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关于深入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句子大全 2009-01-29 22:24:21
相关推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筑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有力弘扬。当前,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契机,赋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内容,进一步创新教育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研究破解当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综合运用教育、行政、经济、法律、协商等多种手段,时时推进、久久为功。

    一、在大众化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享价值

    我国有13亿多人口,人们的理想追求、思想观念、利益诉求、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在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之间千差万别,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就必须把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上来,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普遍接受和广泛认同,成为全民共同信仰的价值,通过共同价值观凝聚共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牢牢抓住民众普遍关注和向往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也就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富足,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尊严感。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也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享价值的进程。要通过发展实践和价值碰撞,进一步显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民的精神信仰、精神支柱。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统一和引领多元思想、多元文化,推动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良好道德在人们情感架构中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生活哲学,熔铸在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上和血液里。

    二、在适切性上下功夫,区分群体、分类指导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面对的对象是复杂多样的,各阶层、各行业、各领域人群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道德标准上都存在着巨大的横向差异,而且在不同阶段自身也存在着纵深差异。同时,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经历的差异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能力、接受程度也存在不同。要深入研究各阶层、各行业、各领域人群的思想特点、价值结构、道德追求和心理需求,捕捉群众在不同时期的需求点、关切点。在理论阐释、通俗化解读和实践转化时应注重区分群体、分类指导,避免泛泛而谈导致的不同群体认知偏差以及概念空洞感。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阶层、各行业、各领域人群的结合点、切入点,在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和各行各业规章规范中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群体分类、细化岗位规范,增强针对性。关注、回应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寓教育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增强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三、在渗透力上下功夫,于“不经意”中润德无声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思潮和文化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影视、文学、报刊、艺术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去。拓宽途径,增加渠道,善于运用微信、短信、社交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运用连环画、动漫、微电影等手法进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趣味性呈现,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在传播过程中,消除“刻意为之”的痕迹,避免引起一些群体的反感和屏蔽。转变话语表达方式,消除说教式语气,避免使用抽象化语言和空洞的标语口号,注重运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网言网语等,通过道德讲堂、“草根”宣讲、志愿服务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识地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群众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及时组织一些符合受众口味的文章回应和批驳错误价值观,进而引导整个社会的价值评价标准走向成熟理性。

    四、在生活化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就是要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对接,不断探索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形态与践行路径,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生动局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种仪式、典礼之中,通过各种礼仪、礼节、礼法,使人们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获得心理体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景观、园林建筑、社区环境、街路商圈之中,使人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悟到“场所精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娱乐休闲活动之中,以大众习惯的获取信息和体验的方式进行“无痕”传播。这些细节都是群众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通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突出群众自我管理。如推选“身边好人”,要吸纳群众亲自参与、亲自推选,这样既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

    五、在治理上下功夫,及时扬善惩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在“以立为本”的同时,坚持“立破并举”。也就是在坚持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失德行为的惩戒力度。治理道德失范行为,不能单纯依赖道德教化和舆论谴责,关键还要依照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对失德、败德者进行惩戒约束,使之为失德行为付出高昂代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把一些在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民法总则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宗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将“常回家看看”、《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将反家暴、“醉驾入刑”将醉酒驾车等由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另外还有“诚信黑名单”发布等,这些都是对失德行为进行严厉惩处的成功案例。

    六、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上下功夫,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格局

    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发挥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团体的作用,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品行修养等给孩子们做出榜样。倡导优良家风,弘扬传统家庭美德、现代家庭理念,发挥先进典型、领导干部、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推动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以家风浸润社会风气。注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真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运用好经典诵读、文化讲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载体,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心灵、陶冶青少年情操。

    七、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策化、长效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着力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使这项工作的各环节得到落实,取得实效。一是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党委相关工作部门应加强工作指导,统筹各方力量、协调各方职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二是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领域各部门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工作的切入点,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三是建立健全评价监督机制。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健全完善人大监督评价机制、专家评估机制以及舆论监督机制,切实发挥各级人大、专家评估团队、各级各类媒体以及公众的监督作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化、法规化以及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评估。四是建立健全纠偏机制。健全完善党委、政府、纪委督查纠偏机制,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督查范围,进行跟踪督办,对工作落实不力或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进行纠正。五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把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建立由各种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以及群众积极参与的共商共治平台和机制,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作者:中共长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