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别人夸你家孩子“好听话”时 你该警惕了!

句子大全 2009-11-15 01:59:29
相关推荐

但在我看来,球球之前都按照爸妈的意愿活着,可以一眼看到底的人生,少了一些意外惊喜,太单调了,没有自己的个性标签;另外,事事都听从父母的安排,一定程度上风险是会小一点,但这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有时父母的眼界也会有局限。

讨论到这里,球球的选择应该有答案了。但最后的结局并非如此,她还是遵循了爸妈的安排,回老家会计事务所上班了。她的理由是:“不想做不听父母话的孩子,不想毁了自己二十几年来一直扮演的‘乖乖女’形象,不让父母伤心,只能舍弃自己的兴趣了。”

02

“做一个听话的孩子。”这是我们从小到大的记忆里,父母经常在我们耳边循循教育的话语。在我们的习惯烙印里,听话总是与优秀挂钩。

那么听父母话的孩子真的很优秀吗?答案是未必。《欢乐颂》里关关是典型听父母话的“乖乖女”,读书上学工作都听从了父母安排。但她一直都不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那位,很多时候甚至有些自卑。

有次她和樊胜美与邱莹莹聊恋爱经历,聊到了这么件事:大学时候,她的一位同学特别上心给她介绍男朋友,还特意安排了一次与男生的偶遇。但没想到那位男生一上来就直接看上了关关的同学,压根就没看见她。这件事对她打击非常大:“当时都快绝望了,挺怀疑自己的。”

的确,听父母话的孩子就如关关一样,总感觉缺了一点生气和个性化标签。长期听话,被父母压抑着,她们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更容易悲观失望,主见相对也会缺失。

同事儿子现在一岁多,慢慢表现出一些熊孩子个性,与乖孩子相比,带他还挺耗精力的。但同事说喜欢儿子目前这样的表现。她的育儿观点不希望儿子很乖很听话,很听话的孩子看起来不真实,会叛逆有自己思维的孩子才是一个真实的孩子。如果只要求孩子听话,什么都听父母的……万一某天父母不在了,那么听谁的呢?我开玩笑的说:“听老婆的呗!”

朋友这样的育儿观点粗听很好玩,但其实是有理论依据的。德国心理学家曾对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和没有这种倾向的各100名儿童进行过跟踪观察。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成长到青年期后,前者有84%的人有主见,意志坚强,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后者仅有26%的人具有前者身上的这些优点,而其余的人遇事很难做出决断,不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相较于前者,后者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领军人物的少之又少,他们多在普通劳动岗位上工作。

03

太听父母话的孩子容易没主见,主见在人生履历标签中重要吗?将这个问题抛给身边的同事,新来的毕业生们异口同声说:“非常重要!”其中两位毕业生说她俩学的是药学,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按照老师给出的职业规划,只有两个方向,一做药代,二去制药企业。在大学4年里,她们中50%以上的同学都朝着这两个方向努力了。

但她俩不愿意,一是因为药代这个职业,说实话在目前中国这样的体制下,销售模式不是最先进的,看不到更多的职业成长空间。去制药企业,要有成长必须走研究员路线,制药企业更适合硕士毕业的,但这也注定竞争激烈,评估一下自己的资历够不上。

从大三开始,她们通过自己的判断,朝与专业无关的职业方向做了规划。通过两年的实践,进入了目前热门的行业之一互联网,自己感兴趣,对于未来职业上升空间也很有信心。目前爸妈还难接受她们这种选择,一直在她们面前抱怨四年的专业知识荒废可惜了,但她们觉得父母的视野有点局限。

“工作要做一辈子,父母又不能陪我们一辈子,不管父母的喜好了,自己开心快乐最重要。”这是两位颇有主见的毕业生总结的人生信条。

最近刚升级为爸爸的一位朋友说,他不会要求自己的女儿以后很听话。作为爸爸,只会与女儿讲一些事情的利弊,让她自己去做分析判断,希望她的个性可以独立。他对于爸爸责任的理解:在女儿小的时候为她承担一些能承担得起的犯错代价,不会过多干预。

“有机会看到别人的人生长什么样子,就会培养出一种抽离的能力。”这是蔡康永的人生感悟。因此,我们想看到孩子不一样的人生,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记得适时抽离,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强加很多东西。

就像《别把撒手不管,当成静待花开》书里说的一样:试着培养一个和自己“对着干”的孩子,而不是绝对“听话”的孩子,在将来,TA做任何决定时,都能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亲宝宝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亲宝宝育儿”微信公众号:qbaobao6(长按可复制)分享育儿知识,解决育儿难题,欢迎关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