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巡礼:山美人美乡风美

句子大全 2009-01-22 16:42:59
相关推荐

祠堂里飘出墨香,一位男老师正伏案书写《朱氏家训》,一群孩童围在一旁齐声朗诵:“忠孝节廉守根本,耕读忠厚永家传,尊祖敬宗源流长,孝顺父母首应当……”

这是暑假期间记者在浙江安吉县递铺街道双一村看到的一幕。有了假期这番“家风”浸润,相信孩子们的家国意识会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浙江在悉心打造“绿水青山”的同时,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村“种”文化,户户抓“家风”,不但美化了环境,也净化了心灵、文明了乡风。

夯实基础设施,根治脏乱差,山河处处尽显美

说起以前村里的环境,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的周忠莲很有感触:“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就是垃圾污水的家。”而现在则是,“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开鲜花,溪沟清澈见底有鱼虾。”

这一巨变,背后的推手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目标为:2003年至2007年,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000个以上、完成村庄整治1万个左右;2008年至2012年,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3年到2015年,全省70%的县达到“美丽乡村”目标。

循着这张蓝图,浙江历任党委、政府开始了不懈耕耘。

以编制村庄规划为先导,分类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把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放在首要位置,按照“培育中心村、保护文化村、搬迁高山村、改造城中村”的要求,确定了200个省级中心镇、3468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1122个历史文化村落的村庄布局。

云和县地处浙西南,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千万工程”实施后,全县先后建成48个小区,安置下山农民31495人,占全县农村户籍人口的1/3。此举,让这一昔日全省闻名的贫困县发生了巨大变化:10年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翻了三番,全县城市化率达到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

垃圾治理,是农村治理的难点。浙江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推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到2014年底,浙江全省97%以上的村已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80%以上农户实现无害化卫生改厕,94%的建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建设。村庄整治被农民群众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也让农民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浙江延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了等级公路、邮站、宽带等“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响”,农村用电“户户通、城乡同价”。

同时,大力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教育科技、培训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向农村延伸,基本形成了以中心村为主要平台的30分钟公共服务圈。

这些措施,让浙江山河处处尽显美。

“送文化”不如“种文化”,文化礼堂蕴含泥土芳香

“千万工程”离不开软件支撑——浙江把“加强公共服务”和“推动以文化人”当做“千万工程”的两翼。从2013年起,浙江在农村大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礼堂按照“五有三型”的标准进行建设——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尽管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但建文化礼堂时,依然不忘精打细算。按要求,文化礼堂建设主要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闲置校舍、大会堂和文化活动中心,不大兴土木。

嵊州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祠堂,秉承“一堂多能、一室多用、灵活多样、功能齐全”的原则,在保护好历史建筑、戏台等原有设施的同时,整合基层党校、农家书屋等功能,建设文化礼堂。过去单一传承宗族文化的祠堂,而今变成传播先进文化的殿堂。

建设文化礼堂,除了政府扶持,浙江还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富阳市渌渚镇新浦村86岁老人叶永棠动员全家集资为村里建一座上档次的文化礼堂。从材料采购、到现场督工,600多个日夜,这位八旬老人没有缺席过一天。去年元旦,占地1200多平方米、内设灯光球场和大戏台的文化礼堂终于落成。

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447个。计划到2020年,建成万个农村文化礼堂,实现中心村全覆盖的目标。

建设文化礼堂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这个载体,传承乡土文化,弘扬现代文明。怎样才能如愿以偿?浙江的经验是:“送文化”不如“种文化”。

如何“种文化”?利用文化礼堂,通过培训班、讲座等形式,持续开展文体专家辅导活动。加强农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培养,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的发展,使他们在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目前,全省已有农村文化礼堂工作指导员1741人、管理员4000多人、志愿者4805人。如今,在文化礼堂,各种舞蹈、腰鼓、戏剧、合唱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一方面“种”,另一方面“导”。“文化礼堂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要想在乡村生根开花,前提是立足乡土接地气。”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种基于对农村和农民的理解、尊重之上的引领,应该源于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应该伴有浓浓的泥土芳香。只有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农民的思想境界才能一步步提升起来。”

因此,浙江在文化礼堂建设中,高度重视对本地自然、历史、人文遗存的挖掘保护与合理布置,充分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生态保护等内容。在文化礼堂里,可以听到有村庄特色的乡贤故事,看到积极健康的家规家训、族谱族训等,找到本村最美人物、道德模范、优秀学子、成功人士等事迹。文化礼堂还是理清村史脉络、挖掘人文底蕴,记忆乡音、品位乡愁的神往之地。

硬性植入不如潜移默化,“好家风”传承最美新风

浙江,人文荟萃,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浙江文化“化”人的触角,也伸向了“家风”建设。

2014年,浙江在全省开展“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省委宣传部通过媒体向全省发出征集令,所有的农村文化礼堂也都贴出寻根告示,动员全省人民挖掘民间传承的好家训。

同时,浙江又请来专家办讲座、做访谈、开专栏,向群众传播家训的深厚内涵和传承意义。这些举措,在浙江掀起了一股研究、传承“家训”文化的习习春风,近400万人次群众参与活动。写家训、讲家风故事、读优秀家训、将家训制作成匾额挂上厅堂,成为时尚。

长兴县86岁的胥玉祥老人写得一手好字。“人生旅途,不忘学习;宽容大度,不失礼义;热心公益,常思行善……”他亲手写下自家《百字铭》,用素雅木框装裱好,4个儿女、4个孙辈,每人一块。“这是传家宝!孙辈都把匾恭敬地挂在客厅,激励大家立得端行得正。”

在浙江大地,好家风塑造出了一个个好家庭,而好家庭又带来了社会好风气。2014年年底,临安评选出20户“好家风”先进家庭,奖品只是书法家的一幅家训,上台的家庭非常自豪,台下的群众很是羡慕。“我们出台评选标准后,有的家庭为了评奖,主动拆除了自家7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临安市委书记张振丰说,“好家风受人尊重。我们的电商都把自家的好家风奖状、家训挂到网店上,对美誉度大有好处!”

农村丧事大操大办一直困扰着天台的乡风文明建设。天台通过宣传“薄葬厚养”这些家风祖训,推动了农村移风易俗。如今,千年土葬旧俗在天台大大改观。

“从小就听外公说过六宜家训,比如说家贫宜济,就是别人有困难要量力帮助解决。长大了,我会按照这些家训去做人,去帮助别人!”这稚嫩的话语出自宁海县桃源街道大金村11岁的娃娃金宣定之口。

(记者王慧敏袁亚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