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内蒙大漠历练40年 这位崇明大爷有了“让树根说话”的本事

句子大全 2009-03-12 07:40:01
相关推荐

陈企衡根雕艺术作品展在崇明展出  黑衣者为陈企衡  张峰 摄

“这段要不要?是今天新收过来的。我家里还放了一些更好的,你要不要去看看?”在上海崇明一个小锯木厂里,工人拿着一截奇形怪状的树瘤子,满怀期待向一位耄耋老人展示。“这段可以,走,去你家再看看,我今天带了粉笔,有好的我先圈下来!”老人兴奋地说。

 

在这个锯木厂,这位老人很受工人们欢迎,因为他愿意出钱收购工人们弃之不用的树根、树瘤子。每隔一段时间,老人就会到厂里来“寻宝”。他叫陈企衡,跟美术打了一辈子交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搞根艺创作,至今已有千余件作品。尽管作品很多,得奖的也不少,但老人从没卖过任何一件,却把不少作品都无偿提供给崇明和内蒙古通辽的博物馆用于展览。“从事根艺创作,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想把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呈现出来。只有人们愿意去欣赏,才是艺术品真正的价值所在。”

 

大漠生涯成了创作灵感的源泉

 

1932年,陈企衡出生于崇明中兴镇永南村,年少时有幸受教于知名画家黄丕谟,一颗艺术的种子就此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1951年,颇具绘画天分的陈企衡从土改工作队被选调进京工作,进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得到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指导,潜心于漫画创作。热爱艺术的陈企衡在那里如鱼得水,常常为了画一幅作品几天几夜不睡觉,绘画水平也突飞猛进。

在内蒙古的陈企衡

1957年,在下放劳动锻炼时,因为说了不合时宜的话,陈企衡被下放到内蒙古,这一呆就是40多年。

 

下放内蒙古期间,陈企衡不得不放弃了漫画创作,然而他骨子里热爱生活、酷爱艺术的心志和热情却没有泯灭。广阔的科尔沁大地给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他对于北方荒漠里的干树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里的树根与江南的不同,它们形态各异,可塑性强,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冷斗

1983年开始,陈企衡开始从事根艺创作,将艺术的眼光投射到了原本无人问津的“木柴”上,广阔的大漠、辽阔的草原,给了陈企衡艺术生涯新的想象空间。“当时为了寻找好的根料,我们常常要骑着骆驼、带着帐篷和干粮去大漠深处,一走就是十天半月。洗脸,就是在沙漠里挖个坑铺上塑料布做成简易脸盆,倒一点水,你洗完我洗,直到把水洗得跟沙漠一个颜色;有时候干粮不够了,我们就挖野生的萝卜、吃野生麦粒。”

密林深处人家

数十年在大漠的风餐露宿不仅大大拓展了陈企衡的人生阅历,也让陈企衡的艺术创作有了很大进步,他创作了《泉》、《大漠归驼》、《旷野鹰铃》等许多大漠主题的根艺作品,广受欢迎。对于自己从漫画创作到根艺创作的转变,陈企衡很感慨:“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如果一直呆在北京画漫画,报纸杂志上也能发表,但我想我这辈子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内蒙大漠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却在艺术上给了我丰富的灵感。”

螳臂当车

偷油鼠

树根有了“讲故事”的能力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陈企衡举家搬回上海崇明。一般人搬家最多是用小货车装上几个行囊,可陈企衡搬家,用的却是十吨的集装箱。集装箱里装的,大多数是陈企衡创作的根艺作品和根雕工具,甚至连清洗树根用的那口笨重的大铁锅也没有放弃——新收的木头里容易有虫子虫卵,必须用铁锅煮一下,以防虫蛀。除了这些,集装箱里没有装任何一件家具。“装在集装箱里的,就是我们家最宝贵的财产。”陈企衡的妻子说。

 

如今,在陈企衡工作室,几百个根艺作品满满当当地摆满了三层楼,每个作品都有名字。在这里,树根、树瘤仿佛拥有了“讲故事”的能力。和其他工艺美术家丝缕毕现的根艺作品手法不同,陈企衡的根艺作品浑然天成,充溢着乡土之情和天然之趣。“我不按照工匠的套路去做根雕,而是尽可能利用自然的东西。有些作品中,我‘雕’得极少,甚至一刀也不雕。那为什么还能叫艺术品呢?因为我以前是搞漫画创作的,我在这些自然的东西里融入了诗词、书法、印鉴等艺术。”

 

比如,有一个作品是这样的:一块被虫子蛀过的朽木上,一只树枝做成的蠹虫刚刚爬出洞口。在这块木头上,陈企衡写了四句话:小小木蠹虫,潜蚀碧树丛,日久苍山枯,方知祸其中。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作品,在全国性根艺大展中获得了金奖。“当时也有争论。有的工艺美术家认为,这块朽木是虫子蛀成的,树枝做成的蠹虫也几乎没经过雕刻,怎么可以拿金奖?但最后还是拿到了。”

 

除此之外,陈企衡还将陶罐、铁罐、气球、笊篱等寻常物件运用到根艺创作中,作品成了一幅“立体的画”。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有盘根错节的形态美,有疤痕疙瘩的残缺美,还有纵横交错的纹理美。”

 

尽管已是84岁高龄,但陈企衡至今仍每天要在自己的根艺工作室里泡上10来个小时。“在有生之年要尽可能地多创作,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喜欢上这些根艺作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