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探寻中国话剧艺术百年振兴之路 — 浅评田本相主编的九卷本《中国话剧艺术史》

句子大全 2010-10-04 17:16:04
相关推荐

中国话剧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如何看待这段纷纭复杂的艺术发展之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个问题就成为话剧研究者的关注热点。 然而,三十年来,尽管有一些围绕此话题展开的研究成果推出,却始终缺乏一部全面观照中国话剧百年历史的厚重著作。 2016年,这一研究空白终于被填补:由田本相主编的九卷本《中国话剧艺术史》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的资助下,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关于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系统而深入的解答。 在该书的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指出,这套艺术史“是对中国话剧发展历史的一次全面大检阅、大充实,更是中国话剧艺术史研究的一座新的里程碑”[1](P188)。

通读全书,深受教益。 篇幅所限,仅撷取三点于下。

这部艺术史为重新认识中国话剧百年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全面的资源。

以往的话剧史叙述往往从属于现代文学史的总体撰述中,相比于散文、小说、诗歌三大门类的撰述,文学史对话剧的阐述最粗略、分量最单薄、内容最雷同。 研究者更多地致力于前述三个研究领域,而对中国话剧史的变迁、当代话剧的代表性剧作、著名剧团、知名导演等情况不甚了解,缺乏全局观。 因此,撰写一部全面、系统、深入梳理中国话剧的百年艺术发展史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话剧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陈白尘、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989年),葛一虹主编的《中国话剧通史》(1990年),田本相主编的《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1993年),董健、胡星亮主编的《中国当代话剧史稿》(2008年)。 田本相主编的这套九卷本《中国话剧艺术史》则在前述研究者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史料为基础,以专题研究为形式,别开生面地勾勒出中国话剧百年历史丰富而生动的面貌。 阅读这部厚重的艺术史,仿佛聆听一曲雄浑壮阔的交响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物有着各自精彩的表演,读后耳目为之一新。

这部艺术史内容综合,蕴涵深厚。 田本相曾说:“我们的目标在于写出一部中国话剧艺术发展史来。 话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的发展史也必须是综合的,它应该是运动史、文学史、演出史,包括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的综合史。 只有是综合的,才是话剧艺术的自身的整体的发展史。”[2] 这部艺术史在编撰上实现了田本相的设想。 从涵盖的内容上看,每一卷大致包括戏剧运动、戏剧文学、导演艺术、舞台艺术和理论批评几部分,如第一卷阐述新剧诞生,分五编,分别为“戏剧运动”“早期话剧与外来影响”“曲折复杂的接受过程”“早期话剧文学和演剧形态”“理论与批评”,从五方面阐述新剧的诞生及形态,所接受的外来影响,以及自身的理论建设;第二卷集中探讨五四新剧,分四编,“思想论争与新剧观念的生成”“开放的文化视域与五四新剧”“五四新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五四新剧的审美现代性”;第三至六卷均以戏剧运动、戏剧文学、舞台艺术、理论批评四个专题进行阐述:第三卷分析三十年代戏剧,第四卷展示抗战时期的戏剧样貌,第五卷书写建国后的话剧,第六卷详述当代话剧情况。 总体而言,前六卷基本上按年代分卷,分专题探讨内地的百年戏剧;第七至九卷则是港、澳、台三地各自的戏剧史,每部戏剧史以时间为线索,包含戏剧运动、戏剧文学、舞台艺术、理论批评四个专题。 从第一卷通读至第九卷,可以纵向了解中国话剧百年历史的发展进程。

依照话剧这一综合性艺术的特点,这部艺术史对戏剧运动、戏剧文学、舞台艺术、理论批评的专题式写作为读者提供了横向的深度阅读视角。 比如戏剧运动专题,艺术史从第一卷新剧的诞生、兴起写起;第二卷详述新剧观念的形成及五四新剧;第三卷分三个小话题来写“左翼戏剧运动及其得失”“中国旅行剧团与中国话剧职业化的形成”“熊佛西的喜剧创作及‘戏剧大众化’实验”;第四卷则按抗战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话剧发展特点撰写,如“抗战前期的话剧运动”“抗战时期话剧人的生存选择”“解放战争时期的话剧运动”;第五卷写建国后的戏剧运动;第六卷则是按照“话剧艺术的恢复期”“在危机中的探索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变革调试期”“小剧场戏剧运动”四个发展阶段,详述新时期以来的戏剧运动。 在“舞台艺术”专题中,艺术史从第一卷的戏曲改良、学生演剧、春柳社演出开始写起,对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知名导演、著名剧团、舞台艺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比如李叔同与春柳社、任天知与进化团、陆镜若对早期话剧的贡献等。 由于中国这一百年来的历史是在急剧动荡中度过的,战争和政治时局的变化对话剧这一“活的”舞台艺术影响很大,“在资料寻查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力求对导演、表演和舞台设计的演变给予粗略的描述,将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的风采,以及他们的故事,载入史册”[3](P.15);在“戏剧文学”专题中,不仅分析曹禺、郭沫若、老舍、田汉等老一辈剧作家的创作成就,对活跃在当今话剧舞台的作家群也作了深入研究;在“戏剧理论”专题中,深入分析不同时期的理论批评与论争。 总之,这部九卷本艺术史的撰写首次实现了涵盖中国话剧艺术一百年历史的时间跨度以及两岸四地的地域跨度,气魄宏大,形成了立体的、全景式的艺术史叙述格局。

这部艺术史的又一特点是材料的丰富与珍贵。 以图片为例,全书有大量的珍贵图片近千幅,包括著名戏剧人物照片、舞台剧照、书刊图像、演出海报以及其他各种资料,如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的剧照、广告,日本新派剧《月魄》《热血》剧照,新剧同志会演出《家庭恩怨记》漫画广告等。 这些图片均由田本相提供,“在我们多年的收集中,那些老照片,以及海报、演出说明书之类的资料,曾给我们带来阵阵的惊喜,这些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3](P.16)。 作者力图将这套书编成一部形象的话剧艺术图史,因此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图片,“我们将在收集的数千幅图片中,按照历史的发展挑选出最具有价值的图片……每一章,都会挑选一些图片来展现艺术家的风貌,以及最有代表性的话剧作品的剧照。”[3](P.16) 这些丰富、珍贵的图片与文字阐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话剧艺术史”多姿多彩的综合性特点。

总之,这部书从史实出发,靠史料说话,坚持史论结合的传统,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材料方面内涵丰富,为读者重新认识中国话剧百年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全面的资源。

这部艺术史总结了近三十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一些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书写,为进一步评价百年话剧历史价值提供了新的借鉴。

通常我们衡量一部多卷本学术史的质量时,可以从两方面着眼:一是主编的主导思想和参与程度,二是各分册撰述者的研究功力和投入程度。 如果将这部百年话剧艺术史视为一部交响乐的话,总指挥就是在戏剧研究界辛勤耕耘六十年,在曹禺研究、郭沫若研究、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研究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主编田本相。 田本相在主编这部艺术史之前,曾撰写《曹禺剧作论》《郭沫若史剧论》《曹禺传》《曹禺评传》《中国话剧研究概述》《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二十世纪戏剧论辩》《中国百年话剧史述》等专著,主编《新时期戏剧述论》《香港话剧选》《台湾现代戏剧概况》《澳门戏剧史稿》《香港话剧史稿》等话剧史,编写这部百年艺术史是他长久的心愿。 他说:“作为一个话剧史的研究者,一直考虑如何将中国话剧史的研究提高和深化一步。”“我希望写出一部《中国话剧艺术通史》来,在全面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百年的戏剧历史作出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希望它成为一部多卷本的、史料丰富准确、观点正确,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具有学术独创性的百年话剧史著。”[4](P.84)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这部书从酝酿到出版历时二十年,全书历经多次修改、完善才予以定稿,中国社会科学办公室的项目评审专家用“鸿篇巨制”四个字概括这部350万字史著的分量。

这部艺术史,前后参加撰稿者数十人,多为话剧研究界年富力强的学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学术思考写进书中,实现了一些研究突破。 如主编田本相也是主要撰述者之一,第一卷第一编“戏剧运动”等章节就是他亲自撰写的。 在这一编中,他对中国话剧诞生期——文明戏时期的研究进行了全新的论述,对文明戏的产生、发展过程、历史价值都做出了新的发现与评价。 再如两位日本专家濑户宏、饭冢容,他们都是当今中日话剧研究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方面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们参与撰写的内容均与日本戏剧有关。 濑户宏撰文分析中国早期话剧如何接受日本戏剧影响,如“陆镜若与日本新剧”“陆镜若与《血蓑衣》”等;饭冢容则通过个案分析,探讨西方戏剧是怎样由西方到日本、再由日本到中国的这样一种独特的传播与接受过程,材料丰富、具有创新性。 其他分卷的撰述者也多为他们所撰述课题的专家,由专家写专题,保证了全书的学术质量。

这部艺术史在一些研究领域填补了空白。 如港、澳、台三分卷的撰写工作,常见的话剧史通常只阐述内地话剧,而这部话剧艺术史将港、澳、台三地均纳入阐述的重点并独立成卷。 以第七卷“台湾话剧史”为例,该卷分23章全面描绘台湾话剧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从台湾话剧的诞生开始写起,一直写到当代的小剧场戏剧运动的后现代剧场阶段,使台湾话剧史第一次延伸至当代。 如对新进戏剧家金士杰、赖声川、李国修等人的撰述,对台湾的老人戏剧、社区剧场、戏剧教育、大陆戏剧在台湾的影响也为首次专题研究。 台湾分卷是台湾、内地的十五位学者共同致力完成的,台湾的学者占了其中的十一席。 第八卷为香港话剧史,共分二十一章撰写,从“香港话剧的诞生期”写至“香港戏剧的新时代”,其研究从1995年开始启动,对史料“锐意穷搜”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访问工作,经历艰难历程,具有坚实的史料基础,由香港和内地学者共同撰写[5](P.385)。 第九卷为澳门话剧史。 这三部话剧史既可独立成史,又是整部中国话剧艺术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实现了较大的突破。

这部艺术史蕴涵着编撰者对中国话剧的热爱与现实关怀。

田本相曾说:“这部九卷本的话剧艺术史,也可以说是第一部中国话剧的通史。 从文明戏开始直到新时期,通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将贯穿百年历史的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描述出来。”[2] 他充分肯定中国百年话剧的历史成就,认为优秀传统不应当被无视和否定,“把中国话剧现实主义仅仅概括为战斗传统是不全面的,最能体现它的杰出成就和艺术成果的、也是中国话剧的独特性的是一批我们称为诗化现实主义的剧作,如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田汉的《获虎之夜》……它们代表着中国话剧现实主义发展中的另一种形态、另一种路线,它们对西方现实主义戏剧进行了深层的渗透融合,从审美精神、创作方法、艺术技巧到语言等各个层面上,实现了民族独特性的改造和转化。”[3](P.9) 同时,他也客观指出中国话剧的两种特点,“功利性、战斗性是一般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就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来说,它把这个特点更突出、更放大了,甚至被视为唯一的。”[3](P.5) 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历史形势的强大制约性之外,也与中国戏剧顽固的教喻功能价值观念有关。 ……对此也不能作简单地肯定与否定,它需要一个艰苦的历史的调试过程”[3](P.8)。 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是其总体的学术指导思想。

在写作态度上,这部艺术史遵循着史家严谨治史的传统,有两个特点读来印象深刻:

第一点,直面纷纭复杂的历史问题。 比如,第五卷第一编“戏剧运动”部分。 一些文学史的撰写者考虑到历史的复杂性,对建国后的一些戏剧运动进行了回避。 而此卷的撰写者则是明确列出专章专节,对“反右”运动、大跃进与话剧群众化运动、问题与争论、文革时期的戏剧等做了专题研究。 其中,“‘文革’时期的戏剧(1966-1976)”这部分内容,就用了近120页的篇幅,分“浩劫”“十年‘文革’戏剧的演变”“‘大批判’及戏剧理论”“戏剧创作”四小节进行撰写,这是笔者在以往的文学史中很少读到的。

第二点,正视论述对象的优点与不足。 例如,撰写者对一些话剧艺术家,尤其是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剧作家和导演的艺术特点与贡献,试图采取较为客观的阐述方式,不回避问题;对话剧界存在的某些不良风气,撰写者冷峻分析,予以批评。 这种求实态度在学风浮躁的当今社会是值得肯定的。 曾几何时,我们的一些文学史有了理工科的腔调,止步于史料的阐述,对需要评价的内容只有“褒”没有“贬”,一派热闹祥和,却回避了现实存在的尖锐问题。 如此的写作自然温吞乏味,失去灵动之气,也谈不上创新。 从这个角度讲,这部艺术史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直言现实问题容易惹麻烦、得罪人,更需要勇气。

这种颇为直率的撰述态度与主编的个人风格是分不开的。 田本相在探索中国话剧百年历程的同时,始终热切关注现实,对研究界的一些问题表示忧虑。 比如,关于话剧理论研究,他说:“作为一个话剧史研究者,我一直惊讶的是,一些话剧工作者是毫无道理地蔑视中国话剧的传统,低估中国话剧的成就”[3](P.16-17),“大陆一些人以老大自居的心态,对于港台澳的戏剧有着不同程度的忽视和轻视,是相当盲目的。”[3](P.15) 对处于转折时期的中国话剧,他也很担忧,仅在去年就发表了数篇文章,指出当前中国话剧乃至世界话剧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如《中国话剧的衰落与世界戏剧的萎缩》《戏剧到底得了什么病? 》①,希望能够从中国话剧的百年历史中总结经验,探寻今日的振兴之路。 这部艺术史虽然篇幅浩繁,但读来并不艰涩,时常可见到生动的叙述和鲜明的见解,蕴涵了编撰者们对中国话剧艺术的热爱与现实关怀。

当然,这部艺术史也有不足。 因作者队伍庞大、编撰时间较长,存在着编撰水平略有不齐、部分内容偶有交叉的问题。 比如,各分卷戏剧史由不同作者分章节撰写,内部自成体系,但他们在撰写的时候可能会谈及相近的话题,因此有的内容会存在交叉,如第一卷第一编第四章为“陆镜若与《血蓑衣》”,是从陆镜若对早期话剧贡献的角度探讨他是如何改编、上演《血蓑衣》一剧的;第三编第三章为“《血蓑衣》的来龙去脉”,是从《血蓑衣》这部在中国有一定影响的文明戏剧本角度,探讨外国剧作的翻译改编过程。 因角度不同、材料不同、论述重点不同,这两部分的内容单独读来都很精彩,不会有雷同之感,但因涉及同样的话题《血蓑衣》,通读全书的时候可能会感觉似曾相识。 另外,各卷章节采取专题的撰写形式,这样有利于深入研究问题,但就不能全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章节。 如第八卷第十九章论述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香港话剧与流行文化”,被安排在了论述回归前后香港戏剧发展的第十八章“香港话剧与祖国的文化血缘关系”、第二十章“回归十年的香港戏剧”之间,内容显得不够连贯。 当然,从全书九卷本的篇幅来看,这种现象是少数,而且在多人撰述、卷册浩繁的通史写作中似乎也很难避免。 总体而言,整部艺术史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① 田本相:《中国话剧的衰落与世界戏剧的萎缩》,《美育学刊》2016年第4期第7卷;田本相:《戏剧到底得了什么病?》,《北京日报》2016年5月26日第15版“文化周刊·热风”;陶璐:《重振困境中的中国话剧——访话剧史研究专家田本相》,《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9期。

[1]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戏剧戏曲类)成果选介/〈中国话剧艺术史〉(九卷本)介绍[J].戏剧文学,2016(11).

[2] 田本相.中国话剧是怎样炼成的?[N].北京日报“文化周刊·热风”,2016-11-3(19).

[3] 田本相.序[M].中国话剧艺术史(一).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4] 田本相.我的研究道路[J].东方论坛,2006(3).

[5] 田本相.后记[M]. 中国话剧艺术史(八).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