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寻找真实的榜样:对话中央电视台《真诚沟通》栏目负责人

句子大全 2010-04-20 09:08:40
相关推荐

原标题:寻找真实的榜样:对话中央电视台《真诚沟通》栏目负责人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真诚沟通》栏目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该栏目推出的一个个人物和事件,以其真实的形象,闪光的思想,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这些短片的思想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对中华五千年厚重文化积淀和强劲生命力的有力佐证,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丰富的理论价值。

近日,本报理论部特别邀请该栏目组5位主要负责人,围绕媒体责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就该栏目的创办历程、理念创新和发展愿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在此择要刊发。同时,由本报理论部策划实施的“传递正能量”栏目,将以《真诚沟通》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撰写系列短评,亦即从本期开始推出。

对话嘉宾:许 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孙 竹(中央电视台新闻视觉艺术编辑部副主任)

曹红晨(中央电视台新闻视觉艺术编辑部公益服务组制片人,主持《真诚沟通》栏目工作)

雷 溶(中央电视台新闻视觉艺术编辑部公益服务组主编)

主 持:徐 涟(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理论部主任)

杨晓华(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副主任)

中国文化报理论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无论是作为思想理论,还是作为推进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其影响力都十分巨大。但是当我们从国家层面从上而下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的时候,我们同时需要自下而上,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言行中,寻找这些价值理念的鲜活的存在形态。作为一个文化媒体的理论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真正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思考和总结,与社会生活的真实存在联系起来,进行一种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真切生活气息的宣传报道。这样,一方面可以为理论思考提供生动的现实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现实中本已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人和事,提供一个深度的关照和阐释。《真诚沟通》栏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标本库。电视媒体主要是一种感性的呈现,今天我们希望诸位能够分享在这些感性呈现背后你们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取向。首先,我们很想知道,当初这个栏目是如何做起来的?有着怎样的初衷或者理念?

许强:《真诚沟通》是2002年开始创立的,2010年恢复放大到频道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我们确实还没有想着从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加以提炼和总结。实际上,最早,《真诚沟通》只是《东方时空》栏目组的一个创意板块,白岩松、雷溶等都是最初的创办人。几年下来,我们感觉到,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取得很大进步,另一方面,我们在思想、文化、道德上,暴露出很多薄弱或者缺失的地方。为了追逐市场利益、个人利益,人们走得太快,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我们在追求高效率、参与激烈竞争的压力下,确实得到了一些功利的东西,却丢掉了最值得保留的东西。我们确实获得了不少物质上的享受,但在精神层面,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却感受到很多负面的东西。我们力图通过《真诚沟通》这样的片子,去挖掘和表现一些在当下这种社会趋势中,仍然在坚守的人。坚守什么呢?坚守我们五千年文明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可能是文化,可能是生活方式,也可能是道德,如果我们不加以关注和传播,可能会被很多人忽略。

中国文化报理论部:《真诚沟通》一反以往容易出现的形象高大的典型宣传的方式,聚焦的对象大都是普通人。你们如何选择这些人?以什么标准来选取这些对象?

许强:首先通过一种视角,我们努力加以发现的,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如何优秀,而是发现他的一种有价值的状态和感觉,这种状态和感觉,大家都乐于分享。比如铁路巡路员计文革的故事。30多年来,他一直是中国最北端、黑龙江漠河的巡路员,每天的任务就是每当火车要过来,按要求把相关的物件整理得整整齐齐,然后立正敬礼,目送火车远去。那一段铁道上只有他一个人,但他丝毫不含糊。这样一个人传递出很多信息。

再比如大勺哥——这是我们去年拍的一个人物——他每天清晨3点钟,带着14个锅去摆摊,靠这个挣钱,然后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他爱自己的孩子,供养孩子,他通过正常的合法劳动,而不是坑蒙拐骗。他很陶醉自己的生活,每天生意一结束,哼着曲儿,高高兴兴地回家。我想,这种状态和心态值得尊敬,我们就是要弘扬这种踏踏实实做人的精神。

有时候,有些感觉或者精神,是我们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但外国人会发现。比如我们拍的一个上海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居委会非常感兴趣,愿意参与;另一个住在云南的外国人,他觉得伸手一摸,周围的很多东西就是两千年前的遗存,十分感慨。他生活在只有一二百年历史的国家,一直没有这种体验,但在中国感受到了。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会拍到一些确实是好人好事的素材,但是我们最怕把这档节目做成好人好事的宣传。

所以,我们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一个很短的只有1分30秒或1分10秒的片子里,表现出我们想要的这种感觉,一种承载着意义和价值的感觉,把其中的信息传达给观众,让大家产生共鸣,看完后和我们有一样的感受。

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过去,理解民族文化,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的身上,他们当然是民族的精神高地。但是这些普通人,构成了我们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和底座,他们身上展现的精神,恰恰是最有生活感,最有大众性,最有生命力,我们最应珍惜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构成我们核心价值体系最基本的内容。

许强:我们这个民族很了不起,是世界上唯一的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体。生生不息五千年,我们靠什么?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民族魂中几千年来渗透到血液中的文化和道德积淀,这应该体现在每个人身上。所以,我们确实不是单纯从宣传角度去想事情,而是睁开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整个民族的真善美。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就是由千千万万个计文革这样的普通人所承载的,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他们精神的存在,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中国文化报理论部:当初,为何想到从“沟通”的角度去创设这个栏目?

雷溶:在节目初创的时候,我们首先是觉得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群细分非常明显,各种各样的矛盾、摩擦,生活中背对背的事情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架设一个桥梁。《真诚沟通》最早就是想打破职业之间、种族之间、地域之间的隔膜和障碍,起到这样的桥梁作用。这种桥梁不见得能解决问题,但起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别人、理解别人。特别是那些在我们看来往往属于弱势群体的人,他们仍然保有着尊严,保有着做人的良知,保有着最起码的道德感,这恰恰是我们社会非常需要的。当下,我们社会最需要的可能还不是建设什么新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能保有自己做人的最基本的价值观、道德观,拥有最必要的社会良知。这些弱势者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就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地触动你,甚至让你感觉到,他们看似普通简单的坚守,你却未必能做到。

通过拍摄这些人物,事实上,我们记录了整个社会中善良的积累和发展。从一个时间的流程上看,我们的确寻找并表现出了那些能够做到点滴善良的中国人。我们不是像新闻那样暴露社会问题,提出亟待解决的现象,而是给这个社会注入温暖,把这个社会的温度拿出来去传递。事实证明,整个社会还是温暖的,是充满希望的。做《真诚沟通》的记者也是最幸福的,面对的都是人身上美好的一面,善良柔软的一面,我们每敞开心怀地采访一次,就获得一次正能量。

中国文化报理论部:生活是个大海洋,普通人千千万万,包括你我他,《真诚沟通》 的编导们具体是从一些什么渠道,去搜寻符合你们选题的那些人?

雷溶:我们找选题,大多数是从网上、报刊上。原来也曾按照职业、行业找过。后来还跟着央视的新闻栏目找一些选题,也有收获。总之,你得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寻找线索,重要的是你要有方向,有方法,要善于发现。

我们处在网络时代,网络是没有界限的,为我们打开了非常广阔的世界。我就是通过网络发现一个大学生集体,他们毕业后准备一起去农村牧羊。他们是城市长大的孩子,但学的是农业养殖、种植专业,他们要去农村做生态、有机农业,一部分人养鸡,一部分人种西红柿、开西红柿博物馆,还有人专门做无毒大米。他们觉得未来的社会,除了高科技、高楼大厦之外,最根本是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保障。我就通过qq、微信什么的,和他们聊天。所以,寻找选题最重要的是去掉门槛,打开心灵的感知。你对什么感兴趣,什么就会进入你的视野。

中国文化报理论部:如今《真诚沟通》已经被很多媒体模仿和追随,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如何保持这个栏目的特色?如何严格把关使得你们的标准可以最终成功地呈献给观众?

许强:央视作为国家平台具有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有自己的团队优势。我们如今播出了300多期,每做一期片子,要经过好几道严格的把关,有些片子改了七八遍,甚至十几遍。再比如拍摄,最终每一期片子只有一分多钟,但是我们素材的拍摄却经常要用两三天,一个礼拜的时间,其中好多次拍摄可能最后都被否定了,有的干脆要重新拍摄。所以从立意,到拍摄,到后期制作,到审片,我们都要保证按照我们的需要来把握感觉,否则有可能在把关时反而把好东西扒拉掉了。

曹红晨:《真诚沟通》最初是3个人,现在变成20多人的团队,如何保证这些新来的人能够符合我们的要求?我在西藏曾看到一个老猎户如何训练藏獒,我觉得我们就像训练藏獒一样训练我们的编导。猎户把藏獒放在一个大坑里,长达3天,什么都不让吃,让它感到极度饥饿的时候,再让它喝狼奶,培养他的灵敏的嗅觉。我们做《真诚沟通》,首先就是培养嗅觉。新人一来,一年之内,摸不着机器,也不用采访,主要任务就是找选题。有些人挺了一年半,也不能投入片子的创作。我们认为,一个编导只有具有了对《真诚沟通》的敏感嗅觉,才能被现实中有特定价值的人物、事情打动,才能具备我们想要的那种感觉,成为合格的《真诚沟通》的成员。

中国文化报理论部:《真诚沟通》举办了将近10年,形成一定的规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后有些什么规划和打算? 曹红晨:《真诚沟通》在观众心目中印象确实是比较深刻的,受到上上下下很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为什么?一个是这种节目的形态较短,片子中的一点一滴很容易就记住了,另外一个就是不唱高调、不打官腔、平常话语、本色感情,老百姓喜欢。

但是,《真诚沟通》坚持了10年,我们必须琢磨未来的发展路径。《真诚沟通》列为公益广告,按说每做一期,应该撰写严格的脚本,应该设计场景、语言,应该有演员的表演,但这些我们根本没有。我们都是在真实地记录。也许可以称作是一种公益性的微记录?我们在有效的时长内,用一种镜头语言,通过30多个镜头,记录下一个人、一件事情的点点滴滴。不是大篇幅记录宏大的国家层面的事情,而是通过普通人一点一滴的言行,显示支撑社会发展的那些力量所在。

中国文化报理论部:《真诚沟通》所表现的这些人物身上的精神或者状态,都有强烈的现实性,他们作为一种力量、一种正能量正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

孙竹:《真诚沟通》定位于纪实性公益广告,不仅具有新闻性、公益性,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我们一方面挖掘和传递人物背后的思想和价值,另一方面在镜头、意境、语言、结构等方面,追求一定的艺术效果,追求广告的品质。除了思想性、艺术性的追求,我们还追求时代感。我们的很多选题,要符合这个时代特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比如,中国现在是老龄化社会,老人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公共问题。我们就选择了一对旅游走天下的老年夫妇,这对观众来说很亲切,很有启发性,因为这是对一个普遍性问题的回应。

作为一个创作集体,我们传递的理念就是“汇聚力量,传播文明”。媒体不光传递信息,还要传播文明,更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推动社会、甚至人类的进步。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存在浮躁、浮夸的风气,就电视台媒体而言,很多地方做节目,无节制地追求娱乐化,片面地追求高收视率。但作为国家媒体,不能追随简单的娱乐化,甚至迎合一些低俗的东西。我们要有一种高尚的情操,承担这个时代的责任并引领社会进步!

中国文化报理论部:《真诚沟通》栏目的价值还在于,在我们惯常采用的宣传方式和理念之外,提供了另外一种直入人心的路径,即通过真诚沟通,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受到正面的影响与引导。

孙竹:实质上就是创新宣传的艺术和语言。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有很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认可,它不仅体现在各种荣誉奖项上的获得,也体现在商业票房上的价值。我们的《真诚沟通》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借鉴这种电影的方式,聚焦在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主题上,以紧贴生活感受的话语让大家感动或者思考。《真诚沟通》所表达的这些人物和事迹,对大家就是最真实,最有感召力的榜样。

10年中,《真诚沟通》没有自己推销自己,我们所推动的社会进步也许就是最大的推销。我们这些片子的核心价值,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外国朋友感受到、记住,并深入内心,这才真正能够证明媒体人的价值。

(来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