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关于“艺术厦门” 他们也有话要说

句子大全 2009-01-13 06:35:17
相关推荐

艺术西区:你是否去过“艺术厦门”的展会现场观展,对于“艺术厦门”这样的展会形式和内容你怎么看呢?

威格:由于以前的工作经历,我去过各种“展会”,比如:广州的广交会、成都的糖酒会、深圳的玩具礼品交易会、厦门的98贸洽会……以及2015年去北京看过的“艺术北京”艺博会。这几届的“艺术厦门”我都没去看,但每届的“艺术厦门”艺博会的官方文宣我都关注过。“对于其展会形式和内容”怎么说呢,(从“厦艺会”的文宣看)看不出与我上述去过的展会有什么不同,都是在买卖商品呀,相当雷同,连开幕式的红酒杯到政府官员(他们尊称为“领导”,我也不知道“领导”在领导什么)的巡场都一个模式。

by banxie

艺术西区:你是老厦门,在厦门艺术界有很多老朋友,长期以来对厦门的当代艺术圈子有介入和观察,能不能从你的角度简单地梳理一下,从85美术运动到现在的“艺术厦门”,厦门当代艺术发展的基本态势?

威格:首先,因为老的缘故,加之是厦门土人,我的交友确实比较混乱。交往的厦门艺术界的朋友还算是新朋友,反倒是我有许多“路边摊烧酒配”界内的老朋友。其次,我其实是艺术的偷窥者,从没入门,至多是趴窗户边看看。所以你叫我怎么梳理?我连自己的头发都梳理不好(当然,比许知远老师强多了)。至于“厦门的当代艺术发展”,“厦门达达”不仅仅是厦门当代艺术发展的高度,翻开任何一本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书册,如果其中没有“厦门达达”那一页,你可以断定那是一本假书。到如今,“达达”的成员云飘雾散,但“达达”的精神还在厦门,“坏人”还是很多的,他们让这个似乎变坏了的艺术界不会变坏得那么快。

艺术西区:“艺术厦门”是一个艺术品交易的展会,一方面招揽艺术从业者进行集中的作品展示,另一方面也让普罗大众能够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地接触到艺术品,获得和艺术从业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那除此之外,当前时期的“艺术厦门”问题在什么地方?

威格:你这个问题自己在提问题前面的“定语”已经“自问自答”了。当前时期的“艺术厦门”问题就在“招揽”这个字眼里。这届厦门艺博会我看到有两条广告语:“只为优秀艺术家服务”和“让展会给更多人带来成功和价值”——讲真,一开始看到这两条广告我是厦门话“赶羚羊”冲口而出的,后来想想也就释然一笑了,“山林凉”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既不是“优秀艺术家”,也从来就拒绝成为“更多人”,所以,如此的“服务”“成功”“价值”就祝福给“更多”的“优秀艺术家”吧。但我想多唠叨一句,优秀的艺术家永远是“少数派”;或者说,清醒地不让自己成为“更多人”的艺术家才会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by huayinzi

艺术西区:除了“艺术厦门”这样的形式之外,在厦门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艺术品交易渠道,或者说有没有更好的能让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产生直接对话的途径?如果有,能否简单讲讲?

威格:我家住在厦门最著名的第八市场边上,每天早晨都会被菜市场各种交易的声音艺术唤醒。这种“made in China ”的世俗艺术听起来就像熟人相互之间的“买菜吶?”一样的招呼,非常具有亲切感。我想,艺术品交易也要具有亲切感,古时候集市上的交易不是有“手谈”吗?这就是“直接对话”。“去掉中间商”是世界经济(乃至政治)发展的一个趋势(你看看朝美会谈)。当然,目前有类似的“艺博会”平台,艺术家们干嘛不用呢,但,要“利用”而不“被利用”,也就是说,艺术家要警惕被“中心化”和“被宋江带去招安”。“艺博会”这类的平台注定是美丽的昙花,它只在“黑暗”中开放。举个例子,最近很热闹的“区块链”和“比特币”,假如艺术家的作品都成为“区块链”中的“比特币”,它的“去中心化”的特性将让“中间商”去它(不说粗话)的了。所以,艺术家除了在自己的象牙塔里生活,也要时不时开开窗户看看外面的世界。

by banxie

艺术西区:林中飞说厦门当前的艺术氛围有些沉闷,当然,除了整体的政·治环境恶化,厦门一些核心人物(黄永砯)的出走,也跟造成这种沉闷有一定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跟驻守在厦门的艺术家的水平或者不作为有一定关系吗?

威格:林中飞说的“两个关系”是存在的,但不是“就是如此”的。我个人认为大可不必去“宏大叙事”艺术氛围和政·治环境,北京798的艺术氛围够热闹吧?然后呢?喝闷酒的艺术家不会少吧?西方的政治环境够良好吧?然后呢?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不是还东躲西藏的?其实林中飞的“林后艺术公社”已经在颠覆传统概念中的“艺术氛围”和“政治环境”了,也许是他“身在庐山”?也许是他“吃着碗里的还惦记着桌上的”?除此之外,“驻守厦门的艺术家”也许是买房了只能驻守了吧?话说回来,厦门还挺适合艺术家驻守的,首先,艺术氛围不那么众声喧哗,其次,政治环境也不算很恶化。至于说“水平”和“不作为”的关系——正在做日光浴的第欧根尼对权倾天下的亚历山大大帝派来尊请他的使者说:“麻烦你移走开点,别挡住我的阳光。”——第氏的“作为”就是“晒日光浴”,“水平”就是“别挡住我的阳光”。对于一个真正的犬儒主义者来说,一切贪婪的事对他都毫无意义。

我的结语是:台上可以演戏,台下可以交易。但但但但但!不要被这样的平台给中心化了。

威 格

诗人

林中飞:我对“艺术厦门”的批评,其实也包含建设性在里面

by 罗联璧

艺术西区:你怎么看“艺术厦门”?

林中飞:一个由商人在没有情怀、奔利而去的动机下拉着一帮体制内的庸碌之众搞的所谓“艺博会”,其结局和现实就是假艺术之名的“展销会”。除了挂的是“画”以外,和农产品展销会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并且其中的很多“画”与乌石浦、海沧行画一条街、深圳大芬村的并无二致。对于他们来讲,关键是多收场租费,作品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看上去很美看上去很热闹,实际上都是资本权力营造出来的假大空。参加的艺术家很多在资本的销售最大化向导下,作品套路化、模式化、物质化、庸俗化情况严重,看不到多少鲜活的让人惊喜的作品,也看不到他们未来的可能性。有的是营销能事胜过学术能力的,有的则是天真呆萌的,一张作品都没卖出去,结果因为事先没有仔细看合同最后只好把辛辛苦苦画的作品质押给他们作为租金了。单纯的青年艺术家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就是任之宰割的弱势群体。

普通市民进去也是看热闹看漂亮好看的,走马观花地逛一圈,不会有多少引起人思考的内容。这种艺博会对于提升市民的审美或艺术修养有多少作用我表示怀疑,我甚至觉得有可能是负作用,因为他们很容易就把艺术等同于那些了,这种刻板印象一旦留下,要挽回就很难了。

艺术西区:你们最初做“轴”艺术的时候主要是针对“艺术厦门”来做的吗?能不能具体谈谈这个事情,比如说你们一开始发起,联合艺术家,到后面布展展出,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呢?你现在怎么看待轴艺术这个事情,怎么它产生的影响力和后续的发展?

林中飞:他们在2014年最初打算做“艺术厦门”的时候,我并没有把这个放心上。后来他们找上门来,说要无偿给以“林后艺术公社”为代表的在地青年艺术家三百平方米的场地展出。当时还是有点感动,觉得他们蛮有情怀的。我在准备这个事情的时候,没想到没过多久他们就变脸了,说没说过无偿支持的事情,一平方米要一千元。后来我知道了,这是一个商人搞的艺博会,商人嘛,见利思迁,想通了。

但既然尘埃被惹起了,这个事还是作为一个导火索,激起了我要搞一个跟他们完全不一样的很“轴”的当代实验展的决心。当时龙奕瑭正好也刚刚辞职,也觉得厦门的气氛沉闷,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轴”的策划。后来又进来了晓伟、卢川、雨萍、邱鼎,组成了一个五人艺术小组。

by 罗联璧

“轴”小组先是在他们艺博会的同时间做了“不愿去艺博会”,6月在沙坡尾做了第一个最重要的当代主题展“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提出当代艺术在厦门这座城市的可能性问题和提供了一种可触及的想像,作品除了当代架上以外涉及行为、装置、影像、多媒体等。

“轴艺术”展作为“厦门达达”以后厦门第一个由年轻人自发的爆发性的大型当代实验艺术展,对催化在地新艺术前卫艺术、发掘中青年当代艺术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那之后,加上轴小组后期的努力,我们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做的有趣的艺术空间、个人化视角的展览生发出来了。虽然还远远不够,虽然跟官僚艺术、资本商业艺术相比还显得力量薄弱,但还是能让人看到希望。

艺术西区:“不愿去”艺文空间和“轴”艺术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林中飞:那时候我们在想做一个完全跟他们不同的“艺博会”,用“艺博会”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在调侃。在厦门,不愿去艺文空间是比较有包容性比较年轻态的一个艺术空间,所以我们就找王禹杰谈,禹杰马上就答应提供空间。在名字上,“不愿去+艺博会”也神妙契合了我们办这展的态度。

“艺术厦门”艺博会在做“多”、做“繁”、做“卖”、做“迎合”,我们的“不愿去艺博会”反其道而行之,做“少”、做“简”、做“不能卖”、做“拒绝”。最终方案凝结在“一张纸”上,我们只用一张纸来做“艺博会”,邀请了在地的十几位“不愿去”参加“艺术厦门”的青年艺术家从一张悬置的大纸出发,每人撕用一块纸来现场做各种形式的作品,那现场简直就是狂欢,撕下纸后有人用火烧,有人用水装,有人咬成纸团粘到桌子底下,有人把一小块纸最大化,有人把纸弄得根本找不到......开幕也煞有介事地请了一位民工来模仿领导来宣读开幕词。艺术家们做完作品布置到墙上或角落或地面或马桶上拍完影像20分钟后就把空间的门关上,谁也不给看了。

“不愿去艺博会”是“一座岛屿的可能性”的预热和前菜。联合了一批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提出了看法。也为6月份的大展生成了很好的氛围。

by 林中飞

艺术西区:我们知道,今年是“艺术厦门”的第四年,我听说你之前也有在“艺术厦门”展览的期间,不管是和朋友们,或者你个人都做了一些相关的具有批判性指向的作品和回应,除了“轴”艺术之外还有哪些呢?

林中飞:有两个行为《呸》,都跟这个有关系。这两个《呸》,很多人可能都没真正看懂,只看到批评的部分,没有看到建设性的部分。就象我现在的批评,里面其实也包含建设性在里面。

艺术西区:今年你是不是本来也有计划要继续要做这样的作品,做成了吗?如果没有做成是因为什么原因流产了呢?

林中飞:没做成主要是因为中间我们的一位策划人有事耽搁了,变成后来时间太紧了。

艺术西区:你怎么看吴刚的“5·26”行为艺术?

林中飞:我在朋友圈有评论这个事件:“与其说是“行为”,不如说是“行动”,在一个沉闷的地方,总需要有人象孩子一样童言无忌大声喊出来,哪怕显得粗鲁和直接,也比同流合污的好,也比不作为的好,也比一味地自视甚高的好。”

艺术西区:“艺术厦门”和 艺术北京、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之间的差距或者说差别在哪里?艺术厦门有哪些提升和完善的空间吗?如果把“艺术厦门”当作展会的代名词,你希望会有一个怎样的“艺术厦门”?

林中飞:巴塞尔等国际艺博会有很高的学术门槛,不是随随便便有钱就能参加的。以今年3月的第六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为例,接近200家的参展画廊中,真正中国本土的画廊仅有11家通过了申请,所占比例大概是5%!

艺术厦门想要走出这种“展销会印象”的困境,除了要有真正懂当代艺术的专业人来把关、提高准入门槛以外,还应该去除“刨花生现吃”的心理,应该有无偿的支持在地或非在地中青年艺术、实验艺术的部分,把整体形象提升上去先。

艺术西区:在你看来,艺术怎样才能真正走向大众,让大众了解、理解、并且接受艺术?

林中飞:应该有更多高质量多元性开放性的展览,艺术家要走下自设的虚幻的神坛和民众有更多的交流,艺术作品应该有更多的公共性、社会性和民众一起探讨,有更多的互动性、趣味性让民众能够参与。应该有更多的艺术工作者来做当代艺术的启蒙和普及,民众能有更多亲民的收藏可能性,艺术工作者应该多践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艺术实践和探索的乐趣中,就象“林后艺术公社”在做的一样。哈哈。

林中飞

林后艺术公社创始人,自由艺术家

画瘾子:艺术不该被套上金钱的枷锁

艺术西区: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位到过“艺术厦门”展会现场参观之后,你对“艺术厦门”的评价怎么样,有什么欣喜的地方,有什么遗憾的地方,这次的展会单日票价格是50块钱,你觉得展会的这些内容能值回票价吗?

画瘾子:首先呢,对于刚第一眼看见整个艺博会规模时,我是欣喜的。整体的规划一目了然,美观清晰,观看的过程当中相对舒适。艺术厦门展览包含各种各样的创作材料和题材,很丰富,有些作品也是不错,有味。在观看过程当中遇见各种各样的题材和创作方法,让人惊喜。但这也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作品都比较一本正经,极少出现自由表达的群体,或者不受限创作的作品,相对来说,学院派,各样的美术协会会员以及名人的作品占最大比重。觉得博览会胸怀不够大,商业气息浓厚,名衔情怀过重。

不过呢,50块的票价依然值得,逛了四五个小时,看了百余幅画,感受各种材料的创作,体会到欣喜与失望这种复杂情绪的结合,带来新的创作灵感。嗯,我觉得很值得。

by banxie

艺术西区:从一个艺术从业者的角度,这次展览你有发现对你有启发的作品吗?“艺术厦门”对于艺术从业者的价值认定(让展会给更多人带来成功和价值)你赞同吗?你自己认为的艺术的功能应该是什么样子?除此之外,从你目前了解到的信息,“艺术厦门”对于自由艺术家或者独立艺术从业者有什么帮助或者促进作用吗?

画瘾子:这次展览的,徽州印象蛮喜欢,傅红老师的作品,陈俊的作品都觉得喜欢,但启发的作用似乎没有产生。我还是依然画自己的画。对于展会给更多人带来成功和价值,首先我是赞同为艺术家带来收入来源,为他们的创作提供物质资料,所谓上层建筑决定下层基础,好的物质条件会给艺术家更加自由的创作土壤。但对于喊出的口号成功和价值,无不充斥金钱社会的味道。在我看来,艺术应该是不功利,它是引导者,共鸣者,或是倾诉者,他是无形的力量者。通过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为艺术家或者他人带来精神上的滋养和寄托。艺术不该被套上金钱的枷锁,艺术厦门的口号有太浓烈的商业气息。

艺术西区:如果把“艺术厦门”当作展会的代名词,你希望会有一个怎样的“艺术厦门”?

画瘾子:我希望这是一个自由博大的艺术厦门。它汇集各样艺术人才,学院也好,热爱艺术的自由创作者也好,只要作品好,不管头衔不管院校不管名利,都有平等的机会将优秀的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

艺术西区:在你看来,艺术怎样才能真正走向大众,让大众了解、理解、并且接受艺术?

画瘾子:在我看来,艺术如果要走向大众,需要的时间要很长很长。首先是思维方式,国人美学教育浅薄,传统的观念大部分把艺术归于不务正业。要真正走向大众,思维方式的转变很重要。而这估计也需要国家方面对美学教育的普及,让人们意识到艺术对生活的影响。因为,艺术真的能让生活更美好啊。

艺术西区:除此以外,你在现场还有什么发现或值得跟大家分享的?

画瘾子:脑回路不够,思考也不深,没发现什么特别好玩的可以分享.T T

画瘾子

原名陈亚云

90后独立插画师

陈岚:我曾写信提议引进古根海姆美术馆

艺术西区:我听说你接连两天到艺术厦门的展会现场去观展,两天的观展下来,你对今年的“艺术厦门”的评价怎么样,有什么欣喜的地方,有什么遗憾的地方,这次的展会单日票价格是50块钱,你觉得展会的这些内容能值回票价吗?

陈岚:平时我就喜欢看艺术展,这么多的展品,当然是值回票价的。看场电影都要50元了。能看到国外的展品是欣喜,遗憾的是高水平国画作品不多。

艺术西区:“艺术厦门”对于艺术从业者的价值认定(让展会给更多人带来成功和价值)你赞同吗?你自己认为艺术品或者艺术家的功用应该是什么样子?

陈岚:我认识不少的艺术家,他们的生活很清苦。我认为商业应该能帮助他们的艺术之路更顺畅更长远。艺术家用他们的创造力和体力让自己过得更好是天经地义的事。做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希望艺术品能真正走入平常百姓家。让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思索通过艺术品传递给普通人,美化和提升我们的生活,而非仅仅是资本的投资标的。

艺术西区:你平时有提到“廉价艺术品”的概念,能够简单地说说你脑子里这个概念的由来以及接下来你打算为此做些什么具体的行动?

陈岚:用百度搜索“廉价艺术品”就能找到很多报道,目的是让普通人也买得起。这个意义对于年轻艺术家尤为重要。在艺术生涯刚起步的阶段,用作品滋养生活,是务实和良性的。我个人认为廉价艺术品的价位以工薪族的一个月工资为宜。人们能花数百元买一块地砖,数千元一个门锁和水龙头,为什么不会买数千元一件的艺术品?这样想来普通百姓阶层已经拥有庞大的购买力来消费廉价艺术品。我在展会上买了张小画。将来经济许可,我还希望能买些画点缀生活。

by banxie

艺术西区:如果把“艺术厦门”当作展会的代名词,你希望会有一个怎样的“艺术厦门”?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你期望自己能看到一次怎样的艺术展?

陈岚:我希望艺术厦门即有国际视野又有东方韵味。

艺术西区:在你看来,除了廉价艺术品这样的形式,怎样才能让艺术真正走向大众,什么样的方式能更好地让大众了解、理解、并且接受艺术?

陈岚:这个问题大了,我回答不了。

艺术西区:除此以外,你在现场还有什么发现或观展后有什么想法想跟大家分享的?

陈岚:这样的的展会一年只有一次,太少了。多年前厦工老厂房改造,市府向社会征求建议。我曾写信提议引进古根海姆美术馆。当时台中也在申请引进,未果。这几年厦门出现好多的艺术中心,却都不具备国际影响力。现在社会环境更宽松了,社会上的资金也更充足了。希望厦门能出现具有国际水平的艺术中心。为艺术爱好者们提供精彩的展览,也为厦门的旅游业助力。

陈 岚

自由职业者,艺术爱好者

本期互动话题

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厦门”?

看了网友和嘉宾们的观点,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对于“艺术厦门”和当代艺术在厦门的发展前景,你又有什么思考呢?欢迎在文末留言,继续说出你的高见吧。

艺术西区 | 原创发布

----------------

欢迎分享

采访、编辑 | 板邪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