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艾敬自述:我的1997

句子大全 2009-08-22 23:49:25
相关推荐

1997快些到吧,和他去看午夜场

1991年,我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刚刚进修完,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北漂。我的制作人黄晓茂接受香港大地唱片公司的委托,准备做一张原创音乐专辑,那时候原创歌手很少,唐朝乐队、黑豹乐队刚刚开始做地下音乐,还没有出名。当时几乎没有人做原创音乐,我又是个女歌手,所以这件事在小圈子里比较轰动。周围的朋友,包括陈进、王迪、何勇、三宝等等,都来帮我写歌。因为是原创专辑,他们从旋律上都在有意贴近我的风格,大家一致认为我应该唱发自我内心的歌。

有一天,大家坐在一起,弹着吉他唱,突然有人说,你怎么不写一首歌?是啊,我的经历那么有意思,要唱自己,干嘛不自己写!

大家后来听到的《我的1997》那首歌,只有五分钟,但其实我最初写的原作是7分多钟,歌词特别长,我写的很顺,一气呵成。写完之后,我去找人帮我写曲子,别人都说写不了。一个是因为,这是我的故事;另一个是因为,我写的歌词一句话十几个字,都是长句子。没办法,后来我只能自己写了曲子。

之所以采用这种叙事方式来作词,也有点受欧美歌手的影响。我印象最深的是苏珊·薇格,20世纪80年代民谣运动复兴的领军人物。这位在纽约长大的女歌手,有一首歌叫《luka》,就是用大白话记录了自己的一段生活。歌曲开头就是“我叫卢卡,住在二楼,就在你的楼上……”也就是听了这首歌,我才决定把当时自己19岁以前的人生经历写一遍,这才有了《我的1997》。

我记得当时我把歌词写在一张纸上,抬头就写了“1997”,等从录音棚录完歌出来,我就跟他们说,这首歌就叫《我的1997》吧,它是属于我的。

《我的1997》

香港,香港

歌录完了,专辑还没有发行。1992年,我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香港之行。当时,要去香港还比较麻烦,要找居委会、街道办的阿姨大妈,层层开证明。我是以参加一个旅行团的名义去香港的。那个团有十几个人,当时先各自飞广州,到广州集合以后,再坐大巴去香港。

大巴车停在尖沙咀,下车以后,我对香港的第一印象就是“吵”!那么多汽车,都开那么快,那么多灯,街道都是明亮的,忽然有些不适应,无所适从。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我想了很久,过了很久才突然意识到,那不就是我小时候常去的爸爸的工厂的感觉吗!很吵,很明亮。

我的童年是在沈阳一家工厂度过的。我的爸爸是个特别有音乐天赋的人,文革结束后,他考上技校,后来进了工厂。我的妈妈会唱评剧,是那种东北评剧。他们在18岁的时候就结了婚,19岁生下我,之后半辈子都是在工厂度过的。

我对童年的记忆,就是爸爸妈妈邀请一些工友来家里唱评剧,我爸爸拉二胡,他会七种民族乐器,给妈妈伴奏。我耳濡目染,也开始学着唱。后来上了小学,我就常常在各种唱歌比赛中获奖。可以说,唱歌让我的童年获得了自信和很多美好的记忆。

后来我考上艺校,没呆多久就来到北京,加入了东方歌舞团。但我不安分的性格不适合呆在这种安定的环境里,就一个人跑去广州做起了流浪歌手。歌词里写的每一句话,都是我的真实经历。

那次香港之行,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玩儿。我去了歌词里提到的八佰伴、红勘体育馆,还有一天,我们特意去兰桂坊拍照。兰桂坊当时有一家酒吧就叫“1997”,大家看到的那张最经典的照片,就是在酒吧前面拍的,我的头顶上,就是酒吧的招牌“1997”。

去红勘体育馆的时候,我那时候还想,要是有一天能来这里开演唱会该多好啊!但是,很快我就意识到,香港其实并不适合我的发展。虽然《我的1997》后来红了,但在香港,大家对我还是有很多问号,既想了解,又保持着距离。当时香港的流行乐大多是改编歌曲,不叫作词人,叫填词人,很少有人做原创音乐,但我想做原创。所以,1994年,我的第一场演唱会,做到了日本的武道馆。那是日本乃至全亚洲音乐人的殿堂,披头士、鲍勃·迪伦、平克·弗洛伊德等等我最喜爱的欧美歌手都曾在武道馆开过演唱会。

这些年来,我又去过很多次香港,但是每次都只是停留三四天,从来没有像第一次香港之行那样呆那么长时间。对香港来说,我就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我自己也不愿意呆久了。香港太潮湿了,我更喜欢四季分明的地方,她潮湿的空气会给我一种陌生感。而且,处处灯红酒绿和人人想赚钱的氛围,也让我不敢常呆,我怕呆久了,那种氛围会改变我。还有,到处都是名牌,万一呆久了,很容易破产的。

当然,我很喜欢香港的美食。每次去香港,我都会迫不及待去找我最爱吃的鱼腩粉、鱼蛋粉,每次都吃个遍,吃不到都会觉得遗憾,哈哈。

1993年,专辑正式发售。本来,专辑里的主打歌是《流浪的燕子》,那首歌更符合我当时的状态,离开稳定的国营单位去流浪。那个专辑,就有两首歌拍了MV,顾长卫导演的《流浪的燕子》,张元导演的《我的1997》。

万万没想到,《我的1997》火了。我记得那会儿中央电视台放新闻联播之前放了我的MV,很快,唱片公司每天收到成麻袋的信。歌迷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从你的歌里听到了希望”。那会儿我才24岁,那种感觉真美好啊!

《我的1997和2007》

2007

十年后,2007年,当时我已经定居纽约。香港旅游发展局的人就找到我,希望我再写一首歌,把1997改编成2007。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已经走远了,也不熟悉香港,怎么写呢?

我用一个月的时间来看新闻,关注香港,犹豫不决的时候,香港旅发局的人说了一句话,最终打动了我。他们说:“你知道吗?你的那首1997,歌里的感觉就是自由行的概念啊!”听他们这么一说,还真是,这是以前我没有意识到的。当时,自由行还没有流行,那种流浪的、去看世界的生活还很少见。香港人对世界的向往、对未知的好奇和拥抱打动了我。

我决定再写一首,歌名就叫《我的1997和2007》。我最喜欢的是歌里那一段独白:

2007已经到了,我又来到了可爱的香港

喜欢早晨的香港

空气中散发着人们的勤劳和善良

也爱白天的香港,充满了竞争拼搏和向上

夜晚的香港是美食家的故乡

午夜的香港是浪漫的开始

和他去逛维多利亚港

当时,为了表现香港的特色,我让他们找来能代表香港渔港感觉的乐器,我记得有笛子,很有味道。我去香港录音,有很多朋友来看我。有个闺蜜还特意拿了燕窝来看我,说可以给我润润嗓子。我拉住她,让她用粤语录了一句“你好,欢迎你!”

香港的魅力,就是它一直在变化。上世纪90年代,我们去香港的时候,还是飞启德机场,飞机在九龙城区降落,飞得很低,那些高层公寓里人家餐桌上的饭菜都能看得清。后来,机场搬到了新界,地铁越修建越密集,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快捷,整个城市都在飞跑。全世界的城市,我最喜欢香港的地铁和小巴。

2017

今年3月底,是我最近一次去香港。不过,不是以歌手的身份了,而是以艺术家的身份去参加巴塞尔艺术展。

从歌手到艺术家,其实,这也是当年那首《我的1997》带给我的最大影响。

《我的1997》,奠定了我的个人风格,无论是音乐,还是视觉艺术,那是一种民谣+摇滚式的自我创作。24岁那年,我因为这首歌成名,当时感觉就是一下子长大了。专辑在日本卖的特别好,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音乐可以超越国界的。武道馆的演唱会上,看到那么多陌生面孔,真切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

1997年,我代表索尼去纽约参加音乐节。很多欧美人围着我,他们很好奇。当时,他们还以为中国人都生活在毛主席时代,突然看到一个姑娘在舞台上边弹吉他边唱歌,他们很不可思议。

后来我去洛杉矶录第四张专辑,录音师都在问我:“中国在哪里啊?”我当时觉得,中国的流行音乐要真的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距离,这是跟整个国家的全球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与音乐相比,绘画更容易超越国界,不受语言的限制。所以,从1999年开始,我就专心开始学习绘画了。后来也尝试着做雕塑、版画等等,视觉艺术逐渐占据了我的生活重心。

20多年过去了,虽然我后来也写了很多歌,也觉得更好,但一直到现在,大家记住的还是那首《我的1997》。所以,大多数时候,我很抗拒再唱那首歌,她就像是我的一个标签。如果要从绘画重新回到音乐的话,我还没有准备好,所以,也就一直没有再唱那首歌。

只是,现在偶尔听到那首歌,我的心里还是会有所触动。看着MV,似曾相识,又感觉有些飘渺和遥远。触动我的不是因为这歌是我唱的,而是因为看到画面里那个年轻的姑娘,那么青春洋溢,那些话都唱到我心里去了。

编者的话:

1997年,我15岁,上初三,最好的伙伴是一部小录音机,卡带里循环播放的就是艾敬的《我的1997》。昨天上班路上,看到香港回归20周年的新闻,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艾敬。“让我去花花世界吧,给我盖上大红章。”这句歌词,唱出了青春期的所有想象。下了晚自习回家路上,我会故意大声唱给隔壁班的语文课代表听,那姑娘是我的暗恋对象。

那年6月30号,考完中考最后一门,从考场走出来的时候,县城的街道上已经挂满了国旗,广播里传来驻港部队开始进驻香港的直播声音。急匆匆坐小巴车回家,守在黑白电视机前面,收看了当天晚上的香港回归交接仪式。那真是个不眠之夜,印象里好像香港一直下着小雨。

之后,是一个炎热的、漫长的假期。我们写了很多封信。再后来,我们上了不同的高中。一段感情,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今日话题

你的1997,有什么故事吗?

留言跟我们分享吧。

留言点赞最多的前三名,

(截止到7月3日 18:00)

将有机会获得艾敬亲笔签名的《挣扎》书籍一本。

- END -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