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如何提高法语翻译水平?

句子大全 2010-04-15 18:25:44
相关推荐

而对于某些希望外语水平超越直觉层面、实现自发性表达自我的人来说,我们应该承认,其外语在某些方面应能达到母语水平。此文中,我无意对行内人口中的“A”语言展开进行论述,仅将其视为一个受过教育的讲话者的母语语言能力问题。母语的获得及其水平的提高通常是必需的,且一般都是可以做到的,在此我不做过多论述,而更多地就口译员的外语应达到何种认知水平以及如何达到该水平进行研究。

所有外语语言水平达到高级阶段的人都清楚,在实践中存在大不相同的两个方面:一为“被动”认知,或称为理解;二为“主动”认知,或称为表达。

如果我们对一种语言认识较浅,会觉得表达比理解更容易。而随着语言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发现,当习惯倾听该语言后,会越来越容易实现对声音的重构,甚至好像能清晰地领悟到这门语言。慢慢地,我们将不再受阻于某些陌生的术语或罕见的表达,可以在缺乏先备知识的情况下,理解这些术语与表达的意思。因为将不同的知识运用至对语篇的理解,可弥补语言上的不足。即是说,在理解一门外语时,如果不受表达上的限制,我们可以进步得更快、走得更远。有意成为口译员的学习者,能够且应该让自己的外语理解水平接近母语水平,做到与母语使用者相比,无明显差别。

相反地,当我们在使用外语进行表达时,想要达到完美的程度则是不现实的。青春期过后,我们在直觉模仿上存在了生理限制,且懂得了运用一门语言的逻辑来进行思考,因而,使用一门外语来完美表达自我几乎无法实现。第二语言嫁接于第一语言而存在,而不是在感知外在或内在的事物中习得,因此,除非我们回到童年状态,抛开第一语言的影响,否则无法真正做到对第二语言的自然掌握。无论在外国生活了多久,不管浸淫于外语环境的程度多深,我们的外语水平很难达到受过教育的母语使用者的水平,而在进行口译时,母语的介入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可能性。

因此,口译员应达到的语言水平,应定位在低于对多语言“十全”认知这个乌托邦式的水平,而高于在国外自发达到的、或在学校努力习得的水平。

当某个人去到国外,他既不懂当地的语言,也未曾在学校学习过这门语言,那么在刚起步时,他的进步是相当快的。无论他年纪多大,在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后,无需进行过多的努力,他都能很好地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形。而从此时起,他的语言水平进展将放缓,继而停滞不前。这时,语言提高与其他领域是相通的,收益递减规则起作用了。当然,科学工作者与移民劳工在语言上的水平是不同的,但一旦他们的语言水平足已满足其沟通所需时,语言即停止了进步,这一点却是相同的。

超越沟通所需的语言水平,并非理所当然。因此,在了解外语获得与外语提高区别的同时,我们应向自己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如何使自己的外语水平超越沟通所需?这一点甚为重要。

也许我们会问,为什么语言水平停留在满足沟通所需是不够的?简单而言,口译职业要求我们具备更高的外语水平。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每一个需要外语知识支撑的行为,都有其自身的语言目的。教师旨在能实现对语法和语义进行一丝不苟的修正与应用;游客满足于凑够几个的单词或句子,以便能顺利找到酒店、饭馆或进行问路;托尔斯泰或索尔仁尼琴的倾慕者学习俄语是为了通过文字读懂心爱的作家;工程师希望能查阅相关领域的外语文件;而会议译员,则需要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以便能为人类的各色活动充当代言人。为达到此目的,译员的语言水平应大大超过在同一环境内进行沟通所需的水平。译员应能理解交谈者的对话内容,尽管交谈内容与其无关。译员不是沟通行为相关人,却是沟通行为的中介人,须能理解双方的语言。译员在瞬时对话中,充当着双方代言人的角色,在倏逝的场合中,完成着自己的工作。译员须要在话语落下的瞬间抓住讲话含义,一丝犹豫或任何迟疑都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为口头论述是一个流畅生成的过程,不允许任何思考停顿。

口语理解不同于书面理解,后者允许我们进行分析、思考、查阅参考资料。

口头表达所受的限制不同于书面表达,其质量定位更为清晰,或是表意清晰,或是难以理解。对于笔译而言,读者总能获得一些信息、重读某一段落、进行分析解读,最终理解文章所指;而面对一场低劣的口译-当然上帝也知道这种情况与笔译相比只多不少,听众所能获知的信息则极为有限,由此产生的误解、对话中断屡见不鲜。误解可以化解,争议可以解决、对话可以重启,与此相比,更为糟糕的是,低质量的口译,将使对话双方在“迷雾”中进行交流,从而导致信息不透明,最终沟通成果乏善可陈。面对对方多次的闪烁其词、含糊不清、逃避真正对话等“蓄意”行为,对话另一方给予多少信任?译员如未能充分理解,则表意不清,在倏逝的工作场合,只能是讲了等于白讲。

以一场德法同声传译为例。德语句法与法语相比区别较大,因此口译员不能按接收到的德语单词顺序依样画葫芦翻译为法语,也不能痴痴地等着动词的出现,因为德语长句中,动词一般是在句末。语法学家常说,一个介词只有跟着动词才能表意完整,有人据此推断在缺乏动词的情况下,基本无法理解某种论述;而有些人,本身不是翻译,且对德语了解甚少(或者根本不懂德语),也附和声称同传译员在听到动词之前无法理解说话者讲话内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翻译其他语言时的类似问题。日语、阿拉伯语等语言的句法结构与我们大相径庭,而对于高水平的译员而言,这并不比翻译句法结构相近的语言难度更大。因此,只要对外语有直觉认识且对谈话主题有足够了解,译员在翻译一篇德语讲话时,其流畅程度不难达到德语使用者理解该讲话时的同等水平。这就像一个德国人在听德语时,出于对语言固定结构的认识,在理解讲话时并不需要张大嘴巴静候着句末动词的到来。与法国人听法语、英国人听英语一样,德国人理解德语讲话都是跟着句子意思顺畅进行的,而非一个断断续续的过程。

既然德国人能跟着讲话顺畅地理解德语,那么一名法德译员也能做到这一点。在此基础上,译员使用法语正常词序,流畅地表达意思。一场口译就是一个正常理解与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础,就是在理解外语时达到与母语使用者同等的水平。

如何提高语言?

同传译员只有迅速跟上语链,才能顺利开展工作。这一点,有时会因为对讲话存在不同层次的不熟悉而受到影响,译员应有意识地针对每一项不足进行努力,以提高翻译质量。我发现有些自觉的努力能帮助我们跨越“沟通”,达到一名会议译员应具备的水平。下面我将进行介绍:

一、发音

当我们能理解讲话者时,我们将不再关注他的发音方式。倾听是为了理解说话内容,而非说话的方式:英语水平尚好的法国人,他不能真正字字听懂,只是将一些声音线索进行重构加以理解,那么他的英语发音得不到提高。如“committee”这个词,有些人会将重音落在第一个音节上(cómmittee)。如果想要正确地掌握重音位置,我们应该重新定位一下听外语的目的:不再去听说什么,而是去听怎么说,有意识地去记下母语使用者将重音放在哪个音节。只要这项工作尚未完成,译员就应将注意力一直放在声链上,而非语篇的意义建构上。当译员掌握外语的语音结构时,则能将注意力放在语篇的含义和清晰的自我表达上。如果译员需要竖起耳朵紧追话语,那么就分散了一部分脑力劳动,而这部分本可以运用到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中。

法国人在英语发音上一般存在三个错误,这源自于听力上的不注意。

1、重音错误(如把committee发成cómmittee);

2、将一个整体的各要素按同种方式进行发音,而未能注意到必要的声门塞音(如:a white house – the White House;verrichten - verarbeiten);

3、混淆长原音与短原音(to sleep – to slip)。

从书面上看,

Mr. Clinton is in theWhite House和I have a white house on the seaside这两个句子在发音上看不出区别,法国学生会按“书面”而不是凭听到的进行发音。

在英语上不加辨别,在德语上更是如此,当面对需要声门塞音的意群时,就不只是说得不清楚,也会给听众在听力辨别上造成困难。

第一个建议:将外语栏目进行录音。将注意力有选择性地放在字字之间的停顿处和声门塞音处,不关注语言的其他要素。然后根据停顿位置,记下字词或意群。

重音上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应该承认成人在外语发音上没法达到母语水平这一既定事实,但这不能成为其无法辨别并准确安排重音位置的理由。

第二个建议:重复上述练习,辨别主要重音和第二重音的位置。这是重要的选择性听力练习。成年人只有在发现了发音上的错误后,才能着手去解决这个问题。在没有记下重音落在哪个音节上时,重复念读文字,往往只是在重复错误。

长原音与短原音混淆问题。一个人如果不能辨别长短原音,则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笑话。例如,说安眠药时,不是“a sleeping pill”,而变成“slipping peel”(译者注:打滑的果皮)。

第三个建议:与上述方法一致,在重复念读文字时,听并记下长原音,直到正确的发音形成习惯。

将听的问题进行分类,是为了把注意力依次放到不足之处。学语言而无需有意识地将语言进行要素分解,只有小孩能做到。成人大脑已失去了这种必要的可塑性,因此要有意地针对不同缺点下功夫,逐一进行改正。将注意力逐一放到外语的各要素上,可以使我们逐步地锻炼听力,直至听力理解形成反射,从而可以将更大的精力放到对语篇意义的理解上。

二、词汇

关于词汇方面,现代术语工具包含了成千上万的主要交际语定义。如果算上品牌名、缩写、专有名词、首字母缩合词等这些在语篇中与常用语同样重要的要素时,那将超过百万级数。这些术语库数量庞大,大大超过了常用词汇。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使用的术语不超过一万条,但使用频率大不相同:有些在一秒内会使用多次,有些一辈子就使用一次。对于口译员而言,术语在语篇中出现的频率要重要于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如术语“尿道”,在一场一小时的泌尿外科会议上将会出现很多次,而在其他场合则甚少出现。不熟悉语言上出现频率较低的术语,学生对此大可不必过分担忧。通常情况下,每个文本在翻译时都需进行术语学习。这个学习并不是为了提高语言,而是会议翻译前不可或缺的工作准备。关于词汇知识的提高,口译学生应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那些似乎是认识的,但在上下文环境下不能完全吃透其含义的,或是对其语义份量掂量不准的词汇上。例如,我经常听到将“相同”翻译为“相似”,或将“我相信”翻译为“我希望”。

学生应转变初学外语时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记下不认识的用语,啃读双语词汇表等。但是,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我们不认识的字词成为不常见字词,不存在普遍意义,只有在翻译相关文本时,偶尔需要将其记下。另外,这种初学的习惯有不利之处:看似无关紧要的单词容易被忽视,对于语言能指的熟悉使我们误以为能准确理解其所指及语义扩展。例如“risberme”(译者注:护道)这个单词经常会因其陌生感而被我们有意记下,而认识这个单词对于语言的基本知识并无过多提高。它的英文对等单词“shoulder”(译者注:肩膀、护道)作为“护道”这个用法则时常不被记下,因为“shoulder肩膀”这个单词我们太熟悉了,似乎很容易就记住了。这种学习上的偏颇对于口译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以及未来的职业实践都是有害的。在语言知识层面认识“risberme”这个单词或“shoulder”这个词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未能解读出“shoulder”在语境中指的是“堤脚处护坡”时,那一个轻率的翻译将脱稿而出—“肩膀”。在这一阶段采用啃读单词表的方式来提高语言,只能记住一些意义不大的单词,而误导了我们的翻译。

此外,词汇表这种一一对应的固定形式也有可能导致我们在职业实践中出于条件反射造成翻译不当。举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同事在译厢里身也不转就对我说,“browsing,就是浏览的意思!”,而这个词出现的背景是,一个国际协会的秘书长正在介绍下次会议女士们的日程,原话为“下午是自由时间,大家可以browsing”。从相关背景上看,这里的意思很明显,应该是给女士们留下了购物的时间。“browsing”在这里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理解其语义层面的含义,解释为“随便看看,找找有趣的东西”。不掌握某个词本身并不是大问题,严重的是对下述语言现象的漠视:任何情况下,语言能指仅能阐述其语义学含义的一部分。而在语篇中,一个词语表示的含义是“当场并立刻”的,而并不是“通常情况下”的,因此,职能翻译要求我们应自觉地屏蔽脑海中现有的固定对应。

针对某一表达,筛掉其他含义,采纳最合适的解释,这不是语篇的唯一特点,我们还要注意到新含义的出现。这种情况下,译员对某个词的把握不再是依靠先验知识,而是根据该词产生的整体环境进行判断,得出合理解释。有一次,一名法国学生对我说,她对美国同学的邀约习惯感到吃惊:当邀请她出去喝一杯或吃午餐时,美国同学以一种十分物质的语言进行表述:“I’ll buy you a drink, I’ll buyyou lunch(译者注:我给你买瓶饮料/我给你买份午餐)”,她觉得在法语的类似表达中要显得委婉些:“On offre un verre (译者注:我送你一瓶饮料)”。她从中得到了与一位著名德国语言学家类似的结论。这位语言学家认为,法国人更为浅显。例如,法语的ami所指的朋友中,有一部分是不可以用德语Freud(译者注:共患难的朋友)来定义的朋友,ami的语义含义要比Freud更为广泛,德语中需补上Bekannte(熟人)才能算完整对应。正如学生例子中,法语offrir的含义要广于英语的offer,英语需以buy加以补充。相比于提炼出意义不大的社会语言心理学结论,我们更关注于这个问题对翻译质量,甚至民族相处的影响。学生应明白,词义的拓展在不同语言中是不尽相同的,即使它们看起来似是完全对应的。因此,在翻译中,我们要寻求一些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翻译,比如上述例子中采用offrir来翻译buy,用Bekannter来翻译ami.

“假朋友”现象众所周知。任何一个译员学生都不会将英语的actually(实际上)、unique(独特的)及德语中的raffiniert(狡猾的)与法语的actuellement(目前)、unique(唯一的)和raffiné(精细的)搞混。这里的问题是,针对同一能指,我们要了解它不同的含义,而如果涉及到不同的词义拓展时,其区别将更为微妙,混淆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高。因此,作为口译前期准备的语言知识提高,要求我们随时了解语言的词义限制,明白建立起“新对应”的必要性。

第四个建议:为了强化词汇知识,同样地,应收听外国广播或电视台,或者看和注意那些我们认识的、但语义已具体化的词汇。无论听还是看,我们要永远思考词汇在其具体语境中要表达什么。

三、语法

我们现在来到语法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放下过重的包袱,将精力集中在最重要部分,服务于未来的职业实践。第一点要记住的是,我们要在应用语法上努力,而不是在标准化规则上下功夫。语法分析可能在外语学习的第一阶段中有其积极意义,而就现阶段我们的水平而言,语法分析应退居二线,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诸如在文本中遇到的某个英语形容词适用于哪三个名词,或者英文偏向于使用被动语态而法文倾向于主动语态等此类问题,基本无需再提醒学生注意),另一方面是相较于深入研究语法知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反而更能更快提升我们的外语知识水平。

在现阶段,学生应掌握语言语法性与可接受性两个概念的有效区分,应明白文本和语篇中在表达模式上几乎不存在什么限制。语言表达可以随时跳出语法规范这个狭窄的框架。这意味着,当我们想要通过提升语言能力来学习如何去翻译时,应从语言产物 — 文本上去解读语法功能,而不是靠我们先期掌握的语法规则去分析它。

相较于对语法形式进行单独分析而言,对文本整体关联性的掌握及其相关外部知识的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快地掌握语法。

以动词时态为例。我们都知道,“现在”这个概念是最具弹性的定义。其生理时间被定义为1/16秒,超过该时间,则两种连续性的刺激会相互交织,产生独特的感受。我们也知道,视觉或听觉上的后效时间会持续几秒钟。而我们还可以把一个小时的过程或者一个月的假期等等也视为“现在”。事实上,在不同的语言里,对时间长短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不止是“现在”,对“过去”和“未来”,不同语言的切割方法都不尽相同。我们需要对此感到惊讶吗?

故事的关联性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外语中时态的运用,而单纯对时态进行分析,不管是多么详尽也无助于我们对故事的理解。

学生应通过语篇来理解某事实存在于过去、现在或未来,从而准确翻译出外语的时态,而不是根据过去时、现在时或将来时的外在形式来进行翻译。例如,英语中某个过去时形式的句子,在翻译中要使用现在时;德语中某个用现在时描述的情形,在法语中则需要使用将来时进行转述,而不是原封不动照搬原文时态进行翻译。因此在翻译表达中,我们要从语篇出发去了解实际情况。

第五个建议:学生应改变一一对应解码语法要素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趋向。学生应学会不参考语法知识来掌握外语的语法。做练习时养成阅读完整文本而不是部分语句的习惯,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抓住其整体意思,进而分析其中的语法运用。与发音和词汇练习的推荐方法相比,语法练习顺序基本是逆向进行的。

关于语法问题,向母语使用者请教是必不可少的。当外语学习者发现某个语法与自我逻辑理解存在矛盾时,应想到是否母语语法干扰了对外语文本的理解。这种情况下,应向母语使用者咨询文本的意思,而不是文本的语法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总结出母语语法与外语语法的不同之处,进而消化吸收,并在以后翻译中彻底消除了这个问题。

四、语体

语体在语言知识中地位重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逻辑。在语篇表达的逻辑中,我们可以看到语体的意义。

特别是对同传译员而言,掌握两种语言的逻辑极其重要。只有做到这一点,同传译员才能跟上语篇声链的节奏,避免出现翻译延迟这种严重的问题。例如,在翻译“be here between 6 and 7”(译者注:请在六点到七点间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存在任何问题,但如果讲话者是日本人时,那就有翻译不佳的风险了,因为日本人会说“between 7 and 6”(译者注:七点到六点间)。另外,表达的清晰度还不仅仅是表达正确与否。例如在翻译“the past ten years of slowgrowth have hit both the US and Japon”时,译文“les dix dernières années de croissance lente ontfrappé les Etats-Unis et le Japon”(译者注:缓慢增长的近十年打击了美国和日本),这个译文是正确的,但相比译文“Le ralentissement de la croissance des dix dernièresannées a affecté les Etat-Unis et le Japon”(近十年来的缓慢增长打击了美国和日本),表达的清晰度是不够的。语言“工程”这种说法因其陈旧的内涵而受到众多语言学家的驳斥,科学上也尚未正名,但语言“工程”是存在的,如果我们在翻译中想做到摆脱另一种语言逻辑的干扰,就应该重视这种语言“工程”。

口译中,不能使用法语逻辑来对英语进行分析,这有可能会使人觉得两种语言的特色不合逻辑。译员应从英语表达法出发来理解某种英语表达的意思,随后转为法语逻辑进行表达。

第六个建议:为了掌握一门外语内在的表达逻辑,我们应请教母语使用者,以验证我们对一篇外语文本的认识,从而避免我们使用自己语言的逻辑来分析文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口译学习者还应避免踏上“比较研究法”的歧途。在理解英语时,应从英语“工程”出发,来理解一个美国人所理解到的含义。翻译比比较更为深入,口译学习者要学会尊重另一种语言的内涵,要学会在构建自己的翻译时,时时不忘不同语言在传递同一概念会采用不同表达这一事实。

学生应多读多看,一周阅读几本书,以求消除母语屏障的制约,实现对外语的自发性理解。做到这一点时,学生才算完成了口笔译学习的准备工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