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好老师也要做一个好妈妈(转给老师)

句子大全 2010-01-02 20:47:06
相关推荐

调查发现,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还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慨,这甚至成了他们心中难以释怀的内疚。

这不,一位小学女教师参加完自己女儿的家长会,回来后写下这样一段日记:

上初中的女儿又要我去开她的家长会了。每当此时,我心里总是忐忑不安,进退维谷。不去吧,作为妈妈,是无法推卸这个责任的;去吧,她的同学里,有十几位都是我刚教过的小学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感觉背如芒刺,因为他们总会关心地问候:“你女儿的成绩如何?在年级的排名不错吧?你们当老师的教育孩子应该很有经验,也给我们传授一下吧。”

每逢此时,我总是很惭愧、很尴尬,女儿虽然在班里是前几名,但是在有16个班级的初一里,总是达不到前30名,学校大门里的光荣榜上,怎么也寻觅不到她的“踪影”,倒是有几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工人家的孩子在光荣榜上对着人们微笑。

而且根据我的了解,这个年级大约有30多名学生是教师子女,他们的成绩多数是中等水平,各方面表现平平。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的确让人觉得很困惑。大家都觉得,教师的子女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应该是得到最好的教育,但很多时候的确不是这个样子的。甚至连大学教授也不例外。来听听另一位教师碰到的案例:

教授A,某高校领导。多年前,这位教授找到笔者,希望能辅导一下他儿子的功课。这位教授和笔者所学是同一专业,论学识、论社会地位,都远超过笔者,但为何请别人辅导自己儿子的功课?

笔者和他的儿子接触后发现,这孩子不仅不听父亲的,而且专门和父亲拧着来。这样笔者不仅要作专业辅导,还要经常和孩子交流思想。笔者经常想,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能够很好地教育学校和班级里的孩子,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这的确是一个怪现象!就像医生一般不给自己的亲人看病一样,教师可以教得好别人的子女,却常常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束手无策。这到底怎么回事?

所谓的教师子女教育“灯下黑”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对这种教师教不好自己子女的现象,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教育的“灯下黑”,顾名思义就是照亮了人家的路,却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黑暗中。这的确不是个案现象,而是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甚至一些知名的教育专家、名教师也在自己子女的教育方面出现问题。

那么,所谓的“灯下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原因何在呢?有人分析这一现象,得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角色的迷失。教师家长,在学校是教师、是班主任,在家里的身份应该是父亲和母亲。而我们有些教师家长在家里常常是摇摆在两种角色之间,使得自己的孩子经常产生心理错位,无所适从。

二是教师是一个为人梯、为社会奉献的职业,我们有些教师,特别是知名教师,他们把自己全部的爱心和精力都投入到钟爱的事业和学生身上,而对自己的子女关注较少,从而导致自己的孩子得不到及时指导和帮助。

三是有的教师对自己的子女期望太高,要求太高,不考虑孩子的个人兴趣与爱好,而是不切实际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往往会使自己的孩子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愿望。

四是有的教师对自己的子女教育缺乏耐心,批评多,鼓励引导少。久而久之,不仅子女听不进教师家长的训斥,还可能产生对立和抵触的情绪,有了逆反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是有的教师不研究思考教育子女的方法,特别是出现问题以后,不能够客观地分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而是一味地指责训斥自己的子女,这样肯定于事无补。

避免角色混淆,有效解决“灯下黑”的问题

客观地说,如果以家长的行业作为分析的样本,笔者认为教师子女的“成才率”应该是比较高的。但是教师子女教育“灯下黑”也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深入开展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这不仅是关注教师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站在更大的视角去完善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同时,教师子女教育“灯下黑”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保证每一位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中。

如何解决教师子女教育“灯下黑”现象,有人提出应从这几点做起:

一是要求教师家长要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认识,了解这一现象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二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家长,特别是子女教育出现问题的教师家长,要能够对问题的产生原因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定位,从而思考解决的方法。

三是教师家长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心态,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少一些教师的尊严,多一些亲情的关爱;少一些教条的思维灌输,多一些慈爱的情感滋润;少一份苛刻的要求,多一份宽容的理解;少一份批评,多一份鼓励;少一份烦躁,多一份耐心;努力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轻松、自然、能安全放飞自己心灵的空间。

好老师如何做个好妈妈?听听专家怎么说

尹建莉,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几年前之所以写作这本书,也来自尹建莉的切身体会,因为她本人既是老师也是妈妈,这也使得这本书中很多观点都直指问题的痛点。

以前,尹建莉再次撰文,就如何做一个好妈妈,提出自己的新思考,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拼妈”年代,真正比拼的是教育理念。

“拼妈”是继“拼爹”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对于“拼妈”的概念,并不是妈妈一动手参与了,就叫“拼妈”,这要看具体情况。现在的家长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不懂教育,也不管孩子;第二种是不懂教育,但非常用心地去管孩子;还有一种是既懂教育,又用心地管孩子。在尹建莉看来,最有破坏力的就是第二种了,即使有的妈妈学历很高,但乱管,比不管更可怕。

在当今这个时代,妈妈们不能安于现状,一定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妈妈该怎样去学习,尹建莉认为有三个途径:一、看书。应该多看教育类的书籍,因为其中不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起来比较便捷。二、多向周围优秀的家长学习。尤其是那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家长。三、反思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方式、相处问题。教育全在细节中,当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指责孩子,而应该反问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过于粗糙、是否过于简单,从而不断修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二、家庭教育的第一原则是尊重孩子。

尹建莉认为,要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所谓尊重孩子,不是说不打骂就是尊重了,而是在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发生冲突时,家长能认真地体悟、理解孩子的感觉及需求,尽可能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那些总认为孩子不听话的家长,往往是不尊重孩子、不关注孩子的自主选择,只在乎自己感受的家长。这些家长对孩子限制太多,是真正“不听话”的家长。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正是体现在对细节的处理水平上。

三、多陪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妈妈”。

对于陪孩子这个问题,尹建莉认为:第一不要太具象了,不要认为坐在孩子身边就叫陪。只要孩子天天能见到家长,和父母关系良好,就认为这是好的陪伴。这是误读。第二,质量重于数量,和孩子相处时间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越长越好。陪孩子要放在“用心”上,而不是在“用力”上。

有的家长把“陪”理解成处处看管着孩子,包括写作业也要坐在边上。其实,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于妈妈,内心却并不想听妈妈的话。

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尹建莉主张,“不管”要比“乱管”好。这里的“不管”需要解释一番:“不管”绝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而是一种技巧,以不管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来自调查结论:做个好妈妈的12条法则

2000年母亲节前夕,美国《女性生活月刊》对读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他们的妈妈是如何教育他们的,怎样才能做一个好妈妈。下面是一些读者的反馈,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读书是关键。

在我童年时,我记得母亲每天都读书给我听,并常常带我去图书馆。我清晰地记得我头一次读书给母亲听时,她的眼里带着泪花。在我有了女儿爱米后我也一直读书给她听──从她出生的那一天起。

二、不在公众面前批评孩子。

无论我做了什么错事,我的继母绝不在别人面前让我难堪──无论他们是陌生人、家里人,还是朋友们。她总是根据当时的情形,等我们回到了家或是把我带到一边再去说我。

三、父母保持一致。

当我是孩子时我从没有跟父母中的一个好而反对另一方的机会。妈妈爸爸总是一伙的,他们总是相互支持。比如说,他们两个共同决定我该参加哪个聚会或是我在外面能呆到多晚。一次我不想修完我的芭蕾课,他们在一起讨论,在没有决定前则说我必须完成这个学期的课程。他们观点的一致,让我感到他们的决定是很有道理的。

四、学会知足。

我的母亲常常这样提醒我:“总会有人比你强,也会有人比你差。要庆幸你现在拥有的一切。”

我在一家医院的特殊护理部门工作,护理对象都是病得很重的婴儿,因此我特别为我4个儿子的健康所庆幸。这种观点也让人变得更友善。

五、亲子的肢体接触很重要。

当妈妈同我聊天或是当我问她问题时,妈妈总是抚摸我的胳膊、手、肩和头,她时而将我额前的刘海梳梳,时而将我的头发拢在我的耳后。这些动作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被珍视。现在我养育了两个孩子,当他们在我身边走过时,我都要去抚摸一下他们。

六、不要抱怨。

我知道我父母比任何人都努力地工作,以养育我们4个女儿和送我们上大学,但我从来没有听他们说过疲倦或是要我们给他们回报。妈妈现在身体不太健康,但她从不把她的健康问题归咎于其他人。

七、坚持做你认为好的事。

作为一个母亲,她通常知道什么对她的孩子是最好的,就算它不合时宜她也坚持。比如说,我的母亲用母乳喂养了她的3个孩子,这在当时并不时髦。人们说母乳的营养不够,但是她不为所动。我赞成她的态度,她坚持做了自己认为最好的事。

八、停止指手画脚的评论。

我母亲经常说:“不要急于评论其他母亲是如何养育孩子的,免得在最后你发现也许你还没有她们做得好。”对于一个家庭正确的东西对另一个家庭也许是行不通的。因为孩子们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个性,家长也有不同的要求与习惯。只要不存在虐待与冷淡孩子,我们就不要去絮絮叨叨地评价别人家的教养方式。

九、不要老实坐在电视机旁。

我母亲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和电视节目的种类。她常常说童年时光很珍贵,很美好,不要只坐在那“方盒子”前。因此我的童年不仅有电视卡通,还有野外早餐、攀登翠绿的山岗、玩耍和交谈。

现在我也是一个母亲了,我继承了这种很少看电视与录像的教养方式,结果是我和我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唱歌、烹任、交谈与去图书馆。

十、充分享受两人在一起的快乐。

以前当我神情忧伤地从学校回到家,我妈妈总是彻上一壶茶,然后我们边喝边聊。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没有电视的打扰。在这安静的时刻,我乐于说出心里的任何想法、看法,甚至小秘密。无论是她给我劝告还是只让我去诉说,这都能使我慢慢平静下来。我们现在还保持着这种方式:无论何时,当我看到妈妈有些神伤时,我都会彻上一壶热茶。现在每当我的两个孪生小女儿与我谈论她们的问题时,也都将有一壶好茶陪伴着我们。

十一、共享家庭的快乐,共同分担痛苦。

我是在一个奶牛场长大的,我的家人都在一起工作,我们共享彼此的快乐与分担彼此的痛苦。我的父母对我们说,家庭是一个城堡,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我们就越是息息相关。这一点当我的哥哥10年前死于车祸时显得尤其重要,当时我们彼此安慰。

十二、庆幸孩子们的差异。

我的母亲并不对我们强求一致,现在我试着对我的孩子做得更好一些。我母亲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与兴趣,绝不能统一要求孩子们,应该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帮助他们去发展他们的潜能──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道路。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平等并不意味着给你的孩子们绝对相同的东西,而是给每一个孩子他所需要的东西。

声明

转自网络综合。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今日教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