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有知礼守节的“民” 才有精神饱满的“国”

句子大全 2010-08-31 20:28:10
相关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隋笑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8日下午在北京亲切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2月28日新华社)

有一个争论很久的命题,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以为“大河有水小河满”,还有人则颠倒了“大河”和“小河”的关系,说成“小河有水大河满”。其实这二者并没有很深的分歧,只是立场和价值观念不同而已,于是表达出来的源流关系被颠倒,利益主体不同罢了。

具体到“吾国吾民”,是“民”为大,还是“国”为重,这并不是好玩的文字逻辑游戏,而是严肃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归属问题。我们大可不必在“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局里自我麻醉,因为“民”与“国”从来都是是“你只有我,我中有你”的融洽关系,否则一国不国,、民将不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从来都是把“家国”放在首位,然后才是自己,于是,那些哲学的、逻辑学的、政治学的主张们突然就变得无所适从,不是怪诞,而是中国的别具一格:它太悠久,以至于不必遵循固有的文明发展伦理,因为这个古老国度的任何举动都显得适合它的身份和地位。这就是中国,一个“国”为上、惜民力的国家,民之“小河”淌满礼节,才有“国”之大河的彬彬有礼,文明始于“民”,途于“国”,最后还要归于“民”。

说到底,精神文明是“礼”的文明,你有足够的“礼”,你守足够的“节”,这个国家肯定是充满秩序的状态,在文明形态里,有知礼守节的“民”,必然会有一个精神饱满的“国”。在古代中国,某些灾难的朝代,“礼节”是上等人的专属,普通老百姓都是草民,与礼无关,于是,一个王朝存在了几百年,却到最后落得一个充满“戾气”的王朝,老百姓没长进,王国也随之荒蛮。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来自民间的力量,以民为本,放权与民,让利与民,人民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国家决定了文明的高度,人民决定了文明的厚度,几乎所有的国家风貌都与民之厚实土壤无法分开,民就是国家的心,心有多大,国家的舞台才有多宽广。而在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离开民之厚“礼”,便无国之高德,老百姓有礼守节,不任性妄为,不肆意破坏规矩,再贫瘠的国家也会显得精神饱满,对未来充满希望。

“一花一世界”,一民一国家,虽然武断,但总能说明一些问题。(徐长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