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七至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知识梳理大全 可下载打印!赶快收藏

句子大全 2009-12-16 19:57:46
相关推荐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译文】

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

【练习题】

一.重点字词

1.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2.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3.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5.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6.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7.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9.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10.广:使……增广。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

11.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12.淫慢:过度懈怠。淫:过度。慢:懈怠,懒惰。

13.励精:振奋精神。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4.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与:跟随。

15.去:离开、消逝、逝去。

16.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

17.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18.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19.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二.赏析

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提高修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小结】: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勤学励志.静心养德,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答: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答: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

答: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反对比论证。

5.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答: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6.《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

答: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例句: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7.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练习题】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 )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答:全文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关系亲密 ③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课文分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练习题】

一.词语解释:

1.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饮少辄醉 辄: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繁荣滋长。

13.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休于树 于:在。

15.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弈者胜 弈:下棋。

19.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太守谓谁 谓:是。

二.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译: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译: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14.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4.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6.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7.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8.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9.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10.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11.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12.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4.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5.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16.“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17.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18.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以上只节选了每本书的一篇,完整版领取步骤如下:

领取步骤一:

进入“简单初中生”公众号,

领取步骤二:

在公众号对话框内回复:789

在公众号对话框内回复:789

在公众号对话框内回复:789

图片来源自摄图网,文章整理自网络,欢迎收藏及转发到朋友圈,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