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雅昌专稿】比尔·维奥拉24件代表作带你体验与灵魂对话的震撼

句子大全 2009-05-25 21:12:52
相关推荐

▲《殉道者(土、气、火、水)》 2014年

▲排队等待参展的观众

▲红专厂六号展馆

“兼具诗人气质与哲人智慧的艺术家”

在比尔·维奥拉的艺术创作中,出生、死亡、情感、神秘不可知的事物等人类生存最为根本和重要的主题是他探讨的主要对象。

▲著名学者、艺术批评家皮道坚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在著名学者、艺术批评家皮道坚看来,比尔·维奥拉不仅是“影像诗人”,而且是个兼具诗人气质与哲人智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集诗、哲学和艺术于一体。不仅在主题上,他所使用的创作元素,如生、死、水、火、土、气也都是最为根本的介质。他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最根本的问题,关注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红专厂当代艺术馆馆长黄丽诗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同时,维奥拉使用的语言媒介非常当代,不同于传统的绘画、雕塑。影像艺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媒介,维奥拉的艺术创作与影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同步。他以这种当代媒介,表达当代人的生活感知。但是,他的艺术又和传统紧密结合,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西方古典油画的影子,所以有人称他是“影像艺术中的伦勃朗”。

“比尔·维奥拉的艺术能让我们从现实平庸琐碎的生活中抽身出来,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去体会、去感受人类存在的最根本的主题”皮道坚说道。

▲嘉宾合影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媒体创作的艺术家和重要代表,王功新认为,“维奥拉的影像语言非常经典,跟传统的绘画有直接的连贯,他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思考美学、艺术的发展。在全球化的当下,他关注的问题已不仅是西方的,而是我们当下生活的环境与新媒体的关系。我觉得,艺术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大家可以对当下的生活状态有一个思考和反思。”

▲比尔·维奥拉工作室的妻子和合作伙伴琪拉·佩洛芙

在维奥拉早期的访谈中,他曾说,很长时间以来,当代艺术和当代哲学都忽视了人们最根本的力量。观念的“进步”略过了基本的生死问题。然而,这些重大主题对于人类的创作表达来说非常重要。他认为,在当前的语境中,原始而直接的录影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这些基本的经验是普世、深刻而神秘的。这些“力量图像”就像警钟,提醒我们工业社会离生命源泉去得有多远,“有必要先去叫醒沉睡的身体,才有可能叫醒沉睡的心灵”。

从录像到影像 高新科技助力作品表达

“对我来说,在过去的150年中,其中一件最重大的事就是图像的动画化——影像的诞生。影像将时间引入了视觉艺术,与布鲁内莱斯基发明线性透视并在绘画中展示三维空间一样重要。” 比尔·维奥拉曾说道。

比尔·维奥拉出生于1951年纽约皇后郡,从小就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1969年,维奥拉入读雪城大学艺术学院,在学生中心,他首次接触到录像这种媒介。在这个年代,电视已经在普通美国大众中广泛普及,韩国艺术家白南准也已经在德国展出了他的电视机装置,录像艺术已然诞生。不过,这在当时属于非常边缘化、非主流的艺术形式,被人们视为疯狂的行为。

▲“比尔·维奥拉 1977-2014精选作品展”展览现场

这一时期的主流艺术家大咖是极简主义大师卡尔·安德烈和唐纳德·贾德等人,他们的作品只是纯粹的形式,没有蕴含任何意义。此外,波普艺术家作表罗伊·利希滕斯坦和新具象大师大卫·霍克尼也是这一时期被广泛认可的艺术家。与他们的艺术形式相比,录像艺术显然十分超前。

1971年,维奥拉转入雪城大学新成立的实验工作室课程,学习视觉艺术和电子音乐,在这里,维奥拉得以首次真正上手使用Portapak这种便携式录像设备,从此,录像成了他一生进行艺术探索的媒介。

在1972年到1974年间,维奥拉在雪城艾费森美术馆担任录像助手,协助白南准等艺术家准备作品,从这一时期开始,他陆续创作了逾百件影像作品及多媒体装置作品。

▲“比尔·维奥拉 1977-2014精选作品展”展览现场

琪拉·佩洛芙是比尔·维奥拉的妻子,也是比尔·维奥拉工作室的执行总监。他们相识于1977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一年后,琪拉去了纽约去维奥拉共同生活。从1979年开始,琪拉管理、创造性地指导和协助维奥拉的所有录像和装置作品的制作,并拍摄这一过程。

他们一同去世界各地游历,收集图像和创作素材。“作品创作的灵感更多来自比尔,通常他会通过阅读等等途径产生一些创作的灵感或想法,我们就坐下来谈谈作品的创作执行等具体事宜。我通常负责的是策展和出版等工作。最近几年,我也参与到创作当中。”琪拉说道。

▲“比尔·维奥拉 1977-2014精选作品展”展览现场

本次在红专厂的展览,同样由琪拉全程操办。根据她的介绍,在布展时,展览场地的建筑特点和展览的主题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一号馆,观众首先会看到规模宏大的作品,然后逐渐过渡到更小的展览空间看到规模逐渐更小的作品。一号馆以“受难”和“情感”为主题。在二号馆,以“自然”和“通过自然完成的生命之旅”为主题,这里的作品更多与沙漠、水等相关。三号馆则是“殉道者”系列的四个作品。六号馆里,展示的是维奥拉早期的录像作品。

▲《火之女》 2005年

进入一号馆,观众首先看到的作品是《火之女》(2005)和《特里斯坦的上升》(2005),这两件作品投影于同一块屏幕上。作品都来自一个在西方流传了近千年的古老传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个和“罗密欧与茱丽叶”并称的经典爱情悲剧。瓦格纳于1865年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同名歌剧。维奥拉于2005年为彼得·塞拉斯出品的该歌剧创作了一系列录像,并在巴黎歌剧院亮相。

这两件作品气势磅礴,《火之女》展现了一个垂死之人心中的幻象。一个女人背靠火墙而立,火焰映出她幽暗的剪影。几分钟之后,即将被火焰吞没时,她突然伸开双臂,落入了她自己的倒影。这时,画面底部逐渐碎裂,现出波光粼粼的水面,水与火逐渐交融,火焰慢慢消失,最终画面成为一片寂静的蓝。

▲《特里斯坦的上升》 2005年

《特里斯坦的上升》则描绘了男人死后灵魂在原地升天的过程。躺在石板上的男人,被摆脱重力涌向上空的流水托起,身体逐渐上升,仿佛灵魂被唤醒,双臂摆动,身体不再僵硬,最终消失于上空。

这两件作品的拍摄启用了专门设计的好莱坞影棚,有专门为拍摄所建的大水池,复杂的器材,专业的演员,庞大的工作团队等。并采用35毫米摄像机进行高速拍摄,这种摄像机每秒可以捕捉到300帧画面,能获得平滑的慢镜头效果。在其他许多作品中,维奥拉同样运用了许多最新的科技。

用影像连接古典传统与当下社会

比尔·维奥拉从2000年开始创作的“受难”系列录像作品以情绪表达作为主题。这些作品都源于维奥拉对于古典艺术重燃的兴趣,尤其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绘画,在该系列所有作品中都使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其中大部分作品都使用了35毫米胶片进行高速拍摄,并以极慢的速度播放,以便于观察最细微的表情变化。

同时,维奥拉开始使用平板屏幕展示影像,这使得影像呈现出完美的细节,人物的姿势、表情和动作宁静而平缓,传递了原本不易视察、转瞬即逝的情绪和强烈情感。

▲《惊骇五人组》 2000年

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了“受难”系列其中的三件作品。其中,《惊骇五人组》中的人物和气氛参考了伦敦国家画廊所藏博斯的画作《带刺冠的基督》。光从左上方光源打下来,则是参考了曼坦尼亚的《贤者朝圣》,同时,他亦参考了卡拉瓦乔及其追随者的画作。

在这段15分钟20秒的影像中,一开始观众会觉得这五个等身大小的人看上去是静态画作,很快,画面中一个人的脑袋开始缓慢转动,原本中立的表情展开了不同的情绪层次,悲伤、痛苦、愤怒、恐惧和狂喜。演员身体看似紧凑,互相却毫无交流,这正回应了博斯画作中四个刽子手彼此之间古怪的疏离感。

《仪式》则是基于丢勒在1526年绘制的祭坛两翼画《四使徒》而创作。人流以稳定的速度缓慢地走向我们。他们逐个停在队伍前方,被情绪压倒,整个场景充满了庄严而悲伤的气氛。

▲《救生筏》 2004年

作品《救生筏》让人想起最著名的灾难生还者图像——卢浮宫收藏的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这段影像展现了由19位来自不同种族、不同经济背景的男性和女性,突然受到高压管喷出猛烈水流袭击时的反应。每个人微妙的表情姿态都被清晰展示,5.1环绕声系统则在空间中制造了一个丰富而开阔的音场。

声音,在维奥拉的作品中非常重要。他认为“声音比视觉更适合用来表现空间”。通过声音不仅能看见艺术作品本身,亦可以“看见”它们所处的空间和语境。通过作品还原感官和内在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受难”系列的成就在于它直接触碰人们的内心,通过极端地呈现他人的情绪,观者可以看到自己。无需理性,无需故事,也无需明显动机,仅仅体验强烈情绪的纯粹形态就够了。

“处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为自己能够作为艺术家进行创作感到十分兴奋。这亦是我最大的责任,它教会我任何原始材料不是摄影机和显示屏,而是时间和经验本身。作品存在的真正场所也不是荧屏或展厅墙面,而是观者的心灵。那才是所有图像的归宿。”维奥拉曾表示。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3月27日。

编辑:陶一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