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看今朝气象事业新

句子大全 2009-09-11 22:55:44
相关推荐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格苗

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回溯过往,延安气象台时期的观测设备、观测手段、预报方法均不够先进,但那些艰难却令人发奋的日子,那些克服了重重险阻的先辈,却凝聚着极其强大的延安精神,无时无刻不激励着如今的气象工作者日益进取、精益求精。

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再次回忆延安气象台成立之初的业务工作,感受那段峥嵘岁月中的气象情怀。

气象观测业务

1945年9月底,延安气象台正式成立。当时,正值国共重庆谈判期间,谈判代表频繁往返于延安与重庆、南京、北平之间,大都乘坐飞机,因此,延安气象台一成立就担负飞行安全的气象保障任务。为此,延安气象台进行了地面和高空观测,观测后将记录编报发往重庆、南京或北平,并根据当时的条件制作延安短时天气预报。

延安气象台在延安凤凰山下、延河之畔。房子一共有三大间,东边一间是库房,存放气象仪器;中间是值班工作室,里面安装着地面观测仪器,有福丁式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表、风向风速电动显示仪表、气压计。房顶上有一个观测平台,上面安装着百叶箱,箱内有干湿球温度表,温度、湿度自记计,还有电动风速风向仪感应设备及雨量筒。

在值班室西北角的空地上有一个简易棚,是制氢和气球充气的工作间。无线电探空接收设备及无线电测风经纬仪安装在西面的凤凰山山顶,而放探空气球要到山下。山上山下装有专线电话,可互相联系。观测和探测使用的气球分为测风气球和测低云高度的云幕球。

气象观测项目主要分为地面观测、经纬仪测高空风及无线电测风和无线电测高空温、压、湿探测。地面观测每日3次,经纬仪测风每日1次。有重要飞行或有其他需要时,便进行临时观测。观测结果在译成规定格式的电报后,会通过电台发出天气报告。

不过,当时延安没有发电厂,不通电。延安气象台利用美军观察组带来的一台小马力探空专用汽油发电机发电,以供业务需要。发电机安装在山上的一个小土窑里,每次观测先要上山发动发电机送电,探测完再关机。这个小山有200多米高,只有一条又窄又陡的小路通往山顶。遇有下雨、下雪天气,路非常滑,大家背着装满汽油的油桶,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上爬,前面一人背着,后面一人扶着,背着的人摔倒了,扶着的人赶快抱住油桶。

天气报告的传递和通信器材

在气象工作初创时期,观测和通信工作就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在延安,美军观察组有一个电台,美军通信人员撤出后,报务人员由我方一名思想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老报务员和一名年轻的同志担任。美军观察组与北平、重庆的通信联络都由他俩负责。气象台的天气报告由他俩发出,各地来的气象电报也由他俩接收。

当时,通信工作由中央军委总参三局主管,局长王诤明确指示,要配好气象台的通信器材,保证气象情报的传递。有一次,我军在华北战场上缴获了一台日式探空仪,交到军委三局,王诤亲自解剖分析,并写出说明,送到气象台,供气象人员学习参考。

美军气象人员撤走时,我方接收了其仓库。仓库里有许多气象仪器,并有大量的收发报机。这些器材是为了在各地建立气象站而准备的,气象台工作人员对各种器材精心管理,保证没有任何损伤,随时能调出使用。

飞行气象保障

延安时期,气象台的主要任务是为航空飞行活动服务。气象台每天进行定时观测,必要时需进行加密观测,其数据通过电台发往北平和重庆,主要提供延安本地当日天气实况及短时单站天气预报,为飞机起飞、降落于延安机场服务。

在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期间,气象台工作人员在负责人张乃召的带领下,每天按时观测、发报。张乃召与美军气象人员一起,认真做好气象保障,为我党谈判代表往返延安与重庆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和情报。

1946年1月29日,周恩来乘飞机由延安飞赴重庆,参加31日闭幕的政治协商会议。飞机飞到西安时,由于天气恶劣,不得不滞留一夜。次日一早,飞机重新起飞。飞越秦岭上空时,飞机必须先爬到4000米以上高度才能向前飞越秦岭。随着飞机升高,气温越来越低,机翼、机身都结满了冰,而且越积越厚,机翼的冰引起气流改变,升力骤减,连飞机的升降和转陀都难以操纵了,飞机遇上了严重危险。机上人员甚至做好了跳伞的准备,最后飞机仍无法飞跃秦岭,只好再次返回西安。直到14时,飞机又从西安起飞,总结上午的经验教训后,才顺利飞越秦岭,抵达重庆。

同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等从重庆乘飞机回延安。起飞伊始,无线电通信一直未接上,刚刚接上,突然又中断了。后来改用无线电话联系,也不行。中央办公厅指示气象台加密观测,15分钟一次,一直到4时过后,仍未见飞机到来。原来飞机14时抵达延安上空时,因云浓雾大,无法着陆,在决定返回西安时,迷失方向,误入山西,撞到兴县海拔200多米的黑茶山,机上17人全部遇难。

从一次次的飞行事件中,气象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认可,也时刻提醒着气象人员肩负责任之重大。在不断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人民气象事业创建初期的气象工作者加强学习,逐渐成长起来。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9月14日四版 责任编辑:苏杰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