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明星读诗 文化综艺:诗歌文化藉此被激活?

句子大全 2009-10-23 11:01:30
相关推荐

从文化类综艺《中华好诗词》《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专注于名家朗读的《春天读诗》《朗读者》《为你读诗》《我们在岛屿朗读》……我们这个时代的传播美学正在赋予诗词与文学新的诠释方式,一度被当下紧锣密鼓的生活节奏推向边缘的古典诗词、当代诗歌被擦掉尘土,明星、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更为快速的网络传播等塑造着其当代意义。

这些故纸堆中的文字正跳脱出字里行间,被话术引导、以声音为形、以极具视觉美感的投影装置、舞台效果或者精雕细琢的文艺向影像重现与延展着意境,诗词看似已鲜衣怒马地转身,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大众文化传播中分一杯羹。正如我们看一千六百多年前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那一场诗歌酬唱,这是我们时代的文化狂欢形式。

新媒体的时代很多事情的确变得癫狂和难以控制,泛滥的消费主义、娱乐至死、浮泛又无聊的自我取悦让人陷入空虚和焦虑,更短、更快更花哨易懂的东西被推崇,冗长的、有难度的、需要人沉寂下来去看的一切则被唱衰。看似的大势所趋中总有人逆流而上,文化类综艺的出现和在过去的两年做出几个现象级的节目则证明,当有人站出来振臂高呼并做恰当的指引,没有什么是必然会没落和应当被抛弃的。

当董卿带着她的《朗读者》同名图书现身国博时,现场的欢呼像潮水一样爆发,当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和《国家宝藏》主持人张国立在故宫玩“快闪”,唱起《国家宝藏》同名主题曲时,游客从四面八方将蜂拥而来,《春天读诗》以玫瑰和诗歌为名、打通线上线下的诗歌之夜年年爆满。而几篇在朋友圈热转的文章、一部《摇摇晃晃的人间》改变了余秀华一生的轨迹,还有如《中国诗词大会》的陈更、彭敏、武亦姝…… 我们一次次地见识到文化节目的“造神力”,它让有才情、有文化、曾默默无闻地困守于某个身份的人可以作为文化偶像体面地站在大众的面前。

《摇摇晃晃的人间》

当然,在孜孜矻矻于文化领域的学者、诗人们看来,这种文化的狂欢过于浮于表面,甚至会消解掉文化本身的严肃性,这种仅仅是从漫长的文化脉络中汲一瓢饮的方式对于原本熟识某一文化领域的人是一次轻松的赏玩,而对诗词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则可能是一叶障目,且过分华丽的形式、自带娱乐属性的明星的加入,也可能喧宾夺主,妨碍文化内容的传播。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我们仍旧要感谢这些文化节目、读诗节目的点化之功。

目前文化类节目主要有视频形态的读诗节目(《春天读诗》《我们在岛屿朗读》》)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主要做音频的朗读类节目(《为你读诗》),我们下文主要讨论以这几个节目为样本来讨论。

《春天读诗》《我们在岛屿朗读》:诗人也可以是大众偶像

第一期开始于2014年的《春天读诗》是凤凰网文化策划的一档视频节目,依托于凤凰网平台,每年在三四月录制的《春天读诗》邀请诗歌界、文学界或者歌手演员等为嘉宾,在全国各地取景拍成有抒情意味的短视频,这个节目也首创视频读诗这个形式。

2018年开始推出的《我们在岛屿朗读》则是已经声名在外的、最早推出于2011年的关于台湾诗人、作家的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的一个延伸性的作品。《他们在岛屿写作》作为纪录片常常每一个人物故事就要拍一两年,由此积累了许多影音素材,从里面摘取一些剪辑成短视频《我们在岛屿朗读》,并让作家亲自诠释自己的作品。

《我们在岛屿朗读》白先勇

从第一季《春天读诗》以“歌颂春天的壮丽和细微”到最新一季的“在不朽的诗句里,我想送你一个永不完结的春天”,《春天读诗》坚定地走着“文艺向”的风格。《我们在岛屿朗读》选择的白先勇、余光中、洛夫、痖弦等都是较有年纪的、风格沉寂又温情的。

读诗类的节目大部分都要保持着较为伤怀悲怅的基调,这种下沉的、有悲感意蕴更容易打动人,短视频这个媒介是很容易把故事打碎的,当为了丰富性和抒情需要不断补入空镜头时,当朗读者的诠释并不稳定时,这种悲感氛围是能把诗句拉住的绳索,感怀的心事在这种氛围中可以更好地铺张开来,这是读诗类视频区别于猎奇、教技能、搞笑类短视频在守住的阵地。

读诗类的节目嘉宾与诗篇的选择决定了每一个短视频的风格与故事,从这两档节目中,都可以看到他们对于话题性的嘉宾与诗作的重视。如《春天读诗》第二季选择的当时风头正盛的余秀华读她创作的《我爱你》,余秀华在北大未名湖畔在摇曳的春花中咬字艰难地念出“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巧妙地扣题。《我们在岛屿朗读》白先勇读的是《写给阿青的一封信》也借朗读浇自己之块垒:“我想同性恋、异性恋都是一样的,哪个人不希望一生中有一段天长地久的爱情,觅得一位终生不渝的伴侣?尤其在你这种敏感而易受伤的年纪。”

澎湃对于《春天读诗》最新一季的策划人魏冰心进行采访时,她谈道:“最初做《春天读诗》的时候,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呈现诗人读诗最自然的样子,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西川老师是在花家地一块公交站牌前读的,杨黎老师是在菜市场里用四川话读的,翟永明老师拿着一张A4纸就把诗给读了,没有特别刻意的安排或设置。但一个节目做到第六年,它必须要有自我革新。”

《春天读诗》贾樟柯

“我们今年请到了贾樟柯导演作为其中一位读诗嘉宾来读诗,在欧阳江河的诗句里,我们跟随贾导重走《小武》《站台》《天注定》《山河故人》里曾出现的街道与市景,这是一代文艺青年的共同记忆与公共经验,当它们重新被置于镜头前,也成了《春天读诗》试图关注和聚焦的对象,那些变革浪潮中的无名小民,那些失落乡土里的寻根故事。另一个探索是影像上的,咏梅、齐溪、春夏三位读诗人的片段,我们是当作微电影来拍的。”

《春天读诗》六年间能变着花样,在没有薪酬的情况下请到较有分量的嘉宾,也足见在维持某一个节目背后的媒体平台的重要性,凤凰网文化读书长期维持着与作家的关系,诗人们在没有薪酬的情况下积极配合也颇有互相帮扶的意味。文化造神力的逐渐彰显,让近些年一直相对边缘的诗人作家们也能够成为大众偶像,这是时代文化逐渐成熟的一个标志。

《为你读诗》《春天读诗》:明星与文化的相互借力

首推于2013年的《为你读诗》则主要做在线音频,并且以诗歌与美文的朗读为主。《为你读诗》采取每天推送一位名家或者明星读诗的方式吸引关注。

明星们长期困于“空有漂亮的躯壳”这种成见,原本想通过引经据典的微博打个翻身仗。但是马思纯错误引用张爱玲语录、翟天临因直播中不知道“知网”牵扯出涉嫌学术抄袭等一系列事件、靳东信口胡编“诺贝尔数学奖”等几次娱乐圈的学术打假让明星们又陷入万马齐喑。

但是娱乐圈中的确不乏有见地、有文化品位的明星,出版界也是看重明星的流量价值,经常办落地活动时请明星来或者是让明星帮忙发微博推书,如《春天读诗》《为你读诗》的明星和文化圈的携手并进则是绝佳的“双全法”。

《春天读诗》春夏

这种双全法里,明星和内容方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情,各自发光发热,如《春天读诗》里春夏读《什么都附上价格的旧道具店老头子的诗》,春夏身上一直有的少女的灵气契合着诗句:“那么,春天与爱,哪个贵?爱吧,尽管很少放出来卖。那时 我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我最想问的问题,爱与眼泪,哪个贵?”她在走廊里、在春天的院子里小鹿一样漫步、蹦跳,最后侧身站在院子里泪水滚落,这的确是只有演员才可以诠释出的。

诗歌除了与音频、短视频的结合,当然也少和电影。从《路边野餐》《摇摇晃晃的人间》《大象席地而坐》等文艺片被追捧,也可以看到诗歌作为电影叙事的点睛之笔乃至是主体线索可能会衍生出的意境和张力。诗歌在影像媒介中,填补了平铺直叙的语言所造成的苍白,不断地制造着陌生化。

《路边野餐》剧照

当然,除了明星的生意,做文化类视频音频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或许就是为后世保存音频与影像资料。如2008年台湾学者杨渡筹划的《为台湾文学朗读》——请到向明、余光中、洛夫、张默、郑愁予等一百多位诗人朗读自己的诗作并录制音频资料。他在节目访谈集结成的《乡愁与流浪的行板》一书中写道:黄春明开朗说故事的笑声,白先勇用温柔的声音朗读《永远的尹雪艳》……一百多种不同地方、不同世代的口音,每一个人有自己的声音质地,一如他的作品有自己的特色,这一切交织出台湾文学多样而多情的面貌。”“保留几代文学家的声音,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文化遗产。”

如2017年“豆瓣时间”推送的《以乐语教国子·叶嘉莹古诗词吟诵课》,叶嘉莹在开篇词中动情地说:“我已经九十三岁了,我对于吟诵,要有一个交代。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从吟诵来的,传统的吟诵几乎已经失传了,我们不赶快抢救,就要灭绝了,如果我们不会吟诵,用理智来写诗,诗歌中兴发感动的力量难以找到,诗歌的生命会被减损。”

文化类综艺:中国制造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

文化类综艺大概是所有的综艺类节目中最算得上是“中国制造”的,毕竟中国的许多综艺节目都是从国外买的版权,有的甚至是完全生搬硬套国外的。下面我们就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佼佼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来做讨论。

《见字如面》是首播于2016年底的一档明星读信的节目:一方舞台,一束光,一个读信人,信件展开,读信人或激昂顿挫或沉郁哀婉地演绎着信件的内容,将原本沉睡在史故中的故事徐徐道来。

澎湃新闻采访《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时,他说:“我在摸索读书节目新的形态时,觉得过去那种以所谓的评论形态去介入阅读的形式现在已经普遍遇冷,这样对节目和对普遍的视频受众帮助都不大,更何况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和文学评论,缺乏文艺批评,所以以评论为主的这种节目形态就做不下去。”

同时他认为:“中国经历的娱乐至死也好,喧嚣也好,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稀缺,现在给你填上了,你难道会整天活在里面吗?全世界的文化消费都是有它自己规律的,都是人类共同约定的主流,这个主流要对你的人生有意义。那个所谓的文化消费是人们在不断地寻求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在我们看来,动脑子的、会心的事情,给你的快感要比膈应你的事儿,给你的快感大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他探索出将声音的纯粹性发挥到最大的余地、且能够不断衍生出新的内容的《见字如面》,这算是他以个人审美并观察文化综艺的市场交出的答卷。

但在《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中,我们会更清楚各种意识形态的诉求。《中国诗词大会》是复兴传统文化的一个举措之一,而《朗读者》中则会时时加入“伟光正”的热点。

《中国诗词大会》采取的竞赛加解说的形式,把诗词变成一项可以全民参与的活动,并且较为直观地把学识量化为诗词的背诵量,这让易于考评也让节目效果更明显。

很多传播学的论文在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时,都会讨论到代表着精英话语的专家学者和代表着大众话语的平民参赛者,以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着精神诉求与价值取向,以及这些综艺节目是如何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缝合至社会大众的生命理想中。

《中国诗词大会》的亚军彭敏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这个节目的确是他颇为落魄的北漂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承认“诗词大会其实是年轻人比拼竞赛实力的,台上的实力和学问都是竞赛性质的实力和学问,强调诗词的学问在中文系有意义,但是面向全社会是意义不大的。”这次比赛还是为他积攒了诸多的名气,让他拿着这些头衔在之后的人生里能走得顺畅一些。

难以为继的焦虑

在写上一部分时,恍惚觉得已经是写很遥远的事情,这些一度是现象级的节目也几乎都在一年间偃旗息鼓,我们不禁要问,如此昙花一现的综艺节目是否真的帮助过所谓文化复兴?

我们来看亚马逊2017年的年度阅读报告:“2017年初热播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更是带火了中国传统诗词经典图书的销量。在节目播出期间,诗词类电子书的销量提升了154%。2017年第一季度最畅销的诗词类电子书为《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海子诗全集》。”如果单看短期内的图书销售数据,这些诗词节目的确有所裨益。

综艺节目的短期热度终究会过去,怎样让观众持续着对于文学和诗歌的热情?如一切线上音频视频节目所做的,培养出自己的社群变得很重要。

如《为你读诗》就会办音乐诗会、公益诗歌音乐课、有声诗歌作品集发布会等线下活动,不断增加影响力。同时由社群运营人员或用户自发组织的线下读诗会,增强用户联系,用户自传播。《春天读诗》也会在每年的四、五月做“诗歌之夜”的落地活动,不断强化这场诗歌盛宴的持续影响力。

当然,文化类节目想要长久地跻身于网络的海洋并影响更多的人还是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品牌效力或有自己的赚钱之道。如《为你读诗》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基于内容制作能力(音视频、图文、衍生品、线下活动、装置艺术等)和渠道能力,向企业、政府和用户提供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涉及整合营销、知识付费以及电商等主要变现方式。

关于读诗类节目、音频是否对于推动诗歌发展有所裨益,澎湃新闻采访了诗人欧阳江河。

欧阳江河说:“我有一个观点是任何诗歌一定要和声音打交道、一定要处理声音,我说的声音不是修辞的变花样、也不光是诗歌中的音乐性啊、句读、停顿等。我们当代诗歌的声音,我指的是日常生活里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复杂了,工业的声音进来、生活里的杂音、噪音进来以后都构成诗歌声音风景、诗歌声音物质、诗歌日常声音环境的一部分,那么当代诗人一定要处理这些声音。”欧阳江河说。

“在这种情况下,声音的处理如果不通过我们刚才说的朗读的方式来唤起、来重塑和还原的话,它接触读者的形态只有一种:即被消声处理的阅读的形态。而且每一个作家写作时内心都有一个声音,我们传统的电视台上那种朗诵、用一种激昂澎湃的朗读腔去朗读的声音我是比较回避的。我喜欢那种多重的、有不同层次的杂语的声音,有抒情的、叙事的、外界的杂音进来,而不是那种官方的朗诵腔进入你的写作。那种的话你词语的选择就会变成一种强迫。那个声音会决定你选用什么词,那种朗读需要你词汇的选择响亮、流畅、抑扬顿挫、这是有问题的,当然那种声音也塑造了一代人对诗歌欣赏的听觉的需要。”欧阳江河说。

在这种情况下,欧阳江河觉得请明星、诗人、甚至是素人来读诗,他们带着声音的日常性、带着对于诗歌的千奇百怪的理解,进入到诗歌的重塑与转换,还原了诗歌的真实性与多元性。(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