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黄河文化经典之《老子》

句子大全 2010-07-06 05:17:28
相关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黄河流域产生的三部重要经典著作,分别是《诗经》《老子》《史记》,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这些经典著作。今天,我们谈谈《老子》。

老子其人其事

瀍河是洛河的重要支流,是一条历史文化名河。瀍河的主要支流是仪栗河,仪栗河发源于今孟津县魏家坡西侧的栗陆山,从魏家坡村边流过,汇入瀍河。上古时代,这里筑有仪栗城,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出生在仪栗城。

河南大学教授陈昌远在《中原姓氏文化研究》中说:“仪栗河流域,是栗、陆、仪、儋、李五个姓氏的发源地。儋、李同源,其祖皆为老子。老子姓儋,仪栗城是儋氏家族的封地。”

儋姓来源于周朝的王族。周简王少子、周灵王的弟弟名叫儋季,以字为氏。儋季有个儿子叫儋括,另一个儿子为儋翩,都是周大夫。

这个“儋”和老子名字老聃的“聃”通假。司马迁说,老子就是太史儋,《路史》说:“老子之后有儋氏。”可见,老子,姓聃(儋)。

陈昌远说,老子是儋季之长子,名为儋伯,故称老聃(儋),他和儋括、儋翩是亲兄弟,是周景王的从兄弟,是周王朝的宗室贵族。

周景王任命博学的老子担任周守藏室之史,这是周王朝主持图书收藏和编纂的最高官员,老子在这里完成了《诗》等经典文献的定稿工作,撰写了《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

周景王去世后,周王室发生分裂,王子朝居王城,周敬王居狄泉(又作翟泉)。周王室两王并立,人称王子朝为西王,敬王为东王。老子是王子朝集团的重要成员。孔子入周问礼,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鲁国学者孔子,名丘,字仲尼,他非常向往周文化,他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还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东周王子朝二年、即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千里迢迢来到洛邑,问礼于老子,老子说:去掉您的傲气和各种欲望,不要装腔作势和好高骛远,这些都不利于您的身体。富贵的人送人钱财,仁德的人送人言语。我得不到富贵,却占有了仁人的名义,只好送您几句话:聪明、观察细致而又将死的人,是爱好议论别人的人;渊博善辩而又危害自身的人,是揭发别人罪恶的人。作为人子,不要张扬自己;作为人臣,不要张扬自己。

老子的议论深深地震撼了孔子,他对弟子说:鸟,我知其会飞;鱼,我知其会游;兽,我知其会跑。会跑的可以准备网,会游的可以准备纶。至于龙,我却不知道,它乘风驾云高飞天上。我今日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样啊!

两年后,周敬王请兵于晋国。晋国遣大夫荀跞率兵入周。王子朝率众拒守,城破,王子朝及老子等携周之典籍奔楚。

博大精深的《老子》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经典文献,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毋庸置疑,当首数老子的《老子》。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老子是黄河流域文化名人中最亮的一颗星。

《老子》实际上是老子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经验的总结。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创生了万物,“万物”创生以后,还要守住“道”的精神,依“道”而行,应该顺其自然。

他提出,为学做人之道、治国强兵之道要循序渐进。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又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可见,在老子看来,要得到道,须从基础做起,勤于习练,正视困难,少说多干,方才可能。

老子提出,对“道”的认识,一方面要历史地去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则要从现实中,即从身边的事中去了解和把握。这样,就会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而很好地了解、把握“道”。这样做,就做到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利扬长避短。

老子讲“爱民”,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他认为,要把百姓的心思作为自己的心思,才能够做到“德善”“德信”。故做到“爱民”,就是“厚德”的表现。

老子的“道”,即“柔弱胜刚强”之道,表现为“用兵之道”,故把《老子》视为“兵书”理所应当。这些思想完全被孙子、鬼谷子等人继承和发扬,从而使得中国“武术—军事”一体的“兵法”面世。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军事、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子》的影响遍及世界,罗素、海德格尔、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李约瑟等西方著名人物,都对《老子》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前总统里根也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句。《老子》中丰富的养生思想也日益受到全球广泛的关注。

《老子》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老子》博大精深,是从华胥、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华夏精神文化的结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有普遍指导意义。

“道法自然”是自然之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自然法则看成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老子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效天法地”,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王弼注曰:“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安全,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于自然无违也。”他告诫人们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提出,人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尊重和保护大自然的理念,强调了人类应当担负保护自然界以及其他生物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尊重与爱护大自然,以仁慈之德包容与善待宇宙万物,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和生态智慧。

黄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尊重与爱护大自然,这是老子哲学一直强调的理念。不“道法自然”,就会有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就会犯急躁病、大干快上,就会以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为代价搞各种各样的开发。

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等优秀传统生态理念,开了生态文明之先河、可持续发展之先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秉承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这是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指导思想。(郑贞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