控力度或能力不同,采取的防控措施也不一样,病毒就可能在世界各地转来转去,高潮低潮此起彼伏,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消停呢,就很难说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疫情只是开始。

南都:在你看来,这场浩大的疫情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结束?

唐金陵:那要看“结束”的定义是什么。如果要求世界上再没有一个新发新冠病人,也就是“清零”才算为结束,那基本是不可能了。如果是要达到没有引起大规模暴发、但存在零星病人的情况,过一段时间便可能实现了,但也不会很快。

目前任何准确的对疫情究竟什么时候结束的预断,结果都可能会被“打脸”。我只能说,目前各国疫情的情况比较混乱,没有统一有效的策略,不确定因素比较多,这就意味着它不会在短时间内完结。

南都:在目前的环境下,国内有没有可能产生第二波疫情高峰?

唐金陵:如果国内要产生第二波疫情高峰,有两类人可能比较重要,第一类是无症状感染者,第二类是输入性病例。但在我看来,这两类人造成大疫情的可能性都比较小。

所谓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感染了病毒却始终没有症状的患者。因为没有症状,所以“看不到”他们。但是,我们能够通过被他们传染的病人的出现推测他们的存在。按照我国目前零星的新发病例数量来看(境外输入的除外),可以推断无症状感染者非常少。但是,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无症状感染者很多,但他们或者传染性很低,或者被他们传染的病人也都是无症状感染者,虽然这个可能性很小。无论是哪种情况,国内无症状感染者似乎都不是很大的隐患了。

第二种可能性是输入性病例引发的传播,这也是我们目前防控的重点。我国目前对边境的管控非常严格,尤其在境外疫情处于高发的时候,我们更不会放松警惕。对入境者都会进行体温检测,筛查出发热患者,即使只能筛查出一半的患者;当他们入境后出现症状时,也比较好追踪、发现和隔离。所以在我们目前的防控经验和防控力度之下,他们也难引起大面积的传播和暴发。

我们早期的防控是非常成功的,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且目前我们的警觉性很高,所以我认为国内出现第二波疫情高峰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目前在复工复产,接下来还会复学,风险确实会增加,小规模暴发不能完全避免,但再次发生大疫情的机会很小。只是我们这样“绷着”的时间会比较长。

南都:还有一类是“复阳”的患者,是否会引发传播风险?

唐金陵:最近人们都在讨论“复阳”患者的问题,搞得大家也比较担心。就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看到“复阳”患者回家以后传染他人的情况,如果“复阳”传染很普遍,不可能不被发现,但目前为止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报告。我觉得复阳患者造成传染的可能性,要比无症状感染者还要低。

|在疫苗出现以前,公众在较长时间都需要保持警惕

南都: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群体免疫”?

唐金陵:因为大部分人在感染病毒后都会产生对抗该病毒的抗体,这是谈群体免疫的前提。

所谓群体免疫,是指当一种病毒或者细菌在人群中流行且感染率超过一定比例时,这种病原体在人群中就传不开了,形成了所谓群体免疫“屏障”,疫情就会停息了。群体免疫可以通过传染病自然流行获得,例如一般流感;也可以通过疫苗获得,我们接种过的很多疫苗,包括麻疹、小儿麻痹、天花等,都是通过疫苗实现群体免疫的例子。

对于新冠病毒,通过自然流行的方式实现群体免疫,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但这存在人道主义的问题,因为它是以一定数量的牺牲作为代价,所以是不太能被接受的。当谈论自然方式获得群体免疫时,必须是在这种疾病的病死率很低的前提下才会有讨论的空间,但什么才算“很低”、才可以考虑自然的方式实现群体免疫,没有标准答案。

南都:从经验来看,疫苗的研发需要多长时间?在疫苗出现以前,应该如何防疫?

唐金陵:这段时间大家都在猜疫苗出现的时间,一开始有人说3个月就可以了,后来有人说6个月,现在普遍认为至少要一年的时间,但也有一些声音认为一年也未必可以,这应该听谁的呢?疫苗有一个研发和检验的过程,我们国家目前已有相关疫苗进入了相关临床测试,希望能很快成功。

在疫苗到来之前,我们只能怀着两种期望,第一是期望病毒传着传着变轻了,就是说在传播过程中慢慢减弱了毒力,对人体的攻击可能就如一次重感冒一样,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适度放开管控,但目前看来这个趋势并不明显;第二种是疫苗没有来,病毒也没有减弱,但境外各国通过传统方法成功防控了,疫情消停到跟中国情况差不多,那时候管控也可以放松一些。但总的来说,在疫苗来之前,在较长的时间里,我们需要保持对病毒传播的警惕。

南都:目前社会上存在对新冠病毒变异的担忧,病毒有可能会变得更强吗?

唐金陵:从理论上来说,病毒的毒力可以变得更强。但从历史经验来看,病毒与人类博弈的过程中通常是毒力变得更轻了,因为如果这个病毒攻击性非常强,人一感染就卧床,没几天就死亡了,这种病毒就无法接触到更多的人,也就不容易传播开来;但如果这种病毒毒力比较低,感染者又咳嗽又流鼻涕还能同时正常活动和工作,这种病毒就更容易传播出去。

哪种病毒传染快?就是毒力比较弱的病毒。传染快的病毒才会成为主导流行株,与人类一道把强毒力的病毒“挤出”人间。从整体发展来看,无论是病毒、细菌还是寄生虫,为了自己的生存,它们最终都需与人类求得“共生”。在大疫之下,这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逃生门”。

专家名片:

唐金陵,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流行病学荣休教授,现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研究总监。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署理院长、流行病学系主任,也曾是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13个国家重点学科组成的“十一五”“211工程循证医学学科群”牵头人。获前国家教委中英友好奖学金公派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获国家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颁发的长江学者奖。

近日,他公开发文指出,疫情在中国已经基本被控制,但境外在过去60天,疫情连续以每日16%的速度扩散,“即使以此一半的速度再发展60天,全世界累计确诊人数将会达到1个亿。”唐金陵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冠病毒打不垮人类,人类也消灭不了新冠病毒,这个病毒将长驻人间。”人类与新冠病毒之间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便是“议和”,让病毒做最大的让步,把人的损失降到最小。

针对目前国内疫情稳定的情况,唐金陵强调目前的策略必须是“御疫情于国门之外,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伺机克敌”。他指出,未来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很难而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如何在与病毒的共处中提高群体免疫水平。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