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心理学:喜欢贬低别人来彰显自己这3种人 原来是这样思考的

句子大全 2009-04-23 05:16:07
相关推荐

导语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微信朋友圈里,或是某些热门话题的评论区中,都避免不了会遇到一些言语上咄咄逼人的一群人。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通过言语来贬低别人来彰显自己。凡事都有一个因果存在,让非常多人费解的是,为什么社会群体中要有这样的一群人存在,他们存在的目的与心理到底是什么,今天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他们是谁?来自哪里?

一、最熟悉的陌生人

针对这类人群,如果大家是同事或是普通朋友,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还是隔着一层“窗户纸”,大家也都碍于情面不愿意把关系变得僵化,所以彼此也都保留了一些情面,不去触碰相互的底线。

可就是身边这些最为熟悉、最为相知的这些人,往往彼此之间太过于了解对方的习性、脾气、背景等隐私,所以这些真实的知根知底的现状,便成为了双方过于对比与自我呈现的“谈资”。

往往这一部分人群中,大都来源于亲戚中的旁姓,例如:

阿姨

嫂嫂

表亲的兄弟姐妹

暂且抛开心理学的角度,从家庭代际关系上去分析,这些亲戚们言语上的咄咄逼人就来源于大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般具备几种条件:

1、你的经济条件或生活幸福指数上要高于他们,存在一定的差距;

2、在家庭代际关系上,你属于本姓,而他们属于旁姓;

3、在家庭完整度与幸福指数上(这里要注重家庭为前提),要优于你;

简单的去理解,双方虽为亲戚关系,可是你在个人收入、社会地位、家庭中的地位上,要优于这些亲戚。

同时,由于事业优先级等客观问题,自己在婚姻或者下一代的家庭组建上,没有这些亲戚的家庭完整度高,进而成为了他们言语上的“制高点”。

例如:

1、每逢过年,虽然逼婚的主体人物是父母,可以表达上的话语却往往从这些亲戚的口中讲出。

2、由于事业等客观问题,晚婚晚育是一种普遍现象,通常亲戚会拿自己的生育率与你的生育率进行对比,从而产生气势上的高落差。

二、微信朋友圈中的好哥们、好闺蜜

朋友圈的兴起,使得个人表述思想抒发情绪多了一个便捷的渠道,可是朋友圈中的好朋友却往往因为朋友圈“晒”文化的不同熏陶,最终让这个渠道失去了“本真”的味道。

每逢节假日,都会与家人外出游玩,免不了拍几张照片,并通过朋友圈的形式来纪念一下。可谁曾想你的纪念形式在朋友的眼中却成为了“晒”的含义。

尽管他们三三两两的还是在你朋友圈的右下角点了一个大大的“赞”,可是内心却思索着把儿子刚刚练琴的视频也发出来,当做心理上的另一种回应。

三、热门话题评论区中的“杠精们”

杠精,通常是指往往用背道而驰的一种心态或想法,与你表述不同意见的人,同时他们的理由也可以称得上“强词夺理”。

热门话题,是网络时代很多人每日必看的,对待一个话题的态度,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一般情况下,在评论区都可以看到这3种思维:

1、大多数的大众思维;

2、一小部分群体的独特思维;

3、剩下的就是“杠精思维”;

他们所表述的思维模式,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可以用“负能量”三个字来统一表述。

从心理学分析,他们何必呢?

用一句话进行表述,在心理学上,追根溯源,这种“何必”的本质就是“天生自卑”。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回顾他的历史文献中说道:“先天存在缺陷与从小快乐相伴的儿童相比,他们对待生活与他人的态度上是截然不容的。”

一、先分析自卑

在阿德勒毕生的研究中,他将一个人的自卑心理来源归纳为了四个方面:

自我生理上的缺陷

自我定位上的缺失

自我成长过程中的挫败经历

社会环境下对自我的消极影响

那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源头来源于哪里,正是来源于从出生那一刻的缺陷上。先天的称为先天生理缺陷,后天的称为人格上的缺失。

归纳其总的根源,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童年生活经历与家庭教育环境,如果把人生当做一个学期的开始,老师总会在新学期的第一天站在讲台上鼓励同学们:“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所以,不仅需要目前处于自卑心理的青少年们注意,更需要缺乏家庭教育的家长们注意,自卑心理的重要影响源泉不仅仅是来源于先天的生理缺陷,也与后期成长中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相关性。

二、分析出现自卑后的补偿机制

补偿机制,是人们在心理障碍出现时,自身本能的出现一种防卫机制,在心理学上称作“补偿机制”。

既然是补偿,肯定是自我对心理障碍的缺失进行“修补”的过程;另外,既然是自主行为,阿德勒也认为补偿的过程是存在适当补偿与过度补偿两种情况的。

适当补偿

例如,一个人出生时家境贫寒,经济调经并不富足,在这种家庭情况下生活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可以由于自身受到了积极地教育,意识到发愤图强的强大作用。最终在自身的努力下,改变了现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这种心理上的补偿,就叫做适当补偿的过程。

过度补偿

有自卑心理的人们,大多数人是可以认识到自己是存在着自卑心理的。而正是那些揣着糊涂装明白的自卑者们,不但意识不到自身的心理障碍,还通过心理上的过度补偿,产生了一种“自负”心理,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通过贬低别人来彰显自己。”

他们的补偿过程,正是通过拿自己的缺陷或弱点,过度弱化后来对比别人的优点,从而自卑情绪越发严重,以至于最终失去理智并不能正视自我的心理障碍,只能选择通过言语或行为上的反击来贬低别人,从才自身在言语中获得“仅有的满足感”。

从心理学上,如何让他们减少“过度补偿”?

首先,需要对结论作出陈述,过度补偿,就像矛盾一样,只能减少而并不能消除;其次,过度补偿的根源来源于先天自卑,而先天自卑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环境。

所以,如果想要改变一个后天已经成年的人避免“过度补偿”,在科学上可以说难度非常大。用通俗的语言讲:“你可以远离一个杠精,但不能改变这个杠精抬杠的习惯。”

根据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以及其他文献综述的翻阅,我个人认为如果帮助他们较少“过度补偿”的方式,也许只有“提高自我认知”了。

什么叫做提高自我认知,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两个人都抬到脸红脖子粗的时候,情绪也都到了制高点。随之而来的便是内心的空虚阶段,在这个阶段往往大家是平静的。通过这个空档期,心平气和地再次去尝试沟通,或许对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结语

通过言语或行为来贬低别人并彰显自己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人格成长中出现的心理畸形。然而,探究其内在原因才会发现,他们的内心也是一种脆弱后的坚强。所以,注重家庭教育环境与人格健康成长,才是有效避免这种心理障碍出现的有利办法。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见或建议,可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明理记,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记录生活,感谢有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