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徜徉济南大明湖畔 拜谒南丰先生

句子大全 2010-07-24 13:27:36
相关推荐

文|张维明

一阵雷雨过去,云破日出,艳艳的斜阳照耀着这座城、这片湖,高楼镀了金,湖水披了彩。楼台亭榭、花草树木、画舫游人……无不笼罩在霞光之中。

意不在湖光山色,我是专程来拜谒南丰先生的。

南丰祠,一座位于济南大明湖东北岸,坐东朝西、清幽典雅的古典庭院。这祠,又名曾公祠,为纪念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而建。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曾任齐州知州。虽然仅短短两年多时间,但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当他调离的消息传出后,老百姓竟然涌上街头,拉起吊桥,关闭城门加以挽留。官身不自由,他不得不在夜深人静时悄然离去。曾巩去后,百姓怀念他,择地建祠以纪念。

据传,宋代齐州百姓所建南丰祠大约在城南一带。清代,方在此处的晏公台下建堂三间,供奉曾巩,规模很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曾公祠、晏公祠、张公祠等划为一体,改为专门纪念曾巩的南丰祠。

我从东门入园,从巍峨壮观的汇波楼前经过。楼下,就是宋熙宁五年(1072年)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创建的北水门,因过去泉水多从此门流出城外,故也称汇波门。此门的创建,消除了汛期城内排水不畅、城外洪水倒灌城内的灾害,惠及济南城多年。

如今的北水门,是在原旧城墙的遗址处仿照旧制复建的。门洞之上,有“北水门”三个隶体大字。门洞东侧,一块呈三角形但颇为玲珑的太湖石上,镌刻着曾巩的《齐州北水门记》。在此驻足多时,读着这脍炙人口的文章,望着黑黝黝的门洞内长流不息、潏潏而出的湖水,心中生出不少感慨。

从北水门南去,又到曾堤上走了一遭。站在南丰桥上,但见四周柳丝低垂,湖水萦绕,风景如画,真可与杭州西湖的苏堤媲美。据说,当年苏轼还是受到曾巩修造此堤的启发,才在西湖修建苏堤的。

大明湖北门附近,还有“明湖宝鼎”和“曾公画壁”。那重3.5吨、造型古雅的宝鼎,上铸北宋著名文学家晁补之的《北渚亭赋并序》,追忆曾巩守齐州的功绩,赞颂大明湖的秀丽风光。东西长25.8米、高6.2米的曾公画壁,两侧是济南名家徐北文撰书的大字对联:“北渚云飞泺水历山迎帝子 明湖波净莲歌渔唱念曾公。”

曾巩知齐州期间,推行新法、扫黑除恶、减轻徭役、改革教育,使境内呈现百姓安居乐业的升平景象;他主持兴修水利、修筑堤坝、开挖新渠、修建北水门,根治了济南城北的水患灾害,惠及千载;他热爱济南的山水泉林,整修大明湖的亭台桥堤,题咏济南的名山圣泉;他离任时,百姓绝桥闭门挽留的感人场面等,都在曾公画壁的花岗石浮雕中得到艺术的再现。

大明湖畔,处处闪现着南丰先生的身影。如果说北水门、南丰祠、曾堤、百花洲等还都是旧址的修复完善,曾公画壁则完全是近人的新创。济南人民对先生的感念,何其久深啊!

我满怀崇敬之情,迈进曾公祠的大门。这是一座由门厅、大殿、戏楼、水榭、游廊等构成的古典庭院。门内南侧,是宽阔高大、雕梁画栋的戏楼;北厅是书画馆;北厅东侧的石砌高台是晏公台;北厅西侧,就是曾公祠堂。祠堂门上,有“南丰祠”三个颜体大字匾额。又有抱柱楹联曰:“北宋一灯传作者 南丰两字属先生”。堂前,两株粗可合抱、挺拔苍翠的桧柏,森森然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大厅正中,立有一尊两米多高的曾巩木雕像,手持书卷,仪态儒雅。据说,这像是以曾巩故乡江西南丰的一株千年香樟雕刻而成。四周多个展橱内,陈列着多种版本的曾巩著作和评论文章。墙壁上,悬挂着魏启后、王学仲、朱学达、陈梗桥、段谷风等多位山东书画名家颂扬南丰先生的作品。

曾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文一般敛势含蓄、不露声色,却也时有清流畅泄、波光潋滟之美。年轻时读不出味道来,近年来再读,常有心得,且喜且感。

曾巩虽是文人,但政治视野开阔,作文论事的立足点常在国计民生,于吏治关切尤多。他有不少送友人赴外任的文章,如《送江任序》《送李材叔知柳州序》《送蔡元振序》等,不管朋友所任是地方主官还是副职,不管是去临近家乡的地方还是远赴荒边侧境,他都勉励他们恪尽职守、造福百姓。渴望吏治清明,关心人民生活,一以贯之于他的思想、文章之中。这思想、这精神,像熠熠闪光的星辰,长悬在历史的长空。

知其人,爱其文;读其文,更敬其人。

肃立在先生雕像前,我恭恭敬敬三鞠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