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真率由衷 直抒胸臆 三百多年前的“微信朋友圈”原来是这样说话的

句子大全 2009-07-13 12:33:31
相关推荐

清康熙年间,安徽歙县人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居士)的著述中有《》一部。此书后来被收入《古今说部丛书》时,编者因其文体形式独特,而将其标目为“清供”。

“清供”一般指的是案头清雅的蔬菜摆设,将其作为《幽梦影》的标目是因为此书所辑均系随兴而得的“清言隽语”。随感格言式的著述明末清初已多有出现,如屠隆之《娑罗馆清言》、陈继儒之《小窗幽记》即其中佼佼者。但是张潮的《幽梦影》却有新的创造,正如光绪21年杨复吉所言:“昔人著书,间附评语,若以评语参错书中,则《幽梦影》创格也。清言隽旨,前于后喁,令读者如入真长座中与诸客周旋,聆其謦欬,不禁色舞眉飞,洵翰墨中奇观也”。(《幽梦影》跋)从网络时代的眼光来看,他这种格局倒是与今日的微信朋友圈十分相像。兹举其一组为例: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弟木山曰:余每见长一技,即欲思之,虽至琐屑,亦不厌也。大约是爱博而情不专。

曹冲谷曰:我于雪月花酒山水诗文之间,无时不想美人也。

张竹坡曰:多情语,令人泣下。尤谨庸曰:因得意诗文想心斋(张潮字心斋。引者注)矣。

李季子:此善于设想者。

陆云士曰:临川(指汤显祖,引者注)谓“想内成,因中见”与此相发。

正文是张潮的原创,下面排列的是文友们即兴畅所欲言的评论。除了没有点赞图像,完全是一组微信朋友圈的格局!

在《幽梦影》中,除张潮220则原创外,另有112人参与发表了512条评论,共形成220组纯文字型的微信朋友圈!

在那无网络的时代,这种微信朋友圈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将原创语录逐条传阅,一人发之,众人评之,再由张潮回收辑录成本,还是张潮先将自己的220条“清言隽旨”汇集成册,再在传阅中为文友们所择评?考察目前能见资料,应该是后者。

参与评论最多的张竹坡在给张潮的信中所说:“承教《幽梦影》以精金美玉之谈,发天根理窟之妙。小姪旅邸无下酒物,得此,数夕酒杯间颇饶山珍海错,何快如之!不揣狂瞽,妄赘琐言数则”。(《与张山来》其二)

很明显,张竹坡是得到张潮将220条语录辑录成册的《幽梦影》之后,甚为喜爱,视作“山珍海错”,边欣赏,边置评的。

在包含评论的《幽梦影》中,庞天池曰:“有益之施舍,莫过于多送我《幽梦影》几册。”包含评论的《幽梦影》中,录有庞天池33条评论。很显然,这个主要参评者之一也是拿到张潮语录编辑成册的《幽梦影》进行评论的。

由上可知,《幽梦影》原为康熙年间寓居扬州的著述大家张潮的格言语录之结集。结集后便在扬州文友中广为传阅。传阅者随兴置评。待到重新编辑出版,《幽梦影》已成为了由张潮语录与文友评论组成的微信朋友圈著作,是为在无网络情况下我国第一部文字微信朋友圈结集。

那么,这部微信朋友圈式的结集完成于什么时候,用了多长时间呢?今见序跋也语焉不详。我们不妨从《幽梦影》评论最主要的参与者张竹坡这个线索进行探讨。

张竹坡,铜山人(今徐州人),这个“负才拓荡,五困棘围,而不能博一第”(张道渊《仲兄竹坡传》)的才子,于康熙乙亥(1695年)三月二十岁的时候,仅用十多天时间完成了著名的《金瓶梅》评点,引起轰动。同年八月参加秋闱又不第。于是于当年秋冬间为发行他评点的《第一奇书》来到了扬州。当时,同样是身负才名却累试不第的张潮已定居扬州二十余年,他在扬州广交文友和书商,俨然成了扬州文林的领袖。

张竹坡对张潮甚为崇敬,认为张潮“诚昭代之伟人,儒林之柱石”(《与张山来》其一),时相过从。在《幽梦影》中,张竹坡的评论竟达83条之多,居评论者之首!从第四组朋友圈开始,他的评论一直参差延伸到最后一组。

据今存张竹坡诗《拔闷三首》所示,他是康熙36年春从扬州去往苏州的。也就是说,张竹坡只在扬州停留了几个月。而就在这几个月中,张潮的《幽梦影》从第四则断续延伸到最后一则都留下了张竹坡的评论。其中有六则他是唯一的评论者,有28则他是最后一位评论者。这说明张竹坡是最后参与《幽梦影》评论的人之一。这也说明作为微信朋友圈的《幽梦影》,最短可能就在几天内完成(即张竹坡所谓“数夕酒杯间颇饶山珍海错”),最长可能也就在张竹坡旅居扬州的这几个月,即康熙35年(1696年)秋冬到康熙36年春(1697年)之间。

在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没有快递的情况下,我国第一部微信朋友圈式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

这个微信朋友圈中,以张潮、张竹坡为代表的参与者大都是科场失意旅居扬州的文人。他们在扬州这个景物秀丽、文脉深远、工商业发达、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又偏离政治中心的地方找到了一片畅情之地。他们相对自由地抒发性灵,互赠著述,经常聚谈宴饮。《幽梦影》微信朋友圈可大致反映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生活风貌,并为后世留下了值得注意的特色和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思想互动、感情交流的优良传统。这在诸子的著述中已见端倪。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更趋活跃,这在《世说新语》等著述中有着分明的体现。除了话语式的互动和交流,这一时期更出现了诗歌形式的互动和交流,兰亭诗聚即其中突出代表,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交流形式。

但是,非网络的接近现代格式的话语微信朋友圈的形成,应该说张潮及其文友有首创之动。三百多年前处于特定环境的士人们就这样通过微信朋友圈式的交流奉献出自己的心灵产品。又过二百来年,光绪年间有朱锡绶之《幽梦续影》刊出,访张潮《幽梦影》之微信朋友圈格局,“绮语小言,而时多名理”(潘祖荫《幽梦续影》序)。但囿于时世和才情,其思致之开阔、敏锐已不及前贤了。

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十年内,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联系、交流的方式和手段肯定会更为便捷、更加多样。那么,今天的手机微信朋友圈又将会给后人提供什么样的心灵果实和积极经验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