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金庸大侠仙逝 待续古今幽情一杯茶

句子大全 2009-11-28 13:34:59
相关推荐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武侠泰斗金庸先生逝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一代大侠,离我们而去,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其流行程度,可以说是“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金大侠一生传奇,故事颇多。他与茶的缘分,自小便已结下,这与他出生于浙江海宁有关。而他以茶比喻爱情的那句话,更是堪称经典:

“理想的爱情是一见钟情、从一而终、白头偕老。一如好茶,长在云雾缭绕的山上,在最佳的时间采摘,经过精心烘焙。有懂茶的人来择水选器,并用心品尝。然后芳香四溢,回味无穷。”

最爱龙井,茶香与书香呼应

香港人爱茶,但大多喜欢喝普洱茶、红茶或乌龙茶,金大侠虽久居香港,却乡音未改,茶性依然。他最爱喝绿茶,尤其是家乡的龙井茶。

据说,在金大侠的办公室里,除了各种书籍之外,最多的就是茶了。茶香与书香互相呼应,正是他所热衷的。凡有亲朋好友来访,他定会用家乡的上好龙井茶热情款待。

1999年春茶季,新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金庸,兴致勃勃地来到位于龙井茶区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品尝新茶。鲜爽甘醇的龙井茶,让金大侠口舌生津,齿颊留香,眼前的美景和杯中的香茗触发了他的灵感。当主人请他题字留念时,他逸兴满怀,挥毫写下了13个潇洒的大字:

水温雅,茶温雅,古今幽情一杯茶。

这13个字,不仅写出了龙井茶、龙井水的温雅,概括了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哲理,也让我们看到了金大侠的温文儒雅,侠骨柔情。

作家常常习惯夜间写作、阅读,金大侠也不例外。不管工作到夜里几点,或是通宵达旦,他都必须以茶为伴。那些深受读者喜爱的武侠小说、评论随笔,包括部分《香港基本法》的初稿,都是在茶水的浸润下,从他的心海和笔端流淌而出。真可谓“古今幽情一杯茶”!

喝绿茶养生

喝绿茶、晴天急步走、热天雨天踏脚车、平时看书写书法,心情放轻松。这些,便是金庸大侠的养生和保健之道。

喝绿茶,可以说是金大侠最重要的养生之道,他深信喝茶有益身心健康。1992年12月,金庸先生曾为浙江茶博会题词:“碧玉翠绿沁心芬芳,日夕饮斯遐寿永康”,大概的意思是,赞美龙井等家乡绿茶似碧玉翠绿,芬芳沁人,日常品饮,定能健康长寿。

金庸大侠不仅爱喝,而且对绿茶还有一定的研究,他曾有一段关于绿茶与养生的精彩见解:

“最好的绿茶茶叶是鲜嫩的,清明之前便要采下。饮茶与养生是相通的,茶可以使人怡神健脑,这一功能恰是养生所需要的。但我以为,喝茶的量不要太多,就如我每日的食量亦很少,尤其是淀粉、蛋白质食品均要吃少一点。我认为人遇上困难事,愈轻松愈容易应付,愈紧张便愈难应付。无论看书还是写书法,都会令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金庸茶馆:只为侠客相遇

谈到金庸的茶缘,不得不说“金庸茶馆”。金庸茶馆是全国唯一由金庸亲自授权过的由“金庸书友会”而开办的一家茶馆,坐落在杭州,是一个英雄会茶馆在同行中的核心与蕴含寓意,它承载着一种文人侠客相遇志同道合之间的社交功能。

2003年,一批好友在杭州发起“金庸书友会”,并在西湖创办金庸茶馆,出版《金庸茶馆》杂志。金庸先生非常高兴,他认为在茶馆以书会友,交流探讨心得体会,很有意义,于是为杂志写了一篇发刊辞——《关于“金庸茶馆”》,结尾部分谈到金庸茶馆的由来:

如果有个茶馆,茶客们逢到了,沏一杯茶,谈谈袁承志、青青、阿九,倒也有点味道。因此,台湾的朋友们组织了一个“金学研究会”,要出版“金学研究”刊物。我就说我写的小说内容浅薄,平日消遣倒也不妨,茶余酒后,也不妨作为谈资。“金学”两字,愧不敢当。有读者说,有人研究钱钟书先生,称为“钱学”,金钱,金钱,金还在钱上,“金学”有何不可?我说,和钱先生相比,我学问太浅,天差地别,不可相提并论。但台湾还是有一批金庸小说爱好者,他们自称拜“金”主义者、“纸醉金迷者”,还组织了一个“拜金”团,到香港来拜访我,释称:“拜金者,拜访金庸也”。拜访某人,当然可以。

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主持人赵先生、胡先生、文汇报前总编辑石先生,浙江站站长万先生为人厚道热心,都是我的读者兼朋友。承他们好意,发起组织“金庸书友会”,要开一家茶馆,供书友们谈天说地。我欣然同意,但坚决拒绝用“金学研究”之类名称,因我学问肤浅,作品肤浅,不敢当“金学”之称。“金庸茶馆”则小至九岁,老至八九十岁,大家都可来泡一杯龙井,指出金庸先生小说中的错误,我和各位书友谈天说地,高兴之极。既交朋友,又遣雅兴,岂不快哉!“金庸茶馆”期刊,亦以此为宗旨,只谈小说人物故事,不涉时人时事,岂不快哉!

如今,大侠已经仙去,茶馆犹在人间。我们虽不能再与金大侠再邂逅于茶馆,却可秉持大侠“为国为民”之精神,继续在茶路前行。

谨以此文缅怀金庸先生!

(本文部分资料引自中国论文网,特此感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