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离家68年回乡找不着家 兄弟俩来温州寻根遇难题

句子大全 2010-04-02 09:45:20
相关推荐

“他们家的洋房应该位于现在的市区东门附近,原来的永川码头那里。”一位读者昨天拨打温都新闻热线88868886,向郑淼兄弟提供一条寻亲线索。

古稀老人郑淼和弟弟从美国专程回温,并向温都求助寻亲的消息昨日见报后,温都新闻热线88868886当天电话不断,十几名热心市民提供了寻亲线索。有意思的是,接听热线的工作人员询问提供线索的市民姓氏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我姓郑”。

同时,不少市民通过掌上温州客户端留言提供线索,并祝福老人能尽快找到家人。

郑淼兄弟老家在哪里?

有市民建议去永嘉郑氏大本营找

郑家兄妹的根在永嘉楠溪何处?昨天一早,市民李先生拨打温都新闻热线88868886称,永嘉郑氏的大本营在塘湾、表山和九丈,那里是宗族的聚集地,建议两位老人可以去那里找找看。市民胡先生则说,可以去永嘉岩头水西村打听一下,“那里全村都姓郑,有个很大的祠堂。”市民郑老伯建议郑淼兄弟去永嘉瓯北的罗浮菜场口寻找郑氏家谱,肯定能查到线索。

永嘉的郑阿婆说,她是郑淼兄弟的同辈族人,建议郑淼兄弟去永嘉塘湾、表山等处打听,那里有很多郑氏的后人。郑阿婆说,如果郑淼兄弟找不到,她愿意陪着一起找,“相信一定会找到的。”

在市区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郑先生是永嘉岩坦人。他说,看到报道后,自己通过百度搜寻相关信息,发现一篇博客里提到岩头有个村子,里面有“郑荣发”的字样。他推测,这是不是跟郑淼老人的祖业有关。

“郑淼兄弟很可能是永嘉上塘河岙村人,那里郑姓村民很集中。”读者王先生分析称,郑淼的舅舅姓王,祖母姓陈。而永嘉有“三个王”,其中一个“王”就是在山仓村,村民基本上姓王。河底村紧邻山仓村,这两个村子附近还有一个陈岙村,村民都是姓陈的,“过去的人习惯与临近村子的人联姻。”王先生称,如果有需要的话,自己可以帮忙回永嘉老家打听郑淼舅舅王健的消息。

“我们这里有永嘉、乐清和青田等地的郑氏族谱。”中国郑氏联谊会温州分会的郑先生说,可以为郑淼兄弟提供这方面的帮助,“都是自家人,从美国回来不容易,希望能帮上忙。”

幼时居住的洋房在何处?

专家称“铁马路”就是飞霞北路和飞霞南路

除了从族谱寻找,另外一条线索是郑家兄妹离温前居住的两层洋房。

看到郑淼兄弟的寻亲消息,50多岁的读者卞先生专门向自己的老母亲核实当年的一些情况。他说,郑淼家所在的“铁马路”应该就是飞霞北路。当时“铁马路”附近住了很多永嘉人,“但是过去了68年,房子应该都拆了。”

48岁的市民吴先生向温都提供线索称,“老人小时候住的洋房可能在江滨路和东门步行街的交叉口。”吴先生称,自己家几十年前就住在那里,附近还有一家玻璃仪表厂。“铁马路就是飞霞北路,老人说房子的后门就是瓯江,很大可能就是以前的永川码头。”他说,过去的永川码头位置差不多在瓯江路附近,当时那里还是滩涂。

网友John建议,可以从老人位于市区打绳巷的祖业着手寻找线索,也可以向中亚集团了解相关信息,“那里有解放前一些私营企业的档案,或许会有线索。”

昨天下午4时多,中国郑氏联谊会温州分会的郑先生再次给温都新闻热线打来电话称,他的朋友林先生说对郑家洋房有印象,就位于东门这里。据林先生介绍,他的一个同学在郑家离开温州后,曾居住在郑家洋房内。郑家洋房后门的溪滩就是“浦”,是连接瓯江的。

“‘铁马路’就是指现在的飞霞北路和飞霞南路。”温州地名专家金文平说,这是旧城外的一条道路,相当于现在的过境路。铁就是硬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一条硬路。城内的道路只能走马车、板车,但“铁马路”因其道路夯实,能开拖拉机、大货车等载重量较大车体较长的车辆,所以老百姓俗称为“铁马路”。这条“铁马路”在上世纪40年代已现雏形,但尚未被命名,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命名 以飞霞桥为界,飞霞桥以北称飞霞北路,飞霞桥以南称飞霞南路。

郑淼父亲的资料哪里寻?

远在河北的热心人提供一份通讯录

昨晚7时左右,河北沧州的郑先生给温都新闻热线88868886打来电话称,他有郑淼父亲郑平上军校时的通讯录。

这位郑先生说,他曾于去年到温州参加过郑氏宗亲会,也加入了浙江郑氏宗亲组成的微信群。“看到很多微信群里,都在转温都报道的美国郑淼兄弟寻亲的消息。”他说,看了报道后,自己找了去年郑氏家族出版的一份内部资料,一查,果然发现了郑平的名字。

在郑先生提供的这份通讯录里,记者找到了郑平的信息:郑平,字博惠,入学年龄为17岁,通讯地址是浙江温州永嘉县双门内状元坊第393号。“这个地址的人肯定和郑平家有关系。”郑先生推测。

随后,记者再次联系上郑淼兄弟。郑小平说,父亲入学年龄实为15岁,“当时父亲的年龄不够,于是虚报了两岁。”他还说,通讯录上父亲的字为“博惠”,但是自己曾见过父亲在台湾与人通讯时署名为“宗陶”,“这中间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原因。”

面对家乡人的热情,郑淼兄弟通过温都表示感谢。弟弟郑小平称,自己将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逐一梳理。记者也将继续陪同两位老人寻找他们的家人。

新闻回顾

7日,专门从美国回温的古稀老人郑淼和弟弟郑小平向温都全媒体求助,希望能帮他们找到亲戚:“叶落归根,将父母的骨灰从美国带回家乡。” 这已是兄弟俩第三次回温寻亲了。

郑淼说,68年前的那个晚上,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四人乘着小舢板,从瓯江出发,前往台湾与父亲团聚。这一走,他们就与家乡温州的亲人再没见过面。

据悉,郑淼兄弟俩曾于2010年、2016年两次来温寻亲,但都没有找到线索。

父亲曾在市区建了一栋两层洋房

76岁的郑淼共有兄妹四人,郑淼排行老二,哥哥郑镇东比他大三岁,已去世。郑淼有个妹妹叫郑可知,今年73岁;郑小平排行老四,今年69岁。

郑淼说,父亲郑平出生于1912年,是永嘉人。“当时父亲为了从军,虚报了两岁。”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父亲又去了印度受训,随后被调往东北,在当时的政府部门任职。抗战胜利后,父亲回到温州,在市区建了一栋两层洋房,并用母亲的小名“诚宇”命名。

在兄弟俩的印象中,那是一栋独立的洋房,前门开在一条名为“铁马路”的街上,背对瓯江。大门很大,汽车能开进去,边上还有一扇小门,平时家人就从这里进出。进了边门,就是家里的厨房,随后就是花园,里面种了杨梅、枇杷等果树。洋房后面的草地连着瓯江的溪滩,家里的佣人会去那里洗衣服。到现在,郑淼还记得棒槌打在衣服上的声音。

房子建好没多久,郑淼父亲就被派往台湾。“此后,父亲再也没回过家乡。”

父母要求子女在家中说温州话

4年之后,也就是1949年的一个深夜,兄妹四人被母亲王修和保姆阿英叫醒,在瓯江边上了一条小舢板,经广州、香港前往台湾,与父亲团聚。“离开的时候,母亲将房契等材料交给了一所教会医院的院长。后来听说,我们的房子被政府改成了医院。”

郑家来到台湾后经济条件窘迫,已雇不起保姆。阿英于是离开郑家,嫁给了在台湾的一名温州人,迁往台湾南部。郑淼兄妹四人在台湾完成学业,到美国继续深造,并定居美国。郑平夫妇也于上世纪90年代末移民美国。

“对于家乡的事情,父亲很少谈及,但是我们知道他想家。”郑小平说,母亲在85岁时去世,父亲将母亲的骨灰面向东方安放。郑淼父亲于2009年去世。

郑淼回忆,郑家在台湾的十几年,父母一直要求兄妹四人在家中说温州话。到美国之后,除了大哥郑镇东跟父母住在洛杉矶,兄妹三人都在美国西部工作生活。“慢慢地,我只会说几句温州话了,但是听还是能听懂的。”

家谱对联中有“大德承希孔朝继九卿庭”

郑淼回忆,在父亲去印度受训期间,祖父郑铁夫去世。对祖母,他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姓陈。郑家在市区打绳巷有一份祖业,是一家名为“郑荣发”的纸张批发行。郑平从军后,批发行由其弟弟管理。抗战胜利后,这家纸张批发行改为米行。

“抗战胜利后,父亲回到永嘉楠溪,为自己和母亲造好了墓地。”郑淼说,父亲曾告诉大哥,自己出自永嘉楠溪郑家,家谱对联中有一句是“大德承希孔朝继九卿庭”,父亲是“孔”字辈,郑淼是“朝”字辈。

郑淼对母亲那边亲戚的信息掌握得多一点:外祖父名叫王孟治,曾在上海一家英国人开的烟酒外供局上班。母亲王修在上海艺专学习绘画,毕业后回温成婚。母亲有两个弟弟,分别名为王健、王宽。“王健舅舅是浙大电机系毕业,我们离开温州时,听说去了东北。王宽舅舅则参加了解放军。”郑小平说,一家人移民美国之后,王健舅舅的儿子曾想申请留学美国,与母亲取得了联系。“后来,留学的事没成,也慢慢失去了联系。”

郑淼说,他们兄妹三人的年纪都大了,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找到亲人,“找到我们的根,能到祖先墓前祭奠,让父母回家。”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