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皇帝如何与不同方言的官员对话?

句子大全 2010-03-12 09:03:05
相关推荐

[摘要]必须说明的是,方言是一种时刻都在变化的物事,雅言也是。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多个标准并立的现象。

这个问题在大象公会以前的文章《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大象公会》中略有涉及,对清朝语言情况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阅读。

那清朝以前的情况又如何呢?

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对夏商朝堂之上的语言环境缺乏描述。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周朝。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周天子严格来说不算“皇帝”,但这里仍然简要介绍一下周朝的语言使用情况。

周朝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语,被称作雅言。知识分子普遍掌握雅言,《荀子 荣辱篇》记载:“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论语 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两者综合,就是说越人有越人的语言,楚人有楚人的语言,像孔子这样的君子在正式场合使用雅言。

清人宋翔凤认为“《尔雅》一书为声形训诂之原,雅言之所在也”

根据郑张尚芳等学者分析,雅言应该以当时中原一带的方言为基础。尤其是东周都城洛邑的地方语言在雅言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荀子》中单拎出越人和楚人未必没有原因 中原华夏诸国的方言跟雅言相差较近。南方的越国和楚国则差异较大,甚至根本不说汉语。《左传》中有“楚言而出”,《维甲令》、《越人歌》更是显示越人的语言和今天的壮语泰语近似。

然而,这些国家的上层人士对雅言应具有一定的掌握程度。“吴越同风”,吴国口语和越国类似,但是吴国的延陵季子却是春秋晚期著名的外交家 难以想象他若不会雅言是如何游走于中原各国的。

南方诸国的情况可能属于语言学上的“双言现象”。即一个语言社区根据场合不同选择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对南方诸国来说,雅言是所谓的高层次变体,用于对外交流或书写等正式场合,土话则是低层次变体,用来进行日常内部交流。这种情况和普通话普及以来的不少当代南方方言区颇有类似之处。

以一种相对统一的标准语作为跨地域文化人的交流工具就此成为中国长期的传统。作为通常的权威代表,皇帝一般可以指望不同方言区的大臣们用这种语言和自己进行交流。只是这种语言所根基的方言和最终的形态在历史演变中会有很多变化就是了。

必须说明的是,方言是一种时刻都在变化的物事,雅言也是。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多个标准并立的现象。

晋朝永嘉南渡后,大量北方士人南下。他们长期保留了自己从北方带来的方言,也沾染了一些当地汉语的特征。北方则长期处于外族统治之下。当数百年后南北重新统一之后,虽然考究的文人对南北士人的口音谁更正有过讨论,不过总体而言,两种雅言变体的差别到不了严重影响交流的程度,并随着隋唐长期统一逐渐消弭。

永嘉之乱后,中原氏族南迁大致图

同样,明清时代也有南系北系并列的问题,这点大象公会在之前的文章《北京话是满族人发明的吗|大象公会》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显然,并不是每个人学习雅言都是很顺利的,下面举两个不是太成功的例子。

侯思止出自皂隶,言音不正,以告变授御史。时属断屠。思止谓同列曰:“今断屠宰,(鸡云)圭(猪云)株(鱼云)虞(驴云平)缕,(俱云)居不得(吃云)诘。 空(吃)诘(米云)弭(面)泥去。(如)儒何得不饥!” 侍御崔献可笑之。思止以闻,则天怒谓献可曰:“我知思止不识字,我已用之,卿何笑也?”献可俱以鸡猪之事对,则天大笑,释献可。

武则天时期的皂隶侯思止分不清当时标准语中应该有的鱼韵和虞韵的对立,让武则天大笑一番。

清朝小说《儿女英雄传》里面有安老爷和常州师爷的对话,据说常州师爷平时是能讲官话的,但是由于情绪过于兴奋,一下子冒出了连串土话。

他又道:“底样卧,底样卧!”公子早过来站端正了,向他拜了四拜。他又答了两揖。等公子起来,他才笑呵呵的说道:“四(世)雍(兄),恭喜!恭喜!武(我)哈(合)你袜(外)涅(日)呢,叫胙(作)‘日(石) 恩(二字切音合读,「能」也。)攻虐(玉)’,今涅(日)真头叫胙(作)‘亲(青)测(出)于蓝’哉,阿拉?”(阿拉者,可是如此之词,转问之意也。)(文/郑子宁)

转自“大象公会”微信公众号(idxgh2013),腾讯文化合作媒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