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蒋介石曾无比推崇希特勒:日本人为侵略中国 逼迫希特勒说了句话 蒋介石听后愤怒无比

句子大全 2009-04-01 20:07:01
相关推荐

(图)孙中山和蒋介石

1752年2月15日,德国商船“普鲁士国王号”在船长格来史克指挥下,从埃姆登港出发,历经6个月航程,在8月底时才终于抵达中国广州,正是这次航行揭开了中德两国间相互交往的序幕。后来,到中华民国时期,中德关系便已经变为蒋介石和希特勒的交往。双方从最初阶段的书信传递和互派代表传递亲善,到后来逐渐变得疏远,再到最后阶段彻底决裂。在日本留学时,蒋介石便十分推崇德国军事思想。因此他曾专门下过苦工学习德语,并曾两次计划去德国学习,还在军事杂志上发表过专门讨论德国军事经验的文章。其实,蒋介石身具浓厚亲德思想,完全是因为受了孙中山的影响。1917年至1918年的护法运动中,孙中山曾获得过德国驻上海领事的巨额资金援助。而且在一战结束以后,孙中山还一直保有中、苏、德三国集体对抗美、英强权的思想,而这样的思想也一直在深深影响着蒋介石。

(图)帝国元首希特勒

一直以来,蒋介石都是把苏俄和日本当作中国最大的两个敌人,而德国对他来说,则是学习和追赶的目标。他极其敬佩德国“铁血宰相”脾斯麦能够通过战争完成统一,更是曾对儿子蒋经国说过:“当今世界上,德国是我们中国人唯一可以学习的民族。”德国人做事认真且严谨,凡事都以纪律性和团队性为准则,而这却恰恰是当时中国人的最大短板。因此,蒋介石也希望利用德国的民族精神来影响已经一盘散沙的中国人。而对纳粹党和希特勒,蒋则更是推崇备至。他曾无限感慨地说过:“希特勒是当世伟人,我作为一国最高领导,应该学习希特勒。”1930年时,法西斯主义曾在中国盛行一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头像高悬于城市各处,《我的奋斗》和《墨索里尼自传》等法西斯书籍也被大量出版,而这些都与蒋介石的推崇是分不开的。而希特勒对于中国的好感,据说是源自于年少穷困时,他曾受到过旅居奥地利华人的恩惠。

(图)参加第11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国术队6名男队员与领队

希特勒当时经常会去一个华人家庭里作客,在吃饭和留宿后,还会收到500先令的馈赠,而这些都让元首始终无法忘怀,心中更是一直存有感激。另外,希特勒对中国文化、书籍和茶叶都很感兴趣,甚至在生活中会经常身揣《孙子兵法》的简译本。1933年,希特勒上台成为第三帝国总理。因此,无论是因私或因公,中德两国的关系便从这时开始逐渐密切起来。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办了第11届夏季奥运会,希特勒为了对中国表示友好,赞助了中国代表团的团徽和运动员服装。其实,早在1928年奉系军阀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蒋介石便开始掌控全中国大局。此时,他亟待解决的燃眉之急有两个:镇压国内发对势力和对外抗日。因此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争取国际支援便成了蒋介石迫不及待解决的一件大事。美、英、法等西方强国虽是一战的胜利者,但为了维护既得利益,都在推行自保性质的绥靖政策,因此德国便成了蒋的唯一希望。

(图)孔祥熙拜会希特勒

与此同时,希特勒也希望与中国进行合作。钨砂这种耐高温材料是制造炮筒和枪管的必须材料,但其主要产地却只位于中国和苏联。因为当时苏德关系不好,所以希特勒想要大量取得这种材料便只能寄希望于中国。1929年初,南京国民政府率先派出蒋作宾为驻德公使。翌年,德国也派出代表团访问中国,中德关系进一步开始快速发展。1930年代,蒋介石开始与希特勒建立私人书信往来,信件中大多是先互诉钦佩,然后再讨论两国贸易、经济互助和军事合作等问题。而除了通信之外,蒋介石和希特勒都还曾派出私人代表沟通友谊。1936年7月,希特勒的私人代表来谢劳访华,并带来第三帝国元首送给蒋介石的礼物:国防军军刀一把和三辆德国汽车。1936年8月,戴季陶率领中国代表团到柏林参加奥运会,在开幕式前与希特勒进行了见面。1936年底到1939年9月,蒋介石次子蒋纬国赴德进修,期间曾多次拜会希特勒。1937年6月,孔祥熙作为蒋介石公使,在出席完英王的加冕式后,又到德国会见了希特勒。

(图)国民党德式师

孔祥熙代表蒋介石向希特勒致以问候,并送给帝国元首宋朝刻版画、朱漆花瓶、红木雕老鹰等许多珍贵礼物。而希特勒也回赠孔及随行人员每人一张亲笔签名照片。在双方告别之际,希特勒还向中国代表行了纳粹军礼,这使一行人颇感意外。蒋与希特勒之间的交往,还主要体现在德国军事援华和两国贸易。为了规避《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军事顾问在中国是没有官方身份的,他们只对蒋介石一人负责,制定军事计划和训练计划。1933年5月,被誉为“德国国防军之父”的塞克特受邀访华,期间就为蒋提出过一系列的军改方案,准备用5至6年时间,购买德式军备,将国民党军队改造成国防型军队。另外,中德两国之间钨砂等战略物资和军火贸易也在秘密进行中。据资料表明,1938年时,中国将出口钨砂的79%都输送去了德国,而中国进口武器装备的80%以上则来自德国。但是,中德之间的亲密关系却因为希特勒的一句话而彻底破裂。

(图)身穿德国纳粹标识国防军制服的蒋纬国

1937年8月16日,希特勒发表讲话,宣称:“原则上坚持对日合作,但目前对中国和日本间的战争保持中立。”虽然希特勒曾派出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出面调停中日战争,但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于是在1938年2月20日,希特勒再次发表讲话,表示德国将承认“满洲国”。蒋介石因希特勒的这种做法而愤怒无比,中国政府也随即表达了强烈不满。与此同时,日本方面通过特殊途径也知道:很多德国军事顾问参加了上海的“813淞沪抗战”。日本人甚至认为这是一场“德国抗日”,心中自然极为恼火。于是便开始向希特勒表达强烈不满,向德国政府不断施压:如果继续支持中国,将终止德日条约和断绝外交关系。至此,希特勒选择了日本,而放弃与中国间的亲密关系。1938年5月23日,德国正式向中国提出撤走在中国的所有德国军事顾问。一个月后,德国大使陶德曼又下令,严格禁止向中国出售军火。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的纳粹军队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而在这之后,中德双方仅仅是维持着表面上的外交关系。1941年7月1日,德国承认汪伪政府,中德关系因此变得更加恶劣,甚至基本已断绝。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正式向德国宣战,中德关系至此完全破裂。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