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孩子还小 没事” 给孩子立规矩时 遇到隔辈人的“关怀”怎么办?

句子大全 2010-02-16 17:19:12
相关推荐

琳妹育儿说(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时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可谓是殚精竭虑,赢在起点的教育理念被更多的父母们所推崇。

所以早期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兴趣开发以及素质培养都较为重视,越来越多的宝妈相信给孩子立规矩要趁早的教育理念。

社交网络上频繁爆出熊孩子出没的新闻,也让家有儿女的父母们在教育这根弦上绷得越来越紧。

父母们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受人欢迎的人,而不是公共场合人人嫌弃的对象。规矩教育成了很多父母教育中的重点部分,父母们开始耐心地对孩子进行这方面教育引导,相较于上一辈的打骂教育、棍棒教育,奉行规矩教育的父母更加的理性和冷静。

然而给孩子立规矩要趁早的教育理念虽然被大多数年轻的父母们所认同,但是这种教育理念却和老人“孩子还小,听不懂”的规矩认知有一些出入。

老人们倾向于认为给小孩子立规矩似乎是一种无稽之谈,可行性不高。面对这种隔辈人的关怀,年轻的父母们又应该怎样应对呢?

“孩子还小,听不懂”真的能够成为不给孩子立规矩的理由吗?

在父母育儿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教育观念的困扰,比如说“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似乎这样的言论便可以成为孩子所有不当言行被容忍的理由。

但是其实孩子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不遗余力地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教育引导,因为教育中没有坐享其成和不劳而获。

心理学家花费19年,追踪北京208个普通孩子的家庭进行调查研究,最后研究发现:自控力和创造性,是决定孩子未来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品质。

而立规矩就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基础。

前段时间在某档育儿节目中看到这样一期内容,一位宝妈向节目组求助,孩子虽然还小,但是性格乖张,行为任性,眼看着孩子要入园了,自己很是担心孩子这样的行为表达会很难适应园里的生活,同时也为自身对孩子的教育感到迷茫。于是育儿专家来到宝妈的家中,希望能够帮助宝妈找到引导孩子行为的教育方法。

初次见面孩子看起来很可爱,虽然三岁就可以上幼儿园,但是孩子马上四岁了,却还没有入园。对此孩子的奶奶表示自己退休了有时间可以在家照顾孩子,入不入园并没有那么重要。紧接着到了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坐到餐桌前用餐,而孩子却在客厅看电视,孩子的奶奶端着饭碗跟在孩子身后不停地喂饭。

显然这样的生活习惯已成常态,而所有人都没有对此表示质疑,这令育儿专家很是惊讶。

到了午睡的时候,宝妈希望孩子能够快点午睡,于是把孩子抱到了卧室,但是孩子精力旺盛并不想要午睡,还想继续看动画片。宝妈觉得应该给孩子立一个睡午觉的规矩,这样入园后也能够更加适应园内的生活。

于是宝妈强行要求孩子躺倒床上,而宝妈的指令并没有引起孩子的重视,孩子很自然地哭闹了起来,甚至在情绪显动的时候还用脚踹了宝妈几下。

孩子的举动令育儿专家也没有想到,仅仅四岁的孩子居然有如此严重的暴力倾向,并且情绪控制能力几乎为零。

宝妈看到孩子的哭闹似乎想蹲下来安抚,这时候育儿专家制止了她。没想到听闻哭声的孩子奶奶马上进了卧室,一把抱起情绪激动的孙子,对着儿媳说“我都说了孩子还小,不要急着给孩子立规矩。你总是这么心急。”虽然孩子的哭声让老人觉得心疼了,于是顺带着连儿媳也遭到了指责。

节目到此并未结束,但是大家可以看出,老人和年轻的宝妈在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上产生了强大的分歧。宝妈希望孩子能够适应接下来的集体生活,所以为孩子立规矩的愿望较为强烈,但是老人却觉得孩子还小,立规矩很残忍。

而这种分歧并非是个例,而是广泛存在于中国式家庭之中的,那么对于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到底要不要趁早呢?

在国外有一种教育方式叫做漏斗教育,教育学家们认为在孩子处于幼儿时期时,更加适合进行规矩教育。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对于事物的认知上处于较为片面的状态,对于是非的辨别并不足够清晰,所以这个时期孩子规矩教育的可塑性较强。

而当孩子逐渐长大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后,孩子的自我掌控力得以显现,家长们便可以适当的放手。

“孩子还小,听不懂”是很多家长教育的纠结,孩子听不懂是否有立规矩的必要呢?心理学家认为三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听懂父母的道理,但是想要完整地实现道理却需要更长的时间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孩子还小,听不懂”的认知,但是这却并不应该是不给孩子立规矩的理由。

事实上,对于幼儿时期孩子立规矩这件事,父母要做的是先让孩子产生行为习惯,然后再慢慢地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与此同时,隔辈人的“关怀”更多时候是从自身疼爱孙辈的角度出发的,毕竟立规矩是一个看起来让孩子觉得难受的过程,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和庇护,老人对于立规矩的教育方式会有一定的抵触,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父母们给孩子立规矩的阻碍,因为有良好行为习惯以及规矩意识,会助力孩子今后的成长,过分的包庇和纵容反而限制了孩子的个体发展。

在立规矩这件事上,聪明的家长会这么做

了解孩子试探父母底线的举动。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当孩子的诉求没有被满足时,哭闹变成了最为直接的表现方式。我们可以理解成为此时孩子这种哭闹行为是一种情绪发泄,但是这其中也暗含了许多试探父母底线的意味。如果父母妥协了,那么这种哭闹就会变成无休止的循环。

所以父母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辨别,比如说是原则问题不可以被更改,那么这种就可以称之为规矩,而有些问题有一定的妥协空间,那么这种问题就不适合称之为规矩。

李玫瑾教授建议,在孩子3~5岁时,刻意地对孩子进行克制任性的训练,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要满足,他如果目的性地哭,任由他哭。

对孩子保有共情心理。当孩子感受到自身行为被规矩所约束时会有不满的情绪,这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和孩子硬碰硬,而是要保有对孩子的共情心理,学会用“我知道”“我理解”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父母们会发现孩子对此接纳度很高,情绪更加容易得到快速的安抚。

父母的共情心理也要建立在有原则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家长们可以理解孩子情绪上的不满,但是却不能够动摇规矩规则。

立规矩可以先从行为开始。通常人们认为给孩子立规矩需要和孩子讲明道理,这样才能够得到孩子的配合,但是事实上对于还不能够完全理解道理的孩子来说,父母立规矩可以先从行为开始。让孩子先完成规矩的内容,然后再在生活中逐渐领悟其中的道理。

家长们会发现在某个节点,孩子可以说出父母没有教过的道理,而其却是孩子所执行的规矩的精髓。

父母教育要讲原则也要有变通,讲原则指的是给孩子立规矩时就不要轻易的妥协和改变,而变通指的是家长在立规矩的过程中要更加灵活,对于可以听得懂道理的孩子家长可以讲道理,对于听不懂道理的孩子,应该先让孩子接受行为约束再慢慢体悟其中的道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