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正能量的负作用:任何形式的“正”都是危险信号

句子大全 2010-08-18 16:02:57
相关推荐

[摘要]在公共讨论空间中,常会出现一些大众公认的,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达成共识的“公理”。这些“公理”看似天经地义,颠簸不破,然而仔细想来,又确有可商榷甚至可抨击之处。

导语:本系列的第一篇着意探讨“正能量”这个概念。把“能量”赋予感情色彩,用正负进行价值评判,这是中国人的独创。然而,这其中是否隐含着道德绑架?这种自诩为“正”的态度又有哪些危害呢?

科学上的能量只有正负之分,没有好坏之别

“正能量”是个三无词:无字典释义、无英文对应词、无历史源流

“正能量”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引申义的词语,它的本意读起来枯燥无趣。“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伴随着与一个变量有关的自由度的负能量,总是被伴随着另一个纵向自由度的正能量所补偿。”科学上讲,正、负能量都是中性词,不带感情色彩,更没有好坏的区别。当下中文语境中的“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这一层引申义,则完全是在互联网氛围中传播开的。

翻开最新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正能量”一词都没有收录其中。不仅如此,很多人认为“正能量”一词属于舶来语,是从外文中翻译过来的。而事实上,也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英文原词。至于历史源流,则更谈不上。可以说,这个词从诞生到传播再到引申义,都是近年来在中文语境中,由中国人自己归纳总结而成。

“正能量”是中国人炒作出的概念

所谓“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的著作《正能量》,本名《撕碎它》

可能有人会问,有一本外国人写的名为《正能量》的书,已经畅销很久,至今仍在各大新华书店排行榜上占据很高的位置,怎么能说“正能量”这个词是中国人制造的呢?对此,我们不妨拆解一下。

“正能量”一词最早见于网络,具体出处已不可考。正式落在纸质出版物上,是湖南文艺出版社于2012年8月出版的英国人理查德 怀斯曼的《正能量》一书。很多人据此认为“正能量”一词来源于此。其实只要多看一眼封面上的英文原名,就不会有这样的错误认识了。该书原名《Rip it up》,直译为“撕碎它”,讲的是诸如“教你如何变得更加自信,改变性格,延缓衰老”之类的案例。可以说是一本介于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著作,并非适合每个人。然而,《正能量》的书名将这本变为了“励志书”,并成功在中国销售了百万册以上。

将正负能量赋予感情色彩,是出版商嫁接成功学后的炒作手段

上文提到,正、负能量在物理应用上没有好坏之分,真正将正能量赋予褒义词色彩的,是中国人,确切地说是中国的出版商。他们准确把握了社会上的某种思潮,把理查德 怀斯曼书中的“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冠以正能量之名。从营销的角度讲,这个书名可谓绝妙。

借外国人之口,把外国人没有表达过的意思通过书名表达出来,这是我国“励志书”市场常用的手段。在文化观察第158期《》中,曾对此操作手法进行过详细论述。从这个角度讲,“正能量”与此前被励志书捧红的“没有任何借口”、“细节决定成败”等一样,与其说是一句励志口号,不如说是个炒作出的概念。

那些曾经作恶的“正能量”

红卫兵以“破四旧”的名义抄家

在当今的话语体系中,正能量代表几乎所有我们认为的美好事物。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传播正能量一定是正确的行为。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社会大多数人都认为某件事情是正确的时候,那件事就一定正确吗?

其实在历史上,当时看起来完美无瑕,事后回看一塌糊涂的事,总在不断上演着。不用回溯太久,不到半个世纪前的文化大革命中,“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视为过时的,需要被摒弃的糟粕。在这种思路下,以抛弃这些旧的文化传统为己任的“破四旧”行动,就以抄家甚至打砸抢的形式进行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抄家破四旧,是正得不能再正的正能量,红卫兵们交流抄家体验,学习批斗反动学术权威的方法,就是传递正能量的举动。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红卫兵实施抄家前不必办理任何报请批准程序,也不须向被抄家者出示任何抄家的法律依据,只凭着臂上戴着的红袖章,即可闯入被抄者的家庭,进行翻箱倒柜的,甚至掘地挖墙式的查抄行动,而被抄者的家庭成员及周围邻居通常无人敢拦阻或质疑。这也使少数不法之徒得以钻空子,伪造红卫兵袖章,假借抄家名义进行入室盗窃、抢劫。

仅在北京,1966年8、9两个月中,被抄家庭数量即达到11.4万家之多,全国范围内究竟抄了多少家,是无法统计的。站在今天,我们回望这一段40多年前的历史,很难不为这种荒唐的“正能量”而感到悲凉。

以贞节的名义竖起一座座牌坊

大家都很熟悉一句俗语:“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在这句话中,褒贬意思十分明显,婊子是贬义词,牌坊是褒义词。古时那些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的女人,能够得到立牌坊的尊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守贞节是不容辩驳的正能量,而立贞节牌坊则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典型事件。

其实,贞节是一个典型的在特定时间段内,针对特定人群的要求。首先,贞节只对女人作要求,男人则从来无需考虑贞节一事,偶尔的沾花惹草还能搏个风流的美名;其次,贞节并非自古以来一向如此。一直到宋代之前,女子再婚都不是罕见事。整个唐代,公主再嫁的有23人。直到宋代中期,程、朱理学兴起,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指导下,极力地提倡女子守节,寡妇不能再嫁,贞节的概念才开始深入人心。有些女人尚未过门丈夫即去世,仍作为待嫁女守贞一生。有些女人更是因为被男人调戏了一下就愤而自杀,被当地奉为烈女,立起牌坊代代传颂。在当时看来,这些女人无疑是一些浑身充满正能量的典型。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守贞节是不折不扣的传统糟粕。这种扼杀人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严苛戒律,被当做正能量传播了千百年。如果那个年代有微信,恐怕每座贞节牌坊都会被拍成照片,放在微信上供千万人点赞叫好。想到这些,你还会认为传播正能量一定是件好事吗?

任何人自诩为“正”时,离邪恶就不远了

“正”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的一种道德胁迫

“正”在中国文化中是个无处不在的概念。小到学校里选班干部唱票用到的“正字”,大到乾清宫上方悬挂的“正大光明”匾,都有它的存在。我们习惯于用正邪来区分社会主流与“不和谐音”,并由此隔离出善与恶。把社会发展的方向定义为正,与之相反的则为逆潮流而动。而通过上文的红卫兵、贞节牌坊的例子,我们能够看出,简单通过正、邪来区分善恶,有时不仅无法区分,甚至还可能作恶。

因为正邪区分的不是善恶,而是敌我。所谓的“正”,其实就是掌握社会话语权的人,站在他们的立场,用他们的眼睛看到的世界。除此之外的,都被他们归入了负、反、邪的范畴。

更进一步说,正、邪的划分方式中隐含着一种道德绑架。掌握社会话语权的人直接把自己立为“正”,而将所有他们看不惯、接受不了、认为不对的事物划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用悲悯的眼光看着对面,说一句“你们改邪归正吧”。在这个过程中,“正”的一方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所持观点无比正确,从而对另一方进行了道德胁迫乃至绑架,逼迫对方遵从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其说这是正邪之争,不如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丛林厮杀。

任何一种正能量,都有转为罪恶帮凶的危险

事实上,上文举的红卫兵、贞节牌坊的例子,只因为大家熟悉,其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算大事。论破坏力,远有比这些影响深远的。希特勒的时代,欧洲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日耳曼人是世界上最高贵的种族,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让日耳曼人统治世界就是他们眼中的正能量。可以说,二战正是在这种充满偏见的正能量驱使下打响的。数以千万计的生命就这样成为了荒唐正能量的殉葬品。

任何一种“正”的背后,都隐含着一类偏见。同样,任何一种正能量背后,都有道德胁迫的影子。我们反对的不是正能量所代表的乐观、积极、健康的态度,而是这种自诩为“正”的盲目性。任何人一旦认为自己拥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不容他人质疑,离犯错乃至作恶都为期不远了。

结语:

东莞扫黄事件以来,社会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扫黄,赞扬央视与丑恶现象斗争的做法;另一种则说着“东莞不哭,我们挺你”,认为卖淫嫖娼应该非罪化。两种人观点相反,但有一点一致,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主张在传播正能量……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