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音乐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句子大全 2009-11-23 23:00:18
相关推荐

原创 小音 上海音乐学院

第三届音乐美学主题讲坛

近60所高校1500多人次实名制参与

8月24日至28日,第三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主题讲坛暨艺术学理论暑期线上国际论坛,在腾讯会议上如期举行。

本次论坛以“诗去史来——美学问题在音乐学范畴与音乐学进程中的学科定位”为主题,是一次真正名家“云”集的云端学术盛会。八位来自国内外音乐院校、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共同展开有关音乐美学与音乐史学、中国艺术心灵与西方美学观念之间的学术对话,与在线听众一起完成了5天30个小时的主题演讲与互动研讨。

开幕式上,刘英副校长致辞表示,本次线上论坛活动“是一种应时而变、富有智慧的学术设计”。讲坛首席专家、音乐学系韩锺恩教授对本届主题“诗去史来”作出解释,一方面借用“来去”之意,表示延续去年的“音响诗学”,迎来今年的重点之一“音乐史”;另外,在学科、学术意义上均立足音乐史的出发点。引用《孟子》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来说明“诗史”通融的书写方式,并进一步喻意史论方式作为中国音乐学研究与写作主流的历史学统。

由韩锺恩教授与孙月副教授

分别担任各场主持

八位主讲专家通过屏幕共享方式

发表各自的主题演讲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精彩学术观点⬇️

贝多芬音乐中的崇高与美

上音音乐学系主任王丹丹教授

王丹丹教授从自古希腊起的西方哲学家、作家(朗吉努斯、博克、康德、黑格尔)如何看待“崇高”讲起,认为崇高性是从古希腊悲剧古老的艺术形式中受到的启示,并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具体音乐作品的示例分析,王教授从重大题材、英雄观念等方面指出贝多芬所建立的英雄叙事逻辑,多维度展示的“英雄形象”,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宏大壮丽的音乐形式。王教授认为,贝多芬音乐中的“美”主要体现在众多慢乐章中,包括乐舞韵律之“美”、沉思内省之“美”、宣叙咏叹之“美”、幻想羽化之“美”,它与“崇高”共同成为贝多芬音乐中“伟大性”的两方面。

之于音乐学范畴与音乐史进程中

的三个学科问题

上音音乐学系韩锺恩教授

韩锺恩教授将英国文艺理论家瓦尔特·帕特的“一切艺术都力求达到音乐的地位”、奥地利音乐学家圭多·阿德勒“基于原始的美学规范想像组织起音响产品”与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分别作为艺术学问题、美学问题与哲学问题的三个起点,认为“音乐是通过抽象的纯粹的形式语言,来建构仅属于其各自存在自身的艺术作品”,强调人们在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过程中所获得的“被感性修辞的经验声音”。

叔本华的音乐美学与尼采的另辟蹊径

美国美学家凯瑟琳·希金斯教授

凯瑟琳·希金斯教授首先介绍了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整体思想,不仅对当时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产生决定性影响,包括勃拉姆斯、德沃夏克、马勒、勋伯格、瓦格纳、申克等,也直接影响了苏珊·朗格、尼采、维特根斯坦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认为叔本华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独特的悲观哲学体系基础之上的,并揭示了他对音乐本质的独特论断——“音乐在艺术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意志的自身写照”。希金斯教授对尼采音乐美学思想的解读是在与叔本华的比较分析中展开的,她指出尼采一方面承袭了叔本华的音乐美学思想,另一方面又否定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史与史不同,思与思有别

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教授

罗艺峰教授就本届讲坛主题“诗去史来”的隐喻谈及当前的学科大势,指出当下音乐美学学科呈现出从纯粹思辨走向实践、实证、实用的学术转向,音乐美学、传统音乐美学和中国音乐思想史学科呈现三足分立的状态;又创用“铸式”概念来指代规范化的学科研究对象之样态,分别从材料、范畴、问题和学科关系逻辑四个方面谈及美学史和思想史学科铸式的不同。他认为,美学史与思想史有着互启、互激、互楔之关系。

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

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

王一川教授提出当前探讨中国文化传统及其相关问题,需回溯现代中国美学家对“中国艺术心灵”的思考。王教授介绍了美学家宗白华、方东美、唐君毅等人在全民族抗战的特殊时刻对此问题作出的积极探索,至后来的徐复观和李泽厚等人又从各自角度的继续探索,指出这些探索可视为现代中华民族危机时刻的文化复兴构想在审美与艺术领域的投影,并强调这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音响诗学相关范畴并及个案描写

韩锺恩教授

韩锺恩教授先就音响诗学的概念渊源、理念、策略进行梳理。他指出,“音响诗学”概念的提出是受到美国音乐学家威廉·奥斯汀的“音响诗人”、贝多芬的“音响艺术家”、德国理论家尼古劳斯·利斯特纽斯的“音乐诗学”和瓦格纳“让音乐说话”等多个概念的启发,用来表述一种写作理念和策略。此后,他分别例举西贝柳斯《C大调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肖斯塔科维奇《b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呈示部、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前奏曲与《帕西法尔》第一幕前奏曲,带领大家一边读谱聆听一边感受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刘承华教授

刘承华教授以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狭义上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与其自身的相关研究等理论资源为开端,通过所著《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中的主要内容,如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溯源式重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禅宗音乐美学思想的曲折提取等展开讲解。再以音色的审美取向、抛物线音形、声音的张力、语气与乐感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进行概括性分析。最后,刘教授还阐释了文化学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观照。

音乐历史中的音乐美学

中央音乐学院姚亚平教授

姚亚平教授主要分享了他关于两个学科关系的思考。他指出,当前的学术潮流,有利于美学而非史学,历史已被要求美学化。又从于润洋和达尔豪斯在史学与美学两个领域研究的比较中得出:两位音乐学家都对传统美学持批评的态度,但有关美学对音乐本身及音乐审美的影响,却持有不同的态度。最终,姚教授提出他自己的观点:“美艺术”只是对艺术的“一种”美学化的理解,而对艺术的理解不应该是唯一的。针对如何看待音乐的形式、音乐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音乐审美等问题,他强调价值观是凌驾于一切审美之上的,美则是实践价值观的副产物。

义理与考据:试谈音乐美学

与音乐史学的学科分野及交融

上音伍维曦教授

伍维曦教授认为音乐美学与音乐史学虽有不同分野,在未来仍有交融的可能性,因此梳理学术史和学科史对学科的未来发展非常紧要。他分别就音乐学的学科问题并及音乐美学与音乐史学的分野、两个学科视域上的三个关键性分野、现代汉语语境中的音乐美学在未来所面临的“学”与“术”的平衡、现代汉语语境下音乐史学所面临的“述”与“作”的张力等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伍教授认为“人能弘道,道亦弘人”才是学者的榜样。

当代音乐历史进阶

并及音乐审美资源配置问题

韩锺恩教授

作为本届讲坛的压轴,本讲具有一种展望未来的前瞻性意味。韩锺恩教授从当代音乐的三个断代与三个进阶讲起,又从当代是一个断层、当代是一个问题、当代是一个修辞三个判断去回答“当代是什么”的发问。关于如何看“当代”,韩教授认为这与历史观念极其相关,并解释了贯穿的历史(如历史哲学)、铺张的历史(如年鉴学派)、断裂的历史(如新历史主义)三种历史书写范式。最后,韩教授以当代音乐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的追问,为本届讲坛划上了一个完满的终止线。

经过特约邀请、专家推荐与自主报名等方式产生的本届论坛参与者,有来自11所音乐专业院校、26所综合大学、16所师范类高校等。

五天的会期中,近60所高校1500多人次实名制参与,身份涵盖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高级学者、青年教师、博硕研究生与本科生。参与者也在会后纷纷表示,从本届线上论坛中获益匪浅,并且会持续关注这项对音乐美学乃至音乐学的未来发展具有独特积极作用的学术活动。

自2018年以来,上音已经连续两年成功举办音乐美学主题讲坛暨艺术学理论暑期研习班,反响良好。今年虽然遇到疫情,由音乐学系、音乐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第三届主题讲坛,仍然积极应对新局面带来的各种困难,经过一系列前期准备、筹划设计,将原有的暑期研习班形式移步至线上,打造升级为国际论坛。

来源:音乐学系

撰稿:孙月

设计:leisurelyzs

原标题:《音乐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 一场关于美学与史学的讨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