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世人都晓神仙好 唯有功名忘不了 红楼中道家人物代表都有谁?

句子大全 2010-06-02 20:31:12
相关推荐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从艺术构思上来说,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跛足道人便以一首《好了歌》度了甄士隐,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思想精神。

道教神话“女娲补天”的故事也被曹雪芹用来进行艺术形象塑造。远古时候“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采五色石炼之以补青天”,“补”的过程中,女娲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结果只留下一块未用。这未用的顽石便每天自怨自艾,久而久之,历经锤炼的顽石遂通识灵性,于是在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协助下入了红尘,顽石历劫构成了故事的展开。

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又借助宝玉梦游仙境的故事,通过贾宝玉翻阅“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神话预示了后面主要人物的命运,对册子上的预言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太虚”即是老子所说的“道”,作者将太虚仙境推崇为最高的境界。从生活转向上来说,道教精神还体现在冷眼实务和“出世”旁观。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以及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完成了前八十回的总纲,曹雪芹意欲向世俗之人指点迷津、揭示人生之无常与万境皆归空的这一超越性智慧,通过一首《好了歌》得以开启。

道教和道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思想,历史悠久且派别众多,《道藏》也是广罗万象、博取包收,这也决定了它在《红楼梦》中复杂的表现。道家精神追求返璞归真、超迈脱俗,提倡静柔之道。按其流派划分,有隐逸派、治世派、异端派、放情派、神仙派几种,其精神包括容纳汇合、抗命逆修、实践力行、救人济世、恬淡通脱。

跛足道人无疑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本身已脱俗成仙,而且每每下世度人,告诉人们解脱之道,青埂峰下携顽石入红尘,以《好了歌》度甄士隐,再到后来宝玉有难时的不请自来等等,这些都体现了道教的精神,而且他本身也麻屣鹑衣、不修边幅,不管世人诽谤,我行我素、恬淡通俗,这应该是一个完美的道教人物形象。

第二个层次的人物是贾敬和张真人,这两个人物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知识型的,即对道教知识可能知道一些,但是对其精神实质则没有把握。贾敬沉溺于外丹且死于外丹,张真人虽惯于阿谀逢迎、俗气低媚,但他们对道教甚至还知之甚多,否则贾敬也不能炼丹,张真人也不能掌管道箓司一印,只是他们并没有掌握道教的精神实质。

等而下之的是第三个层次的王一贴和马道婆。王一贴油嘴滑舌,江湖气十足,自己也承认不仅治妒妇的方子是胡诌的,而且“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混”?马道婆则走家串户,讨些小惠小利过活,根本不懂得道经玄机,却满口菩萨因果,专会魇魔邪术,干些骗钱坑人的勾当。

老子强调“贵柔守雌”,庄子乐道“安时处顺”,皆以柔顺为美。道家脱胎于母系氏族社会,故阴柔之美与儒家相反相成,相得益彰。老子说“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而贾宝玉总说:“女儿是水做的。”《红楼梦》把女性奉为至爱,即使是被林黛玉讥讽为“母蝗虫”的刘姥姥亦善察言观色,八面玲珑。

历来红学研究喜欢把宝钗归入儒家伦理道德所塑造的模本,其实她骨子里根本就是道家的。《红楼梦》第八回说:“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以及王熙凤对她的评价“一问摇头三不知”。

再加上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宝钗扯着了“牡丹签”,上面写着“任是无情也动人”,大家说只有宝钗配扯牡丹签。而这样的“无情之人”倒是符合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五章)的因顺自然思想。

她承欢贾母、体谅母亲、和睦姊妹的做法特别像魏晋玄学郭象一脉所提倡的“名教即自然”的态度,“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逍遥游注》),所以,宝钗为何不能“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应物而不累于物”呢?

宝玉是属于道家派别之中的放情派,林黛玉和宝玉感情最相契合,因此,黛玉也属于放情派,只是没有像宝玉表现得那么明显。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才华居于次要地位,女工才是第一要务,但像黛玉那样的女子实属罕见,她根本不在女工处用功,却才华不二,所以她也应属于这一流人物。

《红楼梦》中所刻画的另一个道家人物应是迎春。她对世事无挂于心、采取逃避的态度,俗称“二木头”,她的生活中没有一点积极的意识,甚至连身旁的丫环和奶妈子都制服不了,在“贾府四艳”中数迎春无能,丫环和奶妈吵架,她居然旁若无人地看《太上感应篇》,被林黛玉讥为“虎狼屯于阶前,尚谈因果”,最后嫁给“中山狼”因忍耐、逃避而死。

冯友兰先生认为,道家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重生”,但如何“重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策略,最初阶段是“避世”而未能重生。《庄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只重视内心修炼而不兼外修,结果会如迎春那般落得“虎食其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