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现代幽默笑话中的歧义现象

句子大全 2009-03-25 20:43:33
相关推荐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及其他》中从谐声、拆字、歧义、歇后等方面论述过与语言学有关的笑话产生机制参看附录:《笑话里的语言学》。

分析笑话中的语言学现象,当可提高汉语教学效果。

我们最近读到几则与歧义有关的语言笑话,特记录如下:

一本科

人大代表去化验科,护士指着前方一牌说:“非本科人员不得入内!“那人大怒,骂道:“我就化验个尿,还TMD要本科文凭!!!”

这里歧义产生的原因是词和词组同形。有两个“本科”,本科1是指本科学历,是词。本科2是指本科室,是代词“本”加名词“科”构成的词组。

二锤不破

杀猪的和卖茶的打赌。

杀猪的说:“用铁锤锤蛋锤不破。”

卖茶的说:“锤得破!”

杀猪的说:“锤不破!”

卖茶的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子使劲打下去,鸡蛋破了。说:“这不是破了吗?”

杀猪的说:“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说着他指指铁锤。

“锤不破”是语法关系不同的歧义词组:当“锤”是名词时,它是主谓词组,当“锤”是动词时,它是述补词组。

三从来不用油炸

一个人来到炸油条摊上对主人说:“呀!炸油条,一天要用多少油?!”

主人说:“哪有炸油条不用油的。”

“真浪费,怪可惜。”

“可惜,也要炸,不用油,怎能炸油条?”

“我家祖宗几代都是卖油条的,从来不用油炸。”

主人想得到他的秘诀,忙请他吃饭,殷勤地招待他。酒足饭饱之后,他低声地对主人说:“我家几代人卖油条,都是贩来卖的,所以不用油炸。”

主人一听,傻眼了。

“从来不用油炸”可以作不同的层次分析。可以切分为“从来不/用油炸”,也可以切分为“从来不用/油炸”。或者也可以说“不”有不同的语义指向,“不”可以语义指向“用油”,意思是炸,但是不是用油而是用别的东西炸;“不”也可以语义指向“炸”或整个“用油炸”,意思是根本不炸。

四一滴就灵

顾客:“癣药,价钱多少?”

店员:“每瓶3角!”

顾客:“一滴,卖多少钱?”

店员:“怎么可以买一滴?起码一瓶。”

顾客:“你们广告上明明说:一滴就灵!”

“一滴就灵”可以是主谓关系,意思是“一滴的药就能差生灵验的效果”,也可以是连谓结构/紧缩复句,意思是只要滴一点儿,马上就灵。

五你这头畜牲输了

阿尔巴和阿尔比两位到坎曼尔这儿打官司。两个人都给坎曼儿送东西,都求求让自己胜诉。阿尔巴送的是一头公羊。

判决结果,坎曼儿让阿尔巴败诉。

事后,阿尔巴来质问坎曼儿:“我的咯孜,你该没有忘记我给你表示了一点儿意思吧?”

“我没有忘记,”坎曼儿说,“你要知道人家也表示了一点儿意思啊!既然你们都凭那一点意思’作为诉讼的理由,那我也就根据这两点意思;作为判案的根据。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结果你的意思’,那头公羊输了,阿尔比自然也就获胜啦!”

阿尔巴大怒,问道:“阿尔比送了什么?”

“别生气,我的巴依!”坎曼儿说,“他送的是一头公牛,我把两头出生一碰,结果你这头畜牲输了!”

“你这头畜牲输了”,可以是“你的这头畜牲输了”,也可以是“你这头畜牲你输了”,“你这头畜牲”在前一种情况下是定心词组,后一种情况下复指同位词组。语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歧 义 笑话

1 ,妻子:“为什么打靶瞄准时,非得闭上一只眼睛?”

丈夫:“要是两只眼睛都闭上了,不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吗?”

,杀猪的和卖茶蛋的打赌。杀猪的说:“用铁锤锤蛋锤不破。”卖茶蛋的说:“锤得破!”杀猪的说:“锤不破!”卖茶蛋的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子使劲打下去,鸡蛋破了。说:“这不是破了吗?”杀猪的说:“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说着他指指铁锤。

,在一辆非常拥挤的车上,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吸着鼻涕,吸得站在他对面的一个女人实在受一不了啦。她好心地问道:“你有手绢吗,孩子?”

“有又怎么样?”小男孩生气地冲她喊道,“我不借给你!”

,英军有一个团买了一头驴子作为吉祥物。不幸的是,没有几天驴子就死了。由于团长出差在外,于是副团长便打了个电报给团长:“驴子不幸逝世。再买一头,还是等你回来?”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问一个学生:“屈原是什么人?”“是医生。”学生回答。“胡说!”“怎么胡说呢,书上说他是大夫嘛!”

6 , 甲:你可知道,人类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

乙:先有男人呗。

甲:根据什么?

乙:这都不知道,男人称先生,不就是一个铁证吗?

7 ,老师:“小明,请上来做这道2元一次方程。”

小明:“老师......我只有一元钱.....”

8 ,音乐课上 老师弹了一首贝多芬的曲子,

小明问小华:“你懂音乐吗?”

小华:“是的”

小明:“那你知道老师在弹什麼吗?”

小华: “钢琴。”

有歧义才有意思

笑话集锦: 搞笑段子

1、甲说:“让我给你算算账。”

丁说:“我哪里得罪你了?”

甲说:“你想哪去了!俺是看你值不值得去做。”

2、甲说:甲说:“俺就爱你这老古董。”

庚说:“我有那么老吗?”

甲说:“你想哪去了!俺觉得像你这实诚的人金贵。”

3、甲说:“你真不识东西啊。”

乙说:“你才不是东西!”

甲说:“你想哪去了!俺说的是南北东西的东西。”

4、甲说:“看看这黄色也不错的。”

辛说:“你这人咋那么下流啊。”

甲说:“你想哪去了!俺说的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黄颜色。”

5、甲说:“你知道我的包袱在哪里吗?”

戊说:“你别跟我兜圈子,我不吃你这一套。”

甲说:“你想哪去了!俺说的是用布包起来的包儿。”

6、甲说:“那人说话水分可大了。”

壬:“看他唾沫星子乱溅,俺就知道湿湿的。”

甲说:“你想哪去了!俺说的是他话中不真实的成分多。”

7、甲说:“俺觉得你这人很有意思。”

己说:“你到底让我怎么样啊?”

甲说:“你想哪去了!俺觉得你这人是可交的朋友。”

8、甲说:“我建议你还是走后门好。”

丙说:“我不必买人家的账啊?”

甲说:“你想哪去了!俺说的是前后门的后门。”

运用语音和标点消除语句歧义

口语中,可以用轻重音,停顿方面的知识消除歧义,书面语中针对停顿引起的歧义可以使用标点符号消除歧义。由多音词引起的歧义可在书面上加注拼音来消除歧义。

例:父在母先亡。可改为:

a父在,母先亡。

b父,在母先亡。

例:她知道这件事不要紧。可改为:

a她知道,这件事不要紧。

B她知道这件事,不要紧。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几种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但它们对某些歧义句的歧义现象可能无法消除,那就只能采用增加新语境方法,直到歧义消除为止。增加语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不是最简单的方法。探讨歧义产生的原因的目的之一是找到消除歧义的方法。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得知句法对歧义只有限制作用,而且限制能力是有限的,它还要借助语义才能进一步消除歧义。而动态的语用即语境对歧义的消除是最为有效的,它可以消除句法、语义无法消除的歧义。因此我们得出一条规律:歧义是随着语境内容的增多而逐渐减少和消除的,相反,语境内容越简单,句子具有歧义的可能性会越大。

歧义是汉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是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歧义给汉语交际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汉语信息的顺利传达。针对歧义,我们要从语音、语法、语境、语义等方面限制它,但应排除积极歧义句,像有意为之的双关、反语之类的修辞格,会收到积极的表达效果。这一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文艺形式的作品中,如文学作品、幽默笑话、小品相声,谜语等。总之,语言中的歧义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在应用中避害趋利,为语言表达锦上添花。

对歧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歧义句的方方面面,诸如深入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研究语义关系在整个语法研究中的地位,进而深入考察与其有关语用等其他问题,这样将有助于推进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对歧义语句进一步研究,对语法教学也有很多的启示,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结构的识辨能力和对语言现象深入分析研究的能力。

研究歧义问题最直接的意义和影响范围最大的就是能减少我们在交际中因歧义带来的麻烦,加深我们对语言的认识。然而歧义并不仅仅是语言内部问题,而且还与语言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日后我们应该加强歧义在语用方面的研究。

歧义句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

一、多义词引起歧义

一句话里某个词是多义词,这个句子可能成为歧义句。

① 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是指书的颜色而言,也可以就书的内容是色情的而言。

②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能是”回忆”的意思,即把忘掉的东西回忆起来了。也可能是“打算、希望”的意思,即他不愿意继续躺着了,希望能坐起来。

③ 这真是好球。

“好”的意义很多,如“精彩的”“合规则的”“质量优良的”“完好无损的”等等。“这真是好球”中的“好”用上边的不同义项就会使这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

⑴ 这真是好精彩的球。意思是这个球得到观众喝彩。

⑵ 这真是好合规则的球。

⑶ 这真是好质量优良的球。意思是产品性能好。

⑷这真是好完好无损的球。意思是质量好,用了很久或放了很久还好好的。

④我你借他的钢笔,这么多天了。

“借”是向他借来的,还是借给他的?表意不清楚。

二、多音词引起歧义

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在书面表达时可能有歧义。

① 这个人好说话。

“好”可读作“hào”,是“喜欢、爱好”的意思,即这个人很喜欢跟别人讲话。也可以读作“hǎ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即这个人性格好,容易接受别人的话。

② 刘备的胳膊长得怪。

如果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就会明白刘备长像特点“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那么“长”应读作“cháng”,是指长度的,即刘备的胳膊比一般人要长,双手垂下来超过了他的膝盖。不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长”也可读作“zhǎng”,是“生长”的意思,即刘备的胳膊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比较奇怪。

多音词读出来以后,听话人就会分辩清楚。要是让读者看的话,就会产生歧义,不能确定作者所指的具体含义。

三、同音词引起歧义

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① 这是致病的东西。

“致”与“治”是同音词,读“zhì”,当别人读出来后听话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听为“致病的东西”,意思是导致生病的东西。听为“治病的东西”,意思是治疗疾病的东西。

② 针织厂的产口全部合格。

“部”与“不”是同音词,读“bù”,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听为“全部合格”,意思是所有的产品全合格了。听为“全不合格”,意思是所有的产品全是次品。

③ 她太骄气了。

“骄气”和“娇气”是同音词。“骄气”的意思是骄傲自满的作风,“娇气”意志脆弱、不肯吃苦、习惯于享受的作风。“她太骄气了”读出来站人不解是哪种作风。

同音词读者看了原文就会明白其具体意思,但听话人听起来不易分辩,会产生歧义,不能确定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四、词义不明,导致歧义

①山上有许多杜鹃

“杜鹃”既可以是一种花,又可以是一种鸟。

②他家有许多葡萄

“葡萄”既可以是指果实,又可以是指树木。

③这是个风流人物

“风流”既可以指有功绩又有文采,又可以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还可以指跟男女间的放荡行为。

④对这个报告,你有什么看法

“看法”既可以是指客观公允的见解,又可以是指站在个人立场、情感的意见。

⑤这是一部解放前的影片

“解放前”可指解放前拍摄的,也可理解为反映解放前内容的。

五、词性不明,产生歧义

①我跟父亲打猎

“跟”是动词,就是我跟着父亲去打猎;“跟”又可以是介词,就是我与父亲打猎;还可以是连词,就是我和父亲两人一同去打猎。

②修改方案

“修改”是动词,是支配性的动作行为,“修改方案”就是动宾关系的短语;修饰性的词语,“修改方案”就是偏正式的名词短语。

六、因结构划分不同而形成歧义

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在语法上有不同的划分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① 咬死了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狗”可理解为动宾短语,意思是猎人的狗被咬死了,死的是狗;也可理解为偏正式的名词短语,意思是猎人被狗给咬死了,死的是猎人。

② 许多李老师的事迹

“许多李老师的事迹”可理解为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中心词是“事迹”,定语是“许多李老师”,即被称为李老师的许多人的事迹。还可理解为另一种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中心词是“李老师的事迹”,定语是“许多”,即李老师的许多事迹。

③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我写不好”有歧义。一种划分法是“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意思是由我写不合适,让别人写合适。另一种划分法是“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意思是我因水平问题写不好。

六、因句式理解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同一个句子或同一个短语,在句式上有不同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① 鸡吃了。

“鸡吃了”是主动句的话,“鸡”是“吃”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意思是鸡已经喂过了;是被动句的话,“鸡”是“吃”这个动作的承受者,意思是鸡被吃掉了。我们给它增加句子内容,放在更具体的语境中就更好理解了。“鸡吃了,狗还没吃呢。”主动句的意思是鸡已经喂过了,狗还没有喂呢。被动句的意思是鸡已经被人或别的东西吃掉了,狗还未被人或别的东西吃掉。

② 中国队战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

“中国队战胜了美国队”是主动句的话,“中国队”是“战败”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句子意思是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中国队获得了冠军;是被动句的话,“中国队”是“战败”这个动作的承受者,句子意思是中国队被美国战胜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

七、并列连词连接的前后部分划界不清,形成歧义。

① 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一种意思是“身长”等于“头长加上尾长”的和除以2的商,即身长=头长+尾长/2;另一种意思是“身长”等于“头长”加上“尾长”除以2的商的和,即身长=头长+尾长/2。

② 一部分老师和学生。

“一部分老师和学生”一种意思是学生和一部分老师,另一种意思是一部分老师和一部分学生。

七、因语义不明而形成歧义

语言中,孤立的词除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外有多义现象,而一些短语和句子孤立起来看也会语义不明确,产生歧义。

① 我要炒肉丝。

“炒肉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就会十分明白。⑴我要炒肉丝,你要粉蒸肉。意思我要吃的东西是炒肉丝。⑵你把油拿来,我要炒肉丝。意思我要炒的东西是肉丝。

②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著名学者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的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⑴书是章太炎著的;⑵书原有章太炎所收藏,后来他捐献给北京图书馆。

八、标点位置不当而形成歧义

收购站营业员因认真执行规定,对收购进来的有病猪肉,未按该站主任的意图,加盖”合格肉”图章,以致遭到迫害。

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营业员没有给有病猪肉加盖“合格肉”图章,违背了主任的意图,所以遭到迫害。但却在“意图”后边加了一个逗号此处不应停顿,句子就有了歧义,意思就变成了:营业员给有病猪肉加盖了“合格肉”图章,违背了主任的意图,所以遭到迫害。

九、代词指代不明而形成歧义

① 工人们很喜欢老李师傅,一来到这里就十分高兴。

这句话里的“十分高兴”既可指“工人们”,也可指“李师傅”。

② 天色晚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死了。

“修车的”是自行车的主人,急于等车修好了回家;也可以是修车的师傅,天色晚了还修不好,怕耽误车的主人回家。

③小张,谁会想到他是小偷?

“小张”和“他”是同一个人,小张是小偷;“小张”和“他”所指不是一个人,句子意思就是别人跟小张在告诉,说话的内容是说话人和小张都没有想到“他”是个小偷。

十、因不正确缩写词语而产生歧义

在一句话中随随便便缩写,不符合语法规定就可能产生歧义。

① 买车、船、飞机、饭票在服务台。

这句话因为漏了三个“票”字而产生歧义。一种意思是在服务台可以买车票、船票、飞机票、饭票;另一种意思是在服务台可以买车、船、飞机和饭票。

十一、因停顿不同而形成歧义

①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伤悲。

这是古人祝枝山戏弄财主的对联。可以有两种读法:⑴“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⑵“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

②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这是一句店家的告示。⑴店家本意是因为下雨怕脏了店铺,所以不愿意留客。其读法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⑵客人要住店,一看告示,十争高兴,因为这个店铺就是在雨天也照样留客。其读法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③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这句话有两种停顿形式:一种读法是“你说,不过他也得说”,意思是就这个问题你说你的,不过他也得说他的。另一种读法是“你说不过他,也得说”,意思是就这个问题你说不赢他也得同他分辩。

十二、主语不明产生歧义

①李大姐到这儿才几天,许多人还不认识。

原句子中“李大姐”既可以看作是全句的主语,意思就是李大姐到这儿才几天,她还有许多人不认识;也可看作只做前一个句子的主语,那么后一个句子的主语就是“许多人”,句子意思就成了许多人还不认识到这儿才几天的李大姐。

②她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一种理解是有一个女儿的她在医院工作,“她”作主语;另一种理解是她的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女儿”作主语。

③连小机灵鬼都不认识他。

④这次去泰国考察,我们三人一组。

“我们三人一组”主语是“我们”,还是“我们三人”,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⑤老师看到人们很高兴,就把人们叫到他的办公室。

“老师看到人们很高兴”中“高兴”的主语既可是“老师”又可是“人们”。

十三、谓语不明产生歧义

①船行二日即到。

“行”做谓语,即船已起程,两天后到达或者是2号到达。“到”作谓语,即裔已行两天,马上就要到达。

②他喜欢赞扬青年的作品。

“赞扬”既可是全名的谓语,又可是“作品”的一层定语。

十四、宾语不明产生歧义

①评论巴金的文章

宾语既可是“巴金的文章”,构成动宾关系动词短语;也可是“文章”,全句构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②想念家乡的亲人

宾语既可是“家乡的亲人”,构成动宾关系动词短语;也可是“亲人”,全句构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③反对家长的做法

宾语既可是“家长的做法”,构成动宾关系动词短语;也可是“做法”,全句构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④讨厌他的兄弟

宾语既可是“他的兄弟”,构成动宾关系动词短语;也可是[“兄弟”,全句构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十五、定语不明产生歧义

①刚转业回来的李刚的哥哥

定语是”刚转业回来的李刚”,

②小明和小红的爸爸去北京了

“小红”做了“爸爸”的定语,“小明”和“小红的爸爸”构成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小明和小红”这个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做了定语,“小明和小红”与“爸爸”构成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③我吃了三个姑娘送来的地瓜

“三个”既可以作“姑娘”的定语,又可以作“地瓜”的定语。造成歧义的原因是“三个”这个数量短语同时作了句子中后面两个名词“姑娘”和“地瓜”的定语。消除办法是改变量词:如果“三个”是指“姑娘”,将“个”改成“位”;如果“三个”是指“地瓜”,将“个”改成“只”。

十六、状语不明产生歧义

①我在楼上看到了他

“在楼上”的既可能是“我”,我站在楼上;也可能是“他”,他站在楼上。

②我在火车上写标语

既可理解为我坐在火车上写标语,也可理解为我把标语写在火车上。

十七、重音不同,产生歧义

这个厂一季度就生产五百台

重读“就”,是说这个季度生产的少;重读“五百台”,是说这个季度生产的多。

消除歧义的方法

一、语音消除

运用朗读时的重音或轻音消除。

我想起来了。重读“想”表示回想起什么事情;重读“起来”表示不打算再躺下去。

他又把物理复习了一遍。重读“又”,表示物理已不止复习了一遍;重读“物理”表示刚才已复习了别的学科,现在已转向了物理复习了。

二、利用停顿消除

我看见 / 老陈很高兴。

我看见 / 老陈很高兴。高兴的是老陈

我看见老陈 / 很高兴。高兴的是我

三、创设前后语境

许多语句孤独地看有歧义,但如把它们置于一定的语境中,歧义就不存在了。可承上文消除。也可蒙下文消除。如:

他的笑话讲不完。小李喜欢讲笑话,他的笑话讲不完。小李刚来时常闹笑话,他的笑话讲不完。

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是他父亲,医术很高明。开刀的是他父亲,他的去医院照料。

练习题

1.下面哪个句子没有歧义。

A.一个月的分离对这个思念他的街坊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长了。

B.迎来胜利的时刻,该是多么的激励人心啊。

C.全排战士列队站在道路两边,热烈欢迎英雄的母亲的到来。

D.班主任请几位家长来开座谈会,王洪和黄明的家长都在被邀请之列。

2.下句子全都有歧义的一组是:

① 这次去泰国考察,我们三人一组。 ② 吁请有关领导严肃处理。

③ 嗨,连小机灵都不认识。 ④ 这才是热爱学生的老师。

⑤ 他表扬了三所学校的校长。 ⑥ 请您在桌子上写字。

A.①② B.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句子表达明确而无歧义的一句是:

A.同学们喜欢王老师,一到学校就有说有笑。

B.我看见李锋搀着一位老人过马路,手里拎着一个黑皮包。

C.他有一个儿子,在部队服役。

D.李老师领着同学们把工具一放,顾不得休息就都上课了。

4.下段文学中引起歧义的句子是:

① 美国总统外出,都乘玻璃具有防弹功能的避弹轿车。

② 总统轿车后面是一辆黑色保镖用的轿车。

③ 在总统经过的建筑物上沿途布岗守望,防止枪手远距离开火行刺。

A.② B.③ C.①② D.①③

5.下面哪个句子没有歧义:

A.小王回到宿舍,发现老张和他的战友在谈心。

B.一边站着一个孩子,看来年纪还很小。

C.远离了家乡和亲人,我实在孤独啊!

D.在《我的老师》这篇文章里,我写了许多王老师的事迹。

6.下列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A.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B.遗产纠纷事已告赵大虎

C.小李叫他的哥哥

D.从第一回枪击至此,总共不到15秒钟人质竟无一人受伤——这原本是可能发生的事。

7.下列有歧义的一幅对联是:

A.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B.马足踏开岸上沙风来复合,橹梢拨破江心月水定还圆

C.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D.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8.下列各句有歧义的一项是:

A.海牛队为什么会五连败,我看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有了五连胜的绝对而疏忽大意。

B.假使人生算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

C.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塞在手提包里,顺着歪斜不平的古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D.山东、山西、河南分别召开工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省总工会领导机构。

9.1989年高考题:有的话如果孤立起来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放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就明确了。在句前或句后的横线上加些话,使原句的意思变明确。

a. 开刀的是他父亲

b. 开刀的是他父亲

10.下列句子或短语是否有歧义,如果有请指出来。

① 去年八九月间,香港特区政府对金融巨鳄绍罗什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② 发现敌人的巡逻兵

③ 姐姐和妹妹的同学

④ 一边站着一个孩子,看来年纪都还很小

参考答案:

1.D。A.思念他、思念他的街坊;B.迎来的是胜利、迎来的是时刻。C.欢迎的是英雄的母亲、欢迎的是母亲——母亲本人是英雄。

2.C.〔①我们每三个人一个小组、我们三个人分在一个小组。③这个人不认识小机灵、小机灵不认识这个人。④老师热爱学生、学生热爱老师。⑥请您把字直接写在桌子上,不要写在手上;请您把作业本放在桌子上写字,不要放在地上写字。〕

3.D。A.同学们有说胡笑,十分高兴;王老师有说胡笑,十分高兴。B.李锋手里拎着一个黑皮包;老人手里拎着一个黑皮包。C.他在铁路医院工作;儿子在铁路医院工作。

4.A。

5.C。A.老张和老张的战友、小王和小王的战友;B.就一个孩子、共两个孩子;D.王老师是许多个、王老师的许多事迹。

6.C。A.“研究方法”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作主语;“研究方法”是偏正式的名词短语,“方法”作主语。B.遗产纠纷的事情已经告诉了赵大虎,“告”告诉的意思;关于遗产纠纷的事情已经起诉了赵大虎,“告”是起诉的意思。D.人质已有受伤的人,人质中没有受伤的人。

7.C.从朗读节奏可知: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8.D。“三省总工会领导机构”有歧义:总工会领导机构是山东、山西、河南三个省的,山东、山西、河南各自选各自的总工会领导机构

9.a.他父亲是医生。b.他父亲是病人。

10.① 香港特区政府早有进攻金融巨鳄绍罗什的准备;金融巨鳄绍罗什早有进攻香港特区政府的准备。②敌人的巡逻兵被发现;巡逻兵发现了敌人。③“姐姐”和“妹妹的同学”是并列关系;“姐姐和妹妹”是并列关系。④无歧义。

初探歧义问题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杀”。“默杀”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歧义对公文是有害的,是撰写者所不需要但又往往在无意之中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公文中的歧义呢?笔者认为,克服歧义的方法并不复杂,有针对性地对句子成份予以调整,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做法都十分有效,困难的和起关键作用的是要能发现歧义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歧义的发生规律,对歧义保持警惕。

一般情况下,当公文中出现选词不当,词序失当,滥用省略,错用数量词,语句中有词性不明的成份,语句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错用标点符号,滥用修辞格等现象时,都会形成歧义。

一选词不当,造成对概念的歧解,引起歧义。

与歧义出现有关的选词不当,主要表现为滥用方言词、口语词和土俗俚语,使用不规范的简称,误用褒贬词语等。

我国的当代公文在文体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标准的符号系统,除极特殊情况外,禁绝使用未列入普通话规范的方言词、口语词和通俗俚语。如果我们在撰写公文时不懂得,或者不尊重这一规律,滥用这些词语,就经常因此而使公文出现歧义。因为这些词语不仅应用范围窄,词义不为多数人所理解,而且往往与普通话中的规范词形同义异。如长沙话中的“蚊子”还兼指“苍蝇”在内;吴、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的“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腿”;口语词中的“咬耳朵”除了有普通话书面词语中的真真切切地用嘴咬住耳朵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窃窃私语。如果我们在公文中随意使用这类词语,当然难免使阅文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的本意就会被一部分人歧解,甚至是曲解。

不规范简称给公文带来的歧义主要源于这些简称词本身在脱离语境和精确背景资料情况下的高度不确定性。“人大”在没有精确交代语境的情况下可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代表大会”;“南大”则需要在更精确交代背景的情况下才能被界定清楚是指“南京大学”还是“南开大学”。不规范简称给公文造成的歧义,往往不仅仅是出点笑话,如果用“国家人事部”去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在法律意义上,公文作者对其所作的有关意思表示就将是无效的,因为在法律上不存在这样一个“部”,谁也不能、不需要用这样的名义去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行使权利。

公文中错误地选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也会造成歧义。公文中使用带褒贬色彩的词语是为了更鲜明、简洁地表达作者的立场,如果出现误用,将使阅文者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真正立场。如“小王革新了工作方法,许多人知道后纷纷效尤”一句,“革新”与“效尤”一褒一贬,阅文者对作者的态度的理解,就既可以看作肯定,也可以看作是否定。而作者的真实态度很可能是肯定,或者是否定,甚至是目前不必、不能置可否的中性态度。这种歧义带来的当然往往是相应的错误行为。

二语序不当,造成被限定说明的对象不明,引起歧义。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语序不当,特别是在有多项定语存在的语句中不恰当地排列了语序,常常会有歧义产生。请见以下例句: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几个技术革新小组的代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