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月亮和六便士》的最后一句话到底啥意思?

句子大全 2010-06-05 06:35:14
相关推荐

(1)书缘

常常有些机缘,当想着某件事时,某件事真的就会发生。这使我经常感叹命运确实奇妙:

一次整理书架,看到一本不知什么时候买的书《丰子恺回忆录》,薄薄的,上班时就带在身上,准备有空时翻翻。第二天中午的时候,一老友打来电话:香港有个丰子恺画展,几个人租了一个粤港两地牌的车去,正好还有1个空位,去不去?当然去!我立刻赶到集合地点,然后掏出书给他证明:你看,巧不巧?我正随手看这本书,你这就通知我带我去看他的画展了。奇妙!?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毛姆的著名小说,最近在网络上经常被人提起,这段时间就想着:得闲得找来看一看。

想着想着,真的是缘分就来了,我的门师弟,李继宏,已经是著名青年翻译家,他翻译的《小王子》、《追风筝的人》都是千万销量。他正好到深圳诚品书店,出席一个活动,我去找他时,有缘得到他的赠书——《月亮和六便士》。

本来我是想跟他谈他翻译的《追风筝的人》,我说这故事让我挺感动的,他却不以为然:那些都是按照好莱坞编剧的固定套路和节奏写出来的。顿时,我也觉得那书没味道了。

但是他送这本书的时候,非常郑重地签名,然后真诚地说:“这个书我非常喜欢,我读了20遍!”

(2) 两个疑惑

《月亮和六便士》故事很简单:实际上就是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传记。

一个伦敦股票经纪人,典型中产阶级,忽然就不过了,抛家弃子,到巴黎浪荡,所作所为非常决绝,不再留恋家庭,就是去画画。在穷困潦倒中,随波逐流,尽情尽兴,不留一丝牵挂,不理解任何世俗感情:骂他他也不在乎,崇拜他他也很鄙视,一个画家崇拜他的画,把自己的画室给他用,他顺势就霸占了画室和画家的老婆,毫无歉意;这女人发现他毫无感情,最后自杀,他也毫无愧疚:他认为,这些事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就像抛弃以前的家庭一样,他的想法就是:他们既然可以养活自己,为什么要等我回去?极度自我。

“高更”(故事中不是这个名字)继续在底层社会浪荡,惹了狠角色,被人追杀,不得不匆忙地上一艘船,顺便到了法属殖民地塔希提岛(现在港澳旅游界称之为“大溪地”),在岛上临时停靠时,他立刻决定留下来,在岛上独自流浪。后娶了了土著女子为妻,在山上得了麻风病死去。

故事简单,写法独特:

用一个外人的视角,连续地得到有关断断续续的信息,串成了这个故事。也就是说,作者和“高更”非亲非友,只是偶然得到各种信息,是片段信息的亲历者和综合者。

这种写法有点像新闻的写法,冷静客观,不夹杂个人分析,只是用看到的,听到的信息素材,拼凑出这样一个故事。犹如一个采访记录。

目的可能就是在于:想用一种客观的角度表达,带入读者,作者不是全能全知的视角。让读者自己对这个人的人生产生判断。

这样的表达效果,确实很刺激人——看完,你的心里总是会有一丝萦绕。既感到迷惑,也感到似乎有什么在提醒你:

你的人生是否符合心理最深的欲望?是不是也可以这样颠覆一下?如此自私、自我的人生究竟意义为何?

读完,还有两个特别困惑的地方。

1:书里从来没有月亮和六便士的内容。忽然叫这个名字,莫名其妙。据说是作者上一部书,有人这样评论他,他把这个评论用在了下一部作品上。但是总是感觉突兀,和故事没有任何粘连。

2:还有个更突兀的结尾:当作者把听说“高更”在塔希提岛死去的消息,带回他原来的家庭。他的太太和孩子已经没什么反应,显得格外理性,儿子还说了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故事写到这里,也可以结束了。

突然加了这样一个尾巴:

“有句圣经上的话来到我嘴边,但我没有说出来。因为我知道神职人员认为俗人侵犯他们的领地是有点亵渎上帝的。我的叔叔亨利做过27年的教区牧师,要是遇到这种情况,他往往会说,魔鬼总是会随心所欲地引用经文。他记得从前一个先令就能买到十三只上等牡蛎”。

这句话,实在是让人困惑。

如果不是毛姆这样的名家,一般的图书编辑,估计会把这样的结尾删去——看起来实在是莫名其妙,与主题毫无关联。太突兀了,好像有人突然插嘴,讲了一句醉话。

(3)感想

人到中年,可能都会开始变得敏感:人生的虚无感和意义问题。自己的人生究竟有多大意义?这一生就大致如此了吗?

高更疯狂的故事,估计也刺激到了作家,牵动了心中的这种思考。

一个伦敦中产阶级,好好的生活,看起来一切正常;忽然就疯狂地转型,浪迹天涯,放弃一切,绝不回头。

李叔同也是人到中年,忽然转型,绝不回头,成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同样是中年人的疯狂,非常可怕,决绝,疯狂,令人难以理解。

但是对于他们自己,也许是非常清醒的。

他们在人生走到一半的时候,忽然隐约发现了终点是那样的,立刻下决心改道。

多数人不会有这样的眼光,也不会有这样的勇气——中年,已经为年轻的梦想和享受,背上了太多社会责任包袱、无法割舍。

这样突然转型的人,是精神上爆炸了。

他寻求的是一种人生解脱。

沉闷的人生和成功的人生,其实一样,都无法化解人生的无意义。

在作家心中:暗中是赞许这种人生的,也许他觉得:宗教不可靠,科学不可靠,那么人在艺术中灭亡,可能是一种人生解脱归宿。

既然死亡是无法战胜的,那么与他搏斗而死,好过无力地接受。

既然生命之光终究会熄灭,那么不如爆发一下吧。

但是这样做毫无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这是绝大多数人立刻会想到的评价。

是的,但是,因为人生这样的事情太重大了,重大到可以放弃这些;况且最后发现他死亡之后,家属们如此理性冷淡。

但是,为什么叫《月亮和六便士》呢?

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现实?实际上故事不是这样的主题,没有理想与现实的斗争,就是冷眼旁观、道听途说一个疯狂的也与艺术家的放荡故事。

但是也可以理解成:什么样的人生是月亮,什么样的人生是六便士?这种价值观是个人赋予的。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种价值观的并列,谁选择哪一端,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认定。

他以外人看起来疯狂,实际上自己精神和行为终于达到一致的人生,获得了心灵安宁,达到了自己的某种意义,他的这种疯狂,也许是值得同情、理解、令人钦佩的。

一个疯狂的人,有其价值——他对我们按部就班、日常不变的生活模式,会起到强烈的震撼、激荡作用。你的小心翼翼的月亮生活,在他那里不过是一枚便宜的6便士硬币。他那疯狂的廉价的6便士人生,是他自己认定的月亮。

所以,价值观不会是唯一的、统一的、机械的,永恒的。如果抛弃了社会属性和压力,谁干什么,怎么干,都有自己的理由,取决于自己。既然无法衡量,干脆把这两种价值观并列起来,作为题目。我是这么猜想。

价值观像月亮和地上的六便士一样,距离如此遥远,无法去评价和斗争,况且,每个人都可以引用某种理由来解释自己。——“魔鬼总是会随心所欲地引用经文。”

理由和理由之间、价值观和价值观之间,并列遥远、没有胜负。

所以结尾,可能确实省略了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来自圣经某一段。但是省不省略,都是一样的,无非是各自找到理由辩论而已,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作者随即又加上:“他记得从前一个先令就能买到十三只上等牡蛎”。

一个讲神学的牧师,清晰记得若干年前上等牡蛎的价格,这种非常世俗的事情;这句话特别讽刺,特别矛盾;其实就是用这种讽刺和矛盾,来瓦解牧师说话内容的崇高感。

圣经上冠冕堂皇的话,不如一打上等牡蛎来得实在。

即使你说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又有何意义,不过是各自为自己找到注解而已。

有人不说崇高的内容,疯狂地去干了;

有人崇高地谈来谈去,心理还碎碎念着世俗的欲望,其实毫无意义。

大家热烈地说来说去,其实都是扯淡。

最后一句话,我估摸着作家核心的想法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他想瓦解故事的一切意义和价值,刺激读者们自己去重新衡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