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台州桐树坑:革命老区的红色魅力

句子大全 2010-08-10 23:49:14
相关推荐

原标题:桐树坑:革命老区的红色魅力

陈伟华 摄

编者的话

1921年至2016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今起(6月15日),台州日报推出“历史的跃动”系列报道,选取了在台州党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地点,黄岩桐树坑、圣堂,天台瓦窑、温岭坞根、三门亭旁,追寻历史,展现新貌。

台州市黄岩区平田乡桐树坑村,在海拔400多米的西部山区。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小山村,曾经发生过多次惊心动魄的战斗,也因此被誉为“高山上的坚强堡垒”,作为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被载入史册。

1939年9月,中共台属特委在此设立括(苍)雁(荡)工委,1941年10月至1942年11月成为中共台属特委机关驻地。桐树坑党支部自1938年5月建立以来,长期组织群众,为地下党领导机关和游击队承担生活保障、安全掩护和通讯联络等任务,历经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以及多次重兵“清剿”至全国解放。同时,该党支部还带领群众,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减租斗争,镇压反动保长和控制保级政权等,使这一片山区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大木床的回忆

6月8日,车子沿着山路,到达黄岩区平田乡桐树坑村。在这里,我们寻访和重温革命先辈在烽火岁月里的战斗历程。

入村,最先入眼的是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碑、纪念亭。接着,看到一幢两层木结构仿古楼房,这是桐树坑革命纪念馆,总建筑面积518平方米。它于2006年7月重修,并再次对外开放。馆内展出的百余幅历史图片、大量文字史料和部分实物,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当年的革命活动和斗争历程。

岁月无痕,流年沧桑。

手枪、军衣、手稿……这些革命遗存物,静静地摆放在那里。每一件遗存,都经历过革命的洗礼,弥足珍贵。

上二楼,楼梯口摆着一张大木床,床上铺了一张草席,还叠着一条蓝印花被面的被子。

“这张床可不简单,林泗斋、刘清扬和王槐秋等革命领导人都曾用过。这是交通员辛荣柳家里的一张床。辛荣柳是村里一位普通农民,家境并不富裕。解放前,他把家里最好的一张床,让给驻村机关党员干部睡。解放后,这张床也没空着,仍然在使用。直到2006年,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建成后,家人才把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床捐出来。”纪念馆管理员说。

1938年,时任中共黄岩临时工委书记的林泗斋,来到桐树坑村,隐蔽在辛荣柳家。“林泗斋空手而来,吃、穿、睡、用等,爸爸都帮他安排好。”辛荣柳已过古稀的儿子辛道乾回忆道。为了让林泗斋休息好,辛荣柳把家里最好的一张床让给他睡,自己临时铺了一张床。

“台属特委机关进驻桐树坑的一年多时间,正是革命形势最为恶劣的时期。国民党三天两头到村里搜捕共产党员,威胁村民远离共产党员。但是村民们并没有被吓倒,无论男女老少都自觉地坚持站岗放哨,一有敌情就向党支部特委同志报告,让敌人的阴谋无法得逞。”村民辛杏春说。

今年83岁的辛杏春,就住在纪念馆的后门。1946年,他加入儿童团,经常忙于站岗、放哨、送情报,营救过地下党员10多名。

至今让他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情是——

1948年农历八月十三,国民党两个部队一起上山围剿桐树坑,形势非常恶劣。当天天刚亮,辛杏春的母亲无意中发现,国民党兵已从附近山上偷偷下来。母亲赶紧叫醒在睡梦中的儿子,让他去通知住在后门山上的辛道田等人。

见情况万分危急,辛杏春一路狂奔,到达千米之外的辛道田等人住的茅棚。那时,大伙儿都还在睡觉。辛杏春叫醒他们,让他们马上从山弯岗头转移出去。正因为有了及时的通知,辛道田等人才能化险为夷。

辛道田也是桐树坑人。他是1938年5月林泗斋宣传革命思想后,桐树坑发展起来的第一批党员之一。入党后,他在家乡一带积极发展党的组织,与全体党员一起,动员群众,依靠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在特委机关转移到桐树坑后,他负责传送信件、安排生活和保障安全等工作。在特委领导撤往四明山后,他先后4次护送17名革命干部进入浙东抗日根据地。

红色旅游助力经济发展

6月8日上午,家住路桥的李福根,与家人一道来到黄岩平田乡,在桐树坑村参观了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还游览了附近的浙东十八潭景区。

在纪念馆内,李福根听宣讲员认真讲述着桐树坑的历史。“有两首顺口溜陪我多年,说的都是解放前桐树坑的贫穷与落后。一首是桐树坑的‘三宝’,‘柴爿当棉袄,篾竹横着烧,萌菜吃到老’;另一首是‘有囡不嫁桐树坑,千年不见锣鼓响,万年不见戏上棚,深山冷岙壁沿坑,只见前门豺狼虎豹逼山羊’。但这些说的是早年的桐树坑,现在,这个村庄大不一样了。”

颇具特色的宣讲,把游客们都感染了。

“这么精彩的革命历史故事讲述,中间还穿插了顺口溜,通俗易懂,让人受到了教育。”李福根说。

义务宣讲员辛杏春,1997年开始义务宣讲。对于桐树坑的革命历史,老人如数家珍。每讲一次,老人都会在参观登记簿上做记录,如今已经有厚厚的三大本。今年83岁的辛杏春,依然充满激情:“只要有人听,再累也要讲,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是多么不容易。”

与李福根一样,参观者们了解当地历史的同时,充分感受到革命老区的红色魅力。

2007年12月,该纪念馆被评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1月,又被评为第二批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同时,纪念馆被列入浙江省红色旅游景区。

近年来,桐树坑每年接待游客达1万余人。特别是“七一”“国庆”等节假日前,各地游客相继前来,瞻仰先烈遗迹,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而对于桐树坑村的变化,老人看在眼里,说起来更是感慨万千。

辛杏春回忆,过去的桐树坑村,种番薯的村民却连番薯汤都没得喝,连破衣服也没得穿;现在,村民穿新衣,住的是瓦房和洋房,到城里去有车坐。市、区两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多次蹲点听取村民意见,开展村庄规划、道路改造、山塘水库修复等建设。

近年来,桐树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为山民增收创造了条件。据了解,除了桐树坑革命纪念馆,该乡还拥有浙东十八潭景区。该景区瀑潭相扣,峡谷风光神奇,塑有红军战士岩石群雕,山水景观与红色旅游文化融合成一大特色。

昔日的革命老区,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光明前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