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护卫祖国第一旗!揭秘天安门第一代国旗班的故事

句子大全 2009-10-05 00:12:32
相关推荐

三秦都市报 @ 2019-09-29 08:11:54

唐建发将匾额悬挂在家中最醒目的位置 本报记者 李宗华 摄

四位国旗护卫队成员 本报记者 李宗华 摄

中国人对于五星红旗的深厚情感,有着说不完的温暖故事。你或许还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天安门广场是如何升降国旗的?

最早,升降国旗的任务由北京市电力局完成。1970年,北京卫戍区组建了专门的国旗班,升降国旗,由此转交解放军。

近日,记者辗转多地,采访到了多位第一代国旗班战士,听他们讲述“护旗卫士”的光荣往事和使命传承。

“千锤百炼是基本功”

“我是国旗卫士唐建发。”每在微信上添加一个新的好友,唐建发都会用这句话来打招呼。

60岁的他,并不显老。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的白衬衣整齐地扎在皮带里,米黄色的裤子没有一点褶皱,皮鞋擦得锃亮,举手投足之间,仍能看到军人气质。

1978年,唐建发离开渭南老家,前往北京卫戍区当兵,3年后进入国旗班当了班长。国旗班一共10名战士,来自祖国各地,年龄大多在18岁—22岁之间。除了在国旗哨位24小时站岗之外,他们主要承担着天安门广场每天的升降旗任务。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有“祖国第一旗”之誉。金水桥畔,长安街上,与太阳一起升起的五星红旗,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的精神坐标。

作为国旗班班长,唐建发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当时,升国旗虽然没有像今天这样严格的要求,但是作为国旗班战士,千锤百炼是基本功,传承红色血脉是必修课。”唐建发说,比如训练站姿,要站得直、站得稳、站得久;比如擒拿格斗、射击训练、突发事件的处置和演练,必须毫厘不差,零失误。

彼时,国旗班驻扎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西门的一个小院子,这个院子,曾是周恩来总理特批的。院子里有个小黑板,每天执行任务的升旗手、护旗手,以及升降旗时间,都会写在黑板上。

相比于今天升国旗的时候需要临时交通管制,那时候的升旗仪式,相对简单很多。每天的升旗仪式,由两名战士执行,并没有列队方阵和仪仗队,“从国旗班出发,一名战士扛旗,一名战士护旗引路,穿过天安门、金水桥,整个过程将近15分钟。”

如果遇到车辆从长安街通过,两名战士需要站在路边,等待车辆过去。如果遇到行人通行,就要避开绕着走。

“手脚冻破,是冬天常有的事”

59岁的张定安,与唐建发同一年入伍,直接进入国旗班,一直到1982年复员。

北京的冬天,天安门广场的风,是军旅生涯给他留下的最难忘印象。“记忆中,冬天最冷的时候,气温近零下30摄氏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定安做了一个用手裹棉袄的动作,“手脚冻破,是冬天常有的事。”

国旗哨位需要24小时值守,每个岗站两小时,冬天的夜里,这两小时最难熬,“绒衣、棉衣、皮衣、皮大衣,穿上四层都觉得冷。”

夏天也不好熬。天安门广场空旷开阔,并没有高大建筑遮阳,地面被太阳暴晒后,“穿着鞋走上去,都会被烫伤。”

即便如此,能驻守在“开国大典”举行的地方,张定安也不觉得苦。起初,在国旗班升国旗的消息,张定安都是严格保密的,连家人都不知道。从北京到渭南,写一封信需要10天左右送到,他在信中写得最多的就是,“我在部队很好,战友们都很团结。”

“国歌一响,眼泪就出来了”

2016年3月,李养新和老伴报了一个旅游团,目的地就是北京。这是自1981年10月退伍离开北京后,他第一次重返“故地”。

在中山公园、景山公园、西单和地安门一带,他带着老伴,穿过一条条胡同,分享自己当年在天安门站岗的故事——时至今日,天安门附近很多胡同的位置、名字,他都记得很清楚。

离开前,李养新起了个大早,特意去了趟天安门广场,想再看一次升旗仪式。

广场上,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这些相隔千万里的人们,一起对着国旗行注目礼。

“国歌一响,眼泪就出来了。”李养新曾在某部一营服役,1979年进入国旗班,成为副班长。他告诉记者,当年国旗四周的汉白玉栏杆是封闭的,升旗手必须先跳过栏杆,再爬着铁梯子登上旗杆基座,将国旗挂在旗杆钩上,再按动电钮。

与自己当年的场景不同,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已经由专门的三军仪仗队执行,并有了36人组成的护卫方阵。

“这身军装,好漂亮啊。”升旗仪式结束后,他和老伴开起了玩笑,“想想我们当年的打扮,心里还挺羡慕。”

事实上,相比当年一些军队的棉布军装、棉布鞋、棉布腰带,天安门国旗班战士的军装还算不错。“军装是涤卡面料的,还有黑皮鞋,腰带也不错,是人造革的。”李养新告诉记者。

“酷暑严寒何所惧,赤胆忠心保国旗”

因为天安门广场国旗的升旗系统是由北京市电力局设计的,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升国旗的任务便交到了北京市电力局,由一位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且升降国旗并不是每天都进行。

1982年12月28日,武警部队正式接替了北京卫戍区国旗班升降国旗、守卫国旗的任务。

58岁的焦建忠,正好是这一天站岗,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场简单而庄严的交接仪式。焦建忠1982年入伍,进入国旗班后,他印象最深的是挂在墙上的一面锦旗。锦旗是北京军区司令部送来的,上面的两句话,他至今都清楚地记得:“酷暑严寒何所惧,赤胆忠心保国旗”。

1991年5月1日,国旗班扩编为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2018年1月1日,天安门升降旗任务正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执行。

去年年底开始,4位战友家中相继都挂上了“光荣之家”的光荣牌。今年年初,班长唐建发特意请一位书法家,写了“国旗卫士”4个字,挂在自家客厅的电视墙上。

作为天安门第一代国旗班,过往的一切,都化作记忆,但是,人民解放军对党忠诚、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却融入了他们的生命底色,陪伴、影响和激励着他们各自的人生。

本报记者 宋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