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将军渡”边话渡河 第A13版:温故 20220803期 济南时报

句子大全 2009-08-08 15:13:18
相关推荐

航拍“将军渡”附近的黄河

高远 摄

□新时报记者 徐敏

鲁豫交界处的黄河,辽阔浩渺,奔流不止。

流经这一地域的黄河,容易让人想到的诗句不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它承载的更多的是豪情万丈的英雄情怀,其间夹杂着些许来自大自然的江上烟波。追溯其过往,是因为73年前刘邓大军在此强渡黄河的宏大历史事件。

河南省台前县孙口村是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中心点,“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坐落在村口的黄河边上。黄河在台前县转了个大弯,这里有个响亮的名字——将军渡。盛夏时节,草木葳蕤,河流丰沛,高高的纪念碑耸立在河流、草木之间。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靠着黄河繁衍生息,不管是头发花白的老人,还是脸庞稚嫩的孩童,都能讲上一段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往事。故事要从时光深处的1946年说起。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经过一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迫使国民党军队由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其主要军力部署在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式”战略态势。中共中央抓住这一时机,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准备“向中原出动,转变为外线作战”。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准备以台前孙口渡口为中心强渡黄河。

黄河天堑,渡之何艰。完成这一伟略不仅需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果敢,也离不开台前老百姓的无私付出。为了把黄河天堑变为解放军的通途,黄河河防指挥部招收了来自本地百姓的3000多水兵,武装起来,昼夜苦练划船、隐蔽抢救、游泳等技术。为配合大军渡河,河防指挥部还发动台前人民积极将县境各个渡口船只集中修补、隐藏,并先后兴建十里井、林楼、张堂、孙口、毛河(后移陈楼)5处大的造船厂。不仅如此,沿黄群众还组织了担架团、儿童团、姊妹团,积极为大军腾房、做鞋、磨面、运送粮柴物料。男女老少,不分彼此,全力投入到大军渡河工作中。

“孙口村的老百姓们,代代都是从小就在黄河水中游泳长大,青年小伙子个个水性极好。”50岁的孙口村村民孙长英操着一口朴实亲切的河南话,讲起这段往事滔滔不绝。他说,那时不少村民会造船,就地取材造出的木船结实又耐用。这是村民们的“看家本事”,再早之前在黄河上打渔谋生全靠自造的船只。所以,有着游泳和造船本领的村民们,义无反顾加入了支援大军渡河的工作中。

孙长英的爷爷就是当时参与渡河的水手。孙爷爷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前后,渡河时期正是年轻力强的小伙子,他水性又好,自然也是水兵队伍里的“精兵强将”。孙长英自小听着爷爷讲述的这段磅礴而又亲切的故事长大,“我父亲当时只有三四岁。国民党的子弹有时候呼啸着从房顶穿梭而过,有次一颗子弹蹭着他的头皮飞快地掠过,蹭破了头皮打在了门柱上。”孙长英说,太惊险了!自那以后父亲一生头皮上都留着这个弹痕。如果子弹偏差一厘米,可能父亲的性命就没了。就是在这样困难和险恶的环境中,村民和水手们热火朝天地为渡河工作准备着。

时间来到了1947年6月30日,渡河工作基本准备就绪。这天,大军进驻台前境,刘邓首长没顾得休息,亲临孙口视察黄河水情,部署大军夜间渡河。九曲黄河万里沙,自古以来这条河流承载的就是英雄情怀。6月30日夜12时,指挥部下达渡河命令,刘邓首长率领第一、二、三、六纵队12万大军,以孙口为中心,东起东阿西至濮县300余里,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实施正面强渡,一举突破上有飞机轰炸、岸有重兵把守的黄河天险。蒋介石所谓可以代替40万大军的“黄河战略”神话,一夜间灰飞烟灭。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内,陈列着记录这一历史时刻的物件和老照片。钩沉史料,副馆长姜苗苗将其中的琐碎细节一一道来:台前县共造船120余只,连同各县建造和搜集的民船,达到了400余只。这些船小的能渡十几人,大的一船可渡200多人、5辆汽车。渡河时,驾船技术和水性好的水手,15分钟左右就把船划到了对岸,一晚上能划八九个来回。经过几个夜晚的渡河,军队的主力已经顺利过河。7月4日晚上,刘邓首长乘坐着一艘长8丈5尺、宽4丈的平头“爱国号”船由寿张向南岸渡河。突然,一架国民党飞机飞临上空,扔下两颗照明弹,把河上照得一片通明。邓小平笑着对刘伯承说:“敌人怕我们渡河寂寞,给点了天灯。”刘伯承也笑着回答:“是啊,他们来迟了。”

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渡过黄河后,毛主席称之为“刘邓大军”,“刘邓大军”这一响亮的称号从此闻名天下。而强渡黄河的战略性事件也为解放军发起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

在“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内,有一份台前县牺牲烈士名录。从出生日期和户籍信息上可以看出,他们牺牲时大多只有二十多岁,有的还不满二十岁,有的甚至还是同胞兄弟。他们把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恢弘的渡河伟业,今人能够做的就是永远将他们的名字镌刻在纪念馆,让后人永远牢记。

转眼四分之三个世纪的风云变换而过,当年从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水手们也难以寻访——5年前,最后一名参与强渡黄河的水手离世。庆幸的是,“渡河精神”在孙口村以及台前县永远地传承了下来。在村子里,随处可见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壁画,孩童口中也在传说着当年渡黄河的壮举,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到纪念馆感受和学习渡河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负责渡运大军的冀鲁豫军区黄河河防指挥部,就是今山东省黄河航运局的前身。山东省黄河航运局党群工作部部长韩跃飞讲述了这段历史沿革:1952年9月,原平原省交通厅领导的黄河航运管理工作,划归山东省交通厅统一管理,在济南泺口镇成立“山东省交通厅黄河航务管理办事处”,负责山东省境内黄河航务管理工作;1953年1月1日,平原省撤销,航运业务移交山东省交通厅内河航运公司,下设黄河分公司;1955年,黄河分公司撤销,成立山东省交通厅黄河办事处;1959年6月1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山东省交通厅黄河航运局”,1989年更名为山东省黄河航运局。

九曲黄河,浪淘风簸。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的黄河见证着江山更迭、人事代谢,往来古今。这段73年前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壮举,也必将和千年奔腾的黄河一样,让历史和人们永远铭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