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独卧青灯古佛旁的“狠心人”

句子大全 2009-06-07 05:08:50
相关推荐

从以上判词可知,惜春的结局是“缁衣顿改昔年妆”,“独卧青灯古佛旁”,这与小说第七回描述是一致的。第七回薛姨妈令周瑞家的为姑娘、奶奶们送宫花,当周瑞家的送到王夫人小抱厦处,惜春正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笑。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这既印证了惜春判词结论,也暗谶了惜春最终出家之结局。

书中对贾惜春的叙述不多,她第三回出场,第五回出现她的“判词”,到第七回“送宫花”时才有她的“台词”。关于她的故事情节,主要集中在两处,第一处是第四十、四十一回,奉贾母之命绘制《大观园行乐图》;第二处是第七十四回“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这一回才是惜春的“正传”。

第七十四回写道:

谁知竟在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来,约共三四十个,又有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入画也黄了脸。因问是那里来的,入画只得跪下哭诉真情,说:“这是珍大爷赏我哥哥的。因我们老子娘都在南方,如今只跟着叔叔过日子。我叔叔婶子只要吃酒赌钱,我哥哥怕交给他们又花了,所以每常得了,悄悄的烦了老妈妈带进来叫我收着的。”

谁知竟在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来,约共三四十个,又有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入画也黄了脸。因问是那里来的,入画只得跪下哭诉真情,说:“这是珍大爷赏我哥哥的。因我们老子娘都在南方,如今只跟着叔叔过日子。我叔叔婶子只要吃酒赌钱,我哥哥怕交给他们又花了,所以每常得了,悄悄的烦了老妈妈带进来叫我收着的。”

惜春见此,非常害怕。她说“我竟不知道”,是先将自己洗刷干净;“这还了得”,“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感觉问题严重,就是要把入画交出去,听凭处理。总之,我和入画毫不相干,你们怎么处理入画都可以。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入画也没有什么过错,可惜春的反应却异常激烈。惜春又道:“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凤姐道:“素日我看他还好。谁没一个错,只这一次。二次犯下,二罪俱罚。”惜春先是强烈要求王熙凤严惩入画,把入画带走,第二天又让嫂子尤氏把入画带走;最后表示“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而且任凭入画怎么恳求,王熙凤尤氏怎么劝说都没用,惜春表现得非常冷酷无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惜春与嫂子尤氏发生了一场罕见的争吵。惜春道:“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尤氏道:“谁议论什么?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惜春冷笑道:“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还有一句话:我不怕你恼,好歹自有公论,又何必去问人。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 从中可以看出,惜春出语犀利,态度坚决,看破一切,想与宁国府断绝关系,而且义无反顾。

我们知道,惜春的冷漠绝情远不止这些,在第六十三回,贾敬因为“吞金服砂,烧胀而殁”时,贾珍父子都不在家,然而在贾敬的丧事期间,作者没有给惜春一点笔墨,她既没有来见老父亲最后一面,更没有戴孝送终,在“百善孝为先”的封建社会,惜春的行为与礼制大为不合,可谓“大不孝”。除了父女感情的淡漠,惜春与她唯一的兄长贾珍也形同陌路,书中难觅两人的往来与交流。更不用说作为嫂子的尤氏,尽管尤氏时常来往于宁荣两府,也罕与惜春见面。作为宁国府唯一的玉字辈小姐,惜春切断了与宁国府的往来,足见她感情的冷漠与性格的孤僻。

贾府虽为国公之家,功名富贵,但在内外矛盾斗争中最终大厦将倾,油灯将灭。惜春从现实生活中看到你争我夺的丑恶现象,亲情之淡漠,人性之肮脏,令她意冷心凉,感到生活的无趣与失望。愈是在这种贵族家庭中生活,对世事中的丑恶感、厌恶感就愈深愈愤。逃避是一条路,出走是一条路,出家绝于红尘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惜春下决心要出家,在赶走入画时,惜春与尤氏就有一段争论,惜春说道:“状元榜眼难道就没有糊涂的不成。可知他们也有不能了悟的。”又说:“不作狠心人,难作自了汉。”所以她说:“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在这样的时刻,惜春彻底心冷了,悟透了!我们可以看到,续书中惜春在贾府败落后,惜春终于下定决心,抛下红尘,在栊翠庵出家,终其余生。

造成冷漠与绝情之因

究其贾惜春冷漠绝情以致最终出家之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是后天逐渐形成并强化的。既有家庭内部原因,也有外界因素影响;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上的。

天真可爱之性。起初,惜春的内心世界也和其他姐妹们一样都是美好的,都曾经怀有对人生和未来的憧憬。她总是笑着回答一切,周瑞家的送花给她戴,她笑着接过;她笑问宝玉:“二哥哥,你成日家忙些什么”;刘姥姥说:“食量大如牛”,众人皆笑,唯她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真是可爱。这也可从惜春的绘画上得以证明。贾惜春不爱诗歌,爱绘画,她的丫鬟叫入画、彩屏,连名子都与绘画有关。一个喜爱绘画的人,心中一定有爱,而且是那种深沉无声的爱。因为刘姥姥的到来,贾母让惜春把大观园画出来,还要把人物一一画上,这就叫惜春犯难了。正像薛宝钗所说,惜春“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而在中国画中,写意画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惜春并不是专攻绘画,只是以笔墨寄托情思,抒发胸臆。薛宝钗接着说明“大观园图”是“界画”,“界画”是以亭台、楼阁、桥梁、车船等建筑物为主题的。张择端在北宋宣和年间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卷传世的杰出“界画”。为此,宝钗从绘画理论到绘画器材,娓娓道来,为惜春上了一堂生动的“透视法”绘画课。那种工笔画的亭台楼阁既不是惜春所长,也不是惜春是所爱,更不是惜春之本性,难怪惜春接受画大观园的任务后要闷闷不乐了。试想,这样一个天真有爱、青春靓丽、锦衣玉食、绫罗绸缎、豪门大院的少女,后来怎么会对亲人“心冷口冷心狠意狠”,以致出家呢?凡事皆有因,凡事皆有过程。下面,不妨作一具体分析。

缺少父母之爱。贾惜春是宁国府贾珍的胞妹,他们的父亲贾敬,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住到城外道观,并把爵位给了儿子贾珍,基本上不再回家了,也不问家事,连家里人给他过生日,都坚决不回城,只在除夕祭宗祠的时候,短暂地回来一下,也不见他提起女儿。书里没有出现贾敬的夫人,因为惜春的母亲已经早逝。可以说惜春自小“父去母亡” ,甚至“孤苦伶仃”。

缺少兄长之情。贾珍和贾惜春虽是同胞兄妹,但是两人的年龄悬殊很大,贾珍要大贾惜春三十多岁,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作一推理。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珍的儿子贾蓉都已经十六岁了,假如贾珍不到二十岁就娶妻生子,贾珍当时也已经三十五六岁了。当林黛玉到贾府时,贾珍的“胞妹”惜春却还很小,小到还不足以描述,可能也就四五岁的样子。也就是说,已经三十五六岁的贾珍居然还有一个刚四五岁的一母同胞的妹妹,两人相差三十多岁。鉴于父亲名存实亡的事实,“长兄为父”的贾珍理应关心爱护这个唯一的小胞妹,但他没有,由于贾敬出家后就一直住在道观里,贾珍长期缺少父亲管教,在家更加放肆,更加为所欲为。平时,贾珍不是想着年轻美貌的儿媳,就是想着怎么套漂亮小姨子的近乎,根本想不到还有一个亲妹妹。惜春的嫂子尤氏是贾珍的继室,也未和她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可怜的是贾惜春,自小缺少母爱父爱甚至兄长之爱、兄嫂之情。

缺少家族之亲。第五十四回春节放炮仗,贾母抱着林黛玉,薛姨妈搂着湘云,最小的惜春却没有理。惜春也一直在被人漠视遗忘的环境中生长。如在第七回,黛玉和宝玉在玩,迎春和探春在一块下棋,惜春就只能和小尼姑智能儿玩了。宝玉刚开始参禅,黛玉、宝钗、湘云三人联手打消了他的念头,而惜春说要剃头要出家,却无人问津,更没有劝她回头。大观园的女儿们在一起占花名时,连心如死灰般的李纨都有人想起去请她,唯独没人想起惜春。童年是美好的,童年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惜春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因此,她的孤僻冷漠的性格形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勘破三春”之心。勘破即看穿、看透。惜春在贾氏姊妹中年龄最小,当她逐渐懂事的时候,周围所接触到的多是贾府已趋衰败的景象。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为自己的未来担忧。《虚花悟》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判词和曲中所说的“勘破三春”,就是她的姐姐元春、迎春、探春的悲剧结局,使她认识到人生纵有“桃红柳绿”也是好景不长。令人仰慕的元春,竟是锁在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偶有一次“省亲”,竟以泪洗面,强作欢颜而已,最终逃脱不了薄命之运;二姐迎春,一生懦弱,恰又嫁给了一得势便猖狂的中山狼,终于被虐待而早亡;三姐探春可称女中豪杰,志大才清,可又是一番风雨路三千,远嫁他乡。三个姐姐的不幸而去,给惜春的打击非常沉重。从书中的有关情节可以看出,这位性格内向、孤僻的小姐心灵深处应是颇多感叹的。现实的一切既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产生了弃世的念头。

外界影响之深。焦大在第五回就骂过宁府的肮脏。柳湘莲曾说,东府只有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惜春是宁府的正宗千金小姐,言下之意,她也是不干净的。惜春经常听到这样那样的议论,这对于正向青春期过渡的她,其心情可想而知,其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悄然随之发生改变。如从惜春所作的诗中也可以预见惜春出家的苗头倾向。一首是元妃省亲时的应景之作,《文章造化匾额》:“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另一首是为元宵节制的灯谜,《海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从诗词韵律和诗意表达而言,确实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然而这两首诗作里都散发出浓浓的佛音佛韵。脂砚斋曾在这首诗旁批道:“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缺少亲人的爱与关心,需要精神慰藉的惜春只与“槛外人”妙玉亲近,经常与妙玉下棋、谈话。在续作中贾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对于惜春来说,本已如灰的心境更是雪上加霜,就如看破红尘一般,将冷漠进行到底。最后,老太太送殡,惜春和病中的王熙凤留下看家。周瑞家的干儿子何三勾结一伙人进来偷盗,将老太太上房的东西都偷了。偏是妙玉那天进来看望惜春,被惜春留下陪着“下棋说话儿”,被包勇咬定:“是那姑子引进来的贼。”后来妙玉被劫,又被包勇说成:“你们师父引了贼来偷我们,已经偷到手了,他跟了贼去受用了。”惜春有口难辩,妙玉的失踪也给惜春的心理上带来不小的打击。这件事更让惜春出家的念头更加强烈。

“惜春”之用义

贾惜春的名字同贾府其它姐妹一样从“春”字。因为她处于“春天”的末尾,所以“惜”就有珍惜、留恋的意思。洪秋蕃先生说:“惜春,谓青灯古佛,辜负春光,故曰惜春。” 出家修行,可以成佛作祖,永生不死。可是从古至今又有几人真正成佛?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种精神安慰而已。惜春的“性中自有大光明”是带有苦涩味自我解嘲的话。作者对惜春出家为尼,充满了悲悯和同情。

在惜春的判词、判曲中充盈着一种“悟”,没有悟,就斩不断红尘,斩不断红尘就看不破人世间本质,也就不会出家了。惜春的“悟”,就是在旁冷眼观察到了整个家族的衰败以及三个姐姐先后不同遭遇后,才有自我觉悟和觉醒。正如胡文彬先生所说:“惜春的‘悟’不是‘顿悟’,而是在贾府由盛转衰,三春相继去尽中逐渐‘觉悟’的。这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作者描写惜春时,一面客观公正地写出惜春的“心冷口冷心狠意狠”之态度,一面又肯定惜春“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之决心。描写极真实,所以给读者的印象,这种“狠心”完全是逼出来的。第七十四回的回目下半句为“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其实就是一种肯定,惜春这种“大彻大悟”可以从脂评中得到佐证。有脂评说:“惜春年幼,偏有老成练达之操。”

我们纵观惜春第七十四回的“反常”表现,特别是撵走入画,看似无情却有情。因为惜春已经预感到,在不久的将来,贾府及哥哥贾珍所作坏事、丑事终会东窗事发。因此她不顾他人的劝说,执意狠心要撵走入画。撵走入画,未必就是害了入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许是保护了入画。因为惜春看到了贾府的败象,自己日后保不定会被牵扯到哥哥的丑事中去,自己尚且不保,何必要牵连入画呢?入画出了贾府,也能免于和贾府一起沉沦毁灭的命运。从这个意义考虑,怎能说惜春是个无情的人,其实是表面无情,内心有情。惜春,一个大家闺秀,一个性情聪慧及拥有美好理想的女孩,对贾府的现状感到失望,为了摆脱家族牵扯,用这种微弱而别人不理解的坚持保护着自己的清白,最终出家为尼,长伴青灯古佛。她内心的痛苦和对亲情的不舍,谁能理解,又能向谁倾诉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