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关于网络传播时代话语权问题的思考

句子大全 2010-06-12 14:15:26
相关推荐

>>

关于网络传播时代话语权问题的思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www.scio.gov.cn|发布:2009-06-18|来源:|作者: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已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关注舆论、表达意见、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网上缴费等等。在媒介研究中,“话语权”一词被多次使用,但是,当前关于网络媒体话语权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注意到的是网络给受众带来了话语权实现的场所和空间,极大地扩展了民众表达的渠道,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也提出了一些时代民众在表达话语时存在的问题。但是,时代,是否真的大部分人拥有了话语权?我们看到的是精英的意见还是大部分民众(草根)的意见?草根阶层是否真实而全面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一、什么是话语权

法国法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最早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观点,从此话语权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网络成为人们行使话语权的新平台,网络话语权的问题也被提上研究日程。

在对话语的认识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较早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涉及话语及话语权的问题,他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①, 而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葛兰西的“领导权”和福柯的“权力话语”都为今天的话语权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从新闻学的角度曾经这样定义“话语权”,指公民运用媒体对其关心的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及各种社会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的。从广义看,话语权是新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新闻自由中的“表达权”的一部分,是公民的一项不可让予和剥夺的②。

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被其他团体认识,是社会公共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所以,话语权一直是媒介研究者讨论的热点。在我国,很多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有的研究者注意到的是网络给受众带来了话语权实现的场所和空间,极大地扩展了民众表达的渠道,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有的提出了一些时代民众在表达话语时存在的问题,等等。

二、谁在行使话语权

在福柯那里,话语是一种实践活动,在书写、阅读和交换中展开。他认为,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都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而被控制、选择、组织和再传播。其中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关系。任何话语都是权力关系运作的产物④。福柯认为,权力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谁掌握了权力,而在于权力是如何发生的,或者说关键在于权力是如何运作的,这就是权力的技术、权力的策略、权力的机制问题。福柯指出,在西方工业化社会里,人们一直强烈关注着“由谁实施权力对谁实施权力这样的问题。”他认为,“由谁实施权力”的问题不可能与“权力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割裂开来解决,权力是如何发生、如何运作的问题远比权力由谁实施的问题重要。回到话语权的问题中,即是说,受众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和什么人、如何去说话,还有这些话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很多时候,不同的人说的话可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传播学中有 “社会话语权”的概念,不同的说话者(传播者)说出的话效果是不同的,而这是由不同的说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其在社会中所可能发挥的作用决定的。

喻国明教授曾说:“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说话的,但就其社会声音的表达而言,社会层次的分布是很不相同的,有些人的音量比较大,比如他掌握着某种权力,操纵着某种国家机器,拥有某种财产;有些人的音量比较小,因为一没有权、二没有势、三没有财”⑤。对于后者,就不能说他真正拥有了话语权。因此网络这个平台,并不意味着广大受众真正有了网络话语权,谁在说,代表谁的言论和利益,这些话又是缘何说出才体现了话语权实现方式。

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开放性、时效性、交互性以及匿名性,为人们广泛参与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和言论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网络为实现言论自由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为网络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可是,到底是谁在行使话语权?是否真正实现了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已登记注册的各类电视台已超过3000家,报纸的数量增至2000多种,然而在如此众多的大众媒体中真正把目光扫向中国最广大的受众————却很少。作为弱势群体的在面对大众媒体的时候,在精英话语权、知识话语权、权力话语权乃至城市平民话语权的强势攻击下,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传播的那些几乎与切身利益和兴趣丝毫不相关的各种信息。群体无法通过大众媒体公开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话语的公共空间受到限制,话语长期被扭曲、误解和掩盖,甚至存在被社会主流思想边缘化的危险⑥。网络上体现的是拥有互联网使用权的人的意见,是社会精英的意见,占总人口70%左右的的真实想法并没有在互联网中体现出来,我们能说是广大受众的话语权真正实现了吗?我们还有理由沉溺于互联网带来的话语权增加的幻觉中吗?

三、大众话语权真的实现了吗

网络突破了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弊端,通过自由、平等的交流,通过跟帖、参与论坛讨论等方式使得公众的观点、意见得以更好的表达、得到及时反馈。以往许多禁忌的领域或者敏感话题也有了合适的渠道可以谈论,以往不能形成群体意见的话题也有了公开展开的可能性。网络的这一优势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仍然要问一句:“最广大受众的话语权是否真正实现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手机网民数达1.137亿⑦。而我国将网民定义为“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这意味着70%以上的民众并未接触到或者说使用过互联网。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网体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随时在关心社会发生的事件、表现欲望又非常强烈的年轻人。网络舆论的核心群体一般是中高、对社会问题比较关注的精英阶层,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为弱势群体说话。所以,网络似乎也未能起到人们所想象“均衡话语”的作用,不仅在入口处就已经设置了经济文化的多重障碍,而且各网站的定位有着更明显的城市化、年轻化、小资化的趋向⑧。

互联网网民相较于传统媒介更关注于“平民层的利益”,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一旦发现“平民层”或“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并得不到公正的解决时,就会自发地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去支援、去批判、去声讨,网络给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容量很大、限制较少的交流信息的平台,让各群体之间更加了解,产生良性互动,有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话语数量和分量。然而,网络的核心群体并不是占中国人口70%以上的、下岗工人、老人等这些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是非常小的,他们也很少靠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表达自己的意愿意识。因此,中国最广大受众的话语权能否在互联网中得以真正实现,值得我们思考。

德国诺埃勒?诺依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越是在网络上积极的人越是容易得到支持,越容易获得话语特权,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一理论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大众都可以成为话语的制造者、话语权的拥有者。如果一部分人拥有了大众媒体的话语权,同时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话语权相应地被剥夺。网络话语的表达也是有条件的。要做一个上网的发言者,既要受到年龄性别的限制,又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上网所需的时间与金钱。这些人群的有限性实际上也说明了网络只代表了这一部分人,他们的声音无法代表全部大部分公众。

网络是一个公共意见的平台,但是交流不一定是平等的。以论坛为例,论坛的版主拥有管理页面的一切权力,版主审查也是各大论坛对贴文进行管理的通用方式。他们以个性化的执法者形象出现在论坛,通过删除和管理有害或不良信息,对相对弱势的发言者行使舆论控制,履行管理论坛的职责,它的影响是网友的言论并不能被全部表达⑨。

四、努力保障公众话语权的实现

我们看到了在中民众话语权的巨大进步,虽然它离我们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我国民众受水平的提高,我国最广大受众的话语权一定能够更好地实现。首先,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互联网普及的前提条件,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实现互联网的普及,这是保障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话语权实现的物质条件。其次,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进行媒介素养,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并且努力维护和实现自己的话语权。要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时代的话语权,只要各方通力合作,相信并不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

注释① 葛兰西:《狱中杂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6页

② 转引自:贾奎林,《谁在说话?》[J],《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4期 (上)第44-45页

③ 转引自:朱颖、廖振华:《当代女性媒介话语权缺失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第227-230页

④ 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9年

⑤ 喻国明:《21世纪传媒业揭秘》[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

⑥ 王宏昌:《“沉默的螺旋”与弱势群体媒体话语权的关联辨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07-109页

⑦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B/OL]http://news.sohu.com/20080724/n258360142.shtml(2008-07-24),(2009-03-14)

⑧ 胡飞:《浅论弱势群体在中国媒体中的话语权》[J],《新学术 》,2008年第2期第74-75页

⑨ 彭东梅:《网络话语权是否真正实现》[J],《大众文艺》,2008年第6期第58页

责任编辑:方正飞

相关链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